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彬,楊忠英,樊洪忠,姜云達
(上海交通大學醫(yī)學院附屬新華醫(yī)院崇明分院藥劑科,上海 202150)
目前,臨床不合理用藥情況日趨嚴重,藥品不良反應(ADR)不僅增加患者的經(jīng)濟負擔,而且給患者的健康帶來損害。我國不合理用藥者約占用藥者的11%~26%,而死于ADR者每年近20萬[1]。隨著人們知識水平和自我保護意識的提高,ADR受到了廣泛關注。筆者對我院2012年收集的403例ADR報告進行回顧性分析,以促進臨床合理用藥。
2012年我院臨床各科上報的ADR報告共403例,按患者性別、年齡、給藥途徑、藥品種類、ADR涉及器官或系統(tǒng)、ADR臨床表現(xiàn)類型等進行統(tǒng)計分析。
403例 ADR報告中,患者男 199例,女 204例,分別占49.38%和 50.62% 。詳見表 1。
表1 患者性別和年齡分布
給藥途徑:403例ADR報告中,靜脈滴注371例(92.06%),口服 29 例(7.20%),肌肉注射 2 例(0.50%),外用 1 例(0.25%)。
藥品種類:403例ADR報告中,涉及12類藥物,抗感染藥物引起的ADR居首位,其中居前3位的分別為頭孢菌素類、喹諾酮類和大環(huán)內(nèi)酯類,其次是中成藥。詳見表2及表3。
表2 ADR涉及藥品種類分布
表3 ADR涉及抗感染藥物種類分布
合并用藥:403例報告中,單獨用藥321例,占79.65%;82例合并用藥,占20.35%。
累及器官/系統(tǒng)及臨床表現(xiàn):同一患者可能出現(xiàn)兩種以上的臨床表現(xiàn)。參照《WHO藥品不良反應術語集》進行分類[2],所累及器官/系統(tǒng)主要表現(xiàn)在皮膚及其附件、胃腸系統(tǒng)、全身反應、中樞及外周神經(jīng)系統(tǒng)、呼吸系統(tǒng),其中皮膚及其附件所占比例最高。詳見表4。
新的、嚴重ADR涉及藥品:403例ADR報告主要集中在一般的不良反應,無新的ADR,嚴重ADR共5例,詳見表5。嚴重ADR主要指可能引起死亡、致殘、導致器官永久性損傷、導致出院或住院時間延長。
由表1可知,ADR與性別關系不大,但可發(fā)生在各個年齡段,其中以成年人和老年人為主。成年人主要與其免疫應答能力較強及藥物使用頻率較高有關[3]。老年人生理機能改變,對藥物的代謝和反應差異大,而且由于機體各系統(tǒng)退行性變,導致體弱多病,因而用藥品種多,劑量相對大,ADR發(fā)生率高,因此老年人用藥時必須小心謹慎,個體化給藥尤為重要[4]。
表4 ADR涉及器官/器官及臨床表現(xiàn)
表5 嚴重ADR臨床表現(xiàn)、涉及藥品及轉歸
我院以靜脈滴注引起的ADR最多。目前,住院患者靜脈輸液比例多數(shù)國家占50%左右,而我國高達80%以上,有些醫(yī)院甚至超過90%[5]。相對于其他給藥途徑,靜脈滴注引起ADR的比例如此之高,主要原因有:都是在醫(yī)療機構,容易被醫(yī)務人員發(fā)現(xiàn);臨床使用最廣泛,其操作流程較復雜,如操作環(huán)境、輸液器、滴注速度、溶劑選擇、藥物配伍以及藥物穩(wěn)定性等,任何一個環(huán)節(jié)出現(xiàn)差錯,就有可能導致ADR;藥物直接進入血管,起效迅速,血藥濃度達峰時間很短,具侵入性,對機體的刺激性大,還可能與藥物及溶劑的pH、滲透壓,甚至微粒、內(nèi)毒素以及其他外部原因,如藥液配制放置的時間、配制及輸注時光照強度、滴注速度快慢以及護士操作熟練程度和病區(qū)溫度等多種因素有關[6]。因此,臨床應遵循“能口服就不肌肉注射,能肌肉注射就不靜脈注射”的用藥原則[7]。
