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