付丞
忽略事端
幼兒園下課的時間快要到了,躍躍老遠就看見前來接他回家的爸爸,便大聲叫了一聲:“爸爸——”同時把門口的一只垃圾袋當作皮球向爸爸踢去,但是垃圾袋口沒有扎緊,結果垃圾散落出來,旁邊有幾個小朋友就踢起垃圾來。正好老師走出來,發(fā)現(xiàn)地面一片狼藉:“這是誰干的?垃圾怎么到處都是?”小朋友就互相“指認”起來,你告發(fā)我,我告發(fā)你,也揪不出真正的“肇事者”。
躍躍爸爸親眼看見兒子制造了“事端”,但這時已經(jīng)亂成一團,他像沒看見任何事情一樣,拉著躍躍說:“跟老師說再見,咱們回家了。”
分析:
躍躍爸爸的心理活動是,兒子也不知道垃圾袋沒有系緊,再說后來其他孩子也參與制造混亂局面了,憑什么要單獨拎出我的孩子受教育呢?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三十六計,走為上策!
策略:背后教子
孩子出現(xiàn)問題被眾多父母當作“家丑”的一種,不愿意向外人公開,這是維護孩子形象的一個保守策略,但是孩子出現(xiàn)的問題不能回避。如果爸爸當眾“供出”自己的孩子,躍躍肯定不服氣,因為別的孩子也參與了,他的面子確實不好受。但是垃圾袋不能當作皮球踢,這一點是肯定的,爸爸回家后要跟孩子說明白。當面“蒙混過關”后,背后教子不可少。如果對此事只字未提,就是放任孩子的錯誤了,孩子所需要的責任意識的培養(yǎng)和教育就錯過了。
掩蓋錯誤
放學的時候天色還很亮,很多孩子在幼兒園玩耍。歲歲玩著玩著就開始拆起一把小椅子,拆掉的一條腿被他隨手扔到路邊上,媽媽一直在旁邊陪著。這時老師發(fā)現(xiàn)了椅子腿兒,說:“歲歲,這玩具是你拆的嗎?幼兒園的玩具不能拆,拆壞了,小朋友就不能玩了?!?/p>
歲歲正要點頭承認,媽媽馬上說:“歲歲,這是你拆的嗎?媽媽怎么沒看見!”歲歲看一眼媽媽,又看一眼老師,慢慢地搖著頭。老師接著教育孩子:“歲歲,做錯了事情沒有關系,敢于承認錯誤的孩子是好孩子!”媽媽則接上話:“歲歲,別害怕,你跟老師說這不是你拆的?!庇袐寢寭窝瑲q歲說話有膽量了:“不是我拆的!”
分析:
歲歲媽媽認為,有證據(jù)才能有發(fā)言權,老師沒親眼看見,就是不承認,這樣既省得寶寶挨批,也省得讓人覺得我連“愛護公共財物”的簡單道理都不懂,干脆來個“不認賬”!
策略:現(xiàn)場補救
有教育智慧的父母總是可以想出巧妙的辦法既不“丟臉面”,又教育了孩子。歲歲可能在家里就比較喜歡拆裝玩具,媽媽也支持孩子的這種探索行為,這會兒歲歲媽媽卻忽略了公共財物不能當作自己家里的玩具隨便拆裝。當老師發(fā)現(xiàn)后,媽媽可以靈機一動:“歲歲,跟老師說,你還要把它裝好,行嗎?”但是歲歲媽生硬地矢口否認事實,還逼著孩子說謊,這必定會給孩子帶來諸多負面影響,父母給老師留下的印象更是欠佳。
回避問題
在一次“父母開放日”,金金在小椅子上坐不住,還把旁邊的一個小女孩兒惹哭了,老師發(fā)現(xiàn)了,走過來正要教育金金,媽媽卻對老師說:“你忙你的吧,我來說說孩子?!钡撬话呀鸾饟Q個位置,并沒有說服教育孩子。
分析:
金金媽媽就像老母雞護小雞一樣,擔心老師批評孩子,孩子受不了,不愿意讓孩子承受責任和壓力,于是給孩子撐了一個大大的遮陽傘以躲避雨水,躲一陣兒是一陣兒!
策略:配合教師
在培養(yǎng)孩子的良好行為習慣上,家園共育非常重要。如果老師與父母對孩子的要求不一致,孩子特別容易形成“當面一套、背后一套”的兩面派作風。只要老師的教育是對的,父母就不應該“護短”,即使孩子被老師批評哭了,父母可以勸慰孩子:“以后寶貝不這樣做了,老師和媽咪都相信你。”另外,孩子有什么小毛病,父母一般都比較清楚,尤其是在公共場所,父母更是要“留一手”,善于控制局面,避免孩子制造麻煩。
指責過失
恬恬上幼兒園已經(jīng)半年了,一直表現(xiàn)很不錯。可是最近一段時間在幼兒園午睡的時候總是尿床。奶奶去接她時,老師輕聲說:“恬恬中午尿床了,褲子已經(jīng)換下來洗干凈了,現(xiàn)在還沒有干,拿回家再晾晾吧?!蹦棠桃宦牐らT就大了:“這孩子怎么了?在家里從來都不尿床!”她把恬恬牽過來對她說:“以后中午不要睡覺了,你自己玩!”
從這以后,不管老師怎么安慰,恬恬都不再睡午覺,她靜靜地躺在自己的小床上,就是不閉眼睛,而且二十分鐘左右就要上一次廁所。尿床現(xiàn)象確實消失了,但是恬恬也得了不敢在幼兒園睡午覺的“心病”。
分析:
孩子有什么問題,恬恬的奶奶確實不像很多家長愛“護短”,并且毫不留情地“揭短”,覺得自己對孩子的教育是盡到責任、有要求了,有什么問題可不能怪家長教育沒到位。結果,不好的教育方式讓孩子承受了很大的心理壓力。
策略:維護自尊
孩子尿床可能是白天喝水比較多,然后又玩累了,也可能一時貪玩忘記睡前撒尿,老師和家長應該不斷提醒孩子按時尿尿、學會照顧自己。恬恬的奶奶雖然“鐵面無私”,但是言詞過于激烈,嚴重挫傷了孩子的自尊和自信,結果導致恬恬患上了不睡午覺的“心病”,這次挽回的“臉面”代價真是太大了!
幼兒問題行為是由于他年幼無知造成的,“護短”的父母有一個合情的心理:在眾人面前公開批評,多傷孩子自尊!而訓斥之類的“揭短”,雖然維護了家長的面子,卻容易讓孩子的自尊受到傷害,留下心理陰影。所以,當孩子已經(jīng)知錯、認錯的時候,父母需要維護他們自尊;當孩子不知錯、不認錯的時候,父母就應進行批評教育。否則,家長或孩子的“面子”是挽救了,如果教育跟不上,孩子以后還會出現(xiàn)問題,那時臉面可就“丟”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