臨床抗感染藥物應用廣泛,使用中存在無明顯指征用藥、預防用藥、聯(lián)合用藥、用藥劑量過大、療程過長等問題,造成其濫用[8]。
頭孢菌素類:由表3可知,抗感染藥物中頭孢菌素類最多。由于頭孢菌素類抗菌譜廣、殺菌作用強、價格便宜、品種較多,在我院使用比較廣泛。其中頭孢替安和頭孢噻吩所占比例較高,主要引起過敏反應,如皮疹、瘙癢等。2012年我院有5例嚴重ADR,其中2例與頭孢菌素有關,如頭孢硫脒、頭孢美唑引起的過敏性休克。青霉素過敏者中10% ~30%對頭孢菌素藥物過敏[9],建議臨床醫(yī)生對有青霉素過敏史者,應用頭孢菌素類藥物前需做皮膚過敏試驗(簡稱皮試)。即使頭孢類藥皮試結果為陰性,也可能發(fā)生嚴重過敏反應,如頭孢哌酮、頭孢曲松鈉、頭孢噻肟鈉用藥致過敏性休克的報道屢見不鮮[10]。因此,臨床用藥前一定要仔細詢問過敏史,加強監(jiān)護,以減少不必要的損害。
喹諾酮類:其抗菌譜廣、抗菌活性強、與其他抗菌藥物無交叉耐藥、使用方便,為臨床所青睞。左氧氟沙星ADR較常見,主要有惡心、嘔吐、皮疹、瘙癢、腹痛、失眠、頭暈、幻覺等。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不良反應較其他藥物多見,主要與此類藥物C7取代基有關,因此有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疾病患者,應慎用此類藥物。而且,目前已從結構上發(fā)現(xiàn)喹諾酮類藥物引發(fā)光毒性的分子機制,故晚上使用可降低其光毒性。
大環(huán)內(nèi)酯類:大環(huán)內(nèi)酯類藥物引起的ADR也較多。近年來,大環(huán)內(nèi)酯類藥物因對胃酸穩(wěn)定、口服生物利用度高、組織滲透性好、半衰期長、抗菌譜廣,被臨床廣泛使用。阿奇霉素針劑ADR多見,主要是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皮疹、瘙癢等常見反應。阿奇霉素靜脈給藥時,易發(fā)生胃腸道反應,特別是滴速太快時。
由表2可知,中成藥引起的ADR也占相當高的比例。中草藥注射液在臨床廣泛應用,出現(xiàn)了一定數(shù)量的不良反應和毒性反應報道[11],以變態(tài)反應、刺激性反應等為主,嚴重的會導致死亡[12]。其原因與中藥成分比較復雜,質量標準可控性差,制劑中所含植物蛋白、淀粉、色素、樹脂、揮發(fā)油等成分有關[13]。目前臨床中成藥的濫用情況非常嚴重,部分醫(yī)師不具備中醫(yī)理論知識,不能做到辨證施治。因此,臨床使用中藥注射劑時應嚴格按照適應證范圍使用,避免與其他藥品混合配制,滴注速度不宜過快,并密切觀察患者的反應,以確保用藥安全有效[14]。
皮膚及其附件損害最常見,其次是胃腸道系統(tǒng)、全身反應。皮膚過敏反應一般比較輕,臨床表現(xiàn)以皮疹、瘙癢多見,停藥或給予抗過敏藥等處理后癥狀會逐漸消失。此類反應幾乎涉及所有藥物品種。因此,臨床用藥前應仔細詢問是否為過敏體質,是否有藥物過敏史。對于一些需要做皮試的藥品,需謹慎對待皮試,用藥過程中應密切觀察,如藥疹出現(xiàn),一旦確診應立即停用可疑藥品[15-17]。藥品對肝、腎等內(nèi)臟器官及血液系統(tǒng)的損害,都比較隱蔽,需要進一步做一系列的監(jiān)測才能發(fā)現(xiàn)。因此,對于長期用藥的患者,應提示其做好自身監(jiān)護,定期檢查,及時與醫(yī)務人員溝通。
對于新的、嚴重的ADR,醫(yī)務人員可能擔心醫(yī)療糾紛不敢上報;同時,醫(yī)務人員專業(yè)分析判斷能力有限,也會導致漏報。因此,醫(yī)務人員應強化ADR防范意識,提高監(jiān)測認知水平。
