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珊
九月來了,女兒樂伊成了一個小學生。穿過那條窄窄的巷子,就可以到達她的小學校。操場,大樹,一個老老的小學校。明天,每一位新生都要戴著大紅花,接受一個歡迎。
手機QQ里,班群和年級群的信息不停更新,一會兒不看,都顯示“99條”。緊張的一年級小豆包家長們重復問著和回答著同樣的問題:到哪兒買書皮?到哪兒買輔導資料?誰能團購一下?接孩子怎么辦?托管班哪個靠譜?……臨近上學前夜,一大波家長不約而同地發(fā)問:明天到底要帶哪些書本?
除了緊張,我們在幫助孩子準備的過程中找到了微妙的往昔情景:我發(fā)現(xiàn)自己包書皮的手藝仍熟練如初,這一整套機械的動作是怎樣留存在手指的記憶里的?爸爸則發(fā)現(xiàn),樂伊和他小時候一樣,新書發(fā)回來,首先把語文課本翻看了一遍。于是聯(lián)想到《東京愛情故事》里莉香對完治的寬慰:“像小學生面對新學期那樣面對東京吧!”
當年的九月記憶一下子潮涌而來,包括艷陽底下欄桿上樹的影子,新書本翻起來的利落感,包裹在涼鞋里的白襪子,小豆冰棍,還有同伴的笑臉。家長們兀自緊張或懷舊,小孩子卻依然覺得成長太過漫長。在新的煩惱到來之前,他們從不擔憂太多。樂伊還是會把通知單久久地忘記在書包里;書本還沒買齊,卻一定要買一雙高跟鞋。我一面告誡,一面又矛盾地希望這種懵懂是不是可以再適當多一些時候,還有些擔心到底是哪一天,天真就真的不見了。我希望她能盡量長久地保持簡單的快樂,因為“那是復雜最后的避難所”;又盼望她能早日做到“不盲目追隨他人,不被信條所迷惑”。也許這就是接下來的6年要面對的——盡全力保護那一份天真;又用知識啟智,開啟一個更廣闊的天地。
育兒真的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養(yǎng)成是父母和子女相互的過程。在不知不覺中,大家都成長了。表哥家的孩子在這個九月離家千里讀大學,表哥表嫂在朋友圈里寂寥地發(fā)布晚餐,并自嘲為“空巢老人”。原來放飛時候的心情會是那樣子的嗎?剛站在起點的我們還想象不到。
寫到這里,想起今年香港中文大學某文學大賽一等獎的那首詩:
瀑布的水逆流而上,
蒲公英種子從遠處飄回,聚成傘的模樣,
太陽從西邊升起,落向東方。
子彈退回槍膛,
運動員回到起跑線上,
我交回錄取通知書,忘了十年寒窗。
廚房里飄來飯菜的香,
你把我的卷子簽好名字,
關掉電視,幫我把書包背上。
你還在我身邊。
這樣看來,起點是美的,終點是美的,過程也是美的,just enjoy。
(作者系北京工商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