聯(lián)合用藥品種越多,越易引起不良反應。聯(lián)合用藥品種數(shù)在2~5種時,ADR發(fā)生率為4%左右;6~10種時為7%左右;11~15種時為24% 左右;16~10種時達到40%左右;當聯(lián)合用藥品種數(shù)量在21種以上時,ADR發(fā)生率則會高達45%[18]。輸液中每增加一種藥物,不溶性微粒則顯著增加[19],尤其是中藥注射劑。臨床應確保臨床需要的同時,盡量減少聯(lián)合用藥的品種數(shù),以降低不良反應發(fā)生。
[1]何 娟,楊婉花.我院220例藥品不良反應報告分析[J].中國藥房,2013,24(6):543 - 546.
[2]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藥品不良反應術語集[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3:3-49.
[3]張樹強,邢 蓉,王 群,等.748例β-內(nèi)酰胺類抗菌藥物不良反應分析[J].中國藥物警戒,2011,8(12):753-755.
[4]耿洪業(yè),王少華.實用藥物治療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6:23-24.
[5]吳永佩,焦雅輝.臨床靜脈用藥調配與使用指南[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0:12-13.
[6]凌春燕,張晉萍,葛衛(wèi)紅.我院242例藥品不良反應報告分析[J].中國藥房,2005,16(9):697-698.
[7]仝 敏,吳 琳.2008-2010年我院283例藥品不良反應報告分析[J].中國藥業(yè),2011,20(21):42 -43.
[8]房玉新,李 萍,章紅星.蕪湖市2007年上半年674份ADR報告分析[J].現(xiàn)代中藥研究與實踐,2007,5(21):63-66.
[9]王 瑞,李納新,董敬遠.386例頭孢菌素類藥物不良反應文獻分析[J].藥物不良反應,2001,3(4):226 -229.
[10]韓 梅,宋至勇,劉海靜.基于藥品說明書分析頭孢菌素類藥物皮膚過敏試驗[J].中國藥房,2013,24(22):2 098 -2 100.
[11]王 玉,劉曉紅.中藥注射液不良反應淺析[J].中國藥學雜志,2007,42(8):633 -635.
[12]韓麗萍,張延軍,趙樹進.中藥注射劑不良反應的特點及成因[J].中國醫(yī)院藥學雜志,2002,22(11):705-706.
[13]閻 敏,李新中,尹 桃.392例中藥不良反應報告分析[J].中國醫(yī)院藥學雜志,2005,25(11):1 100 -1 101.
[14]陳 麗,鄧 楠,韋鴻雁,等.我院 275例藥品不良反應報告分析[J].中國藥房,2013,24(18):1 701 -1 704.
[15]范明霞,段露清.我院134例不良反應報告回顧性分析[J].中國藥房,2008,19(2):131 -133.
[16]陸曉毅.兒科藥物不良反應與合理用藥探究[J].現(xiàn)代診斷與治療,2013,24(13):2 976 -2 977.
[17]黃月瑩,徐麗娜,魏 偉.臨床131例藥品不良反應分析[J].實用醫(yī)藥,2013,30(6):532 -533.
[18]吳 杰,方 歡,唐 輝.355例藥品不良反應分析[J].中國醫(yī)院用藥評價與分析,2014,14(1):75 -77.
[19]陸敏儀,李 梅,周崇煜.我國靜脈注射劑中微粒的污染原因及控制措施[J].中成藥,2001,23(3):216 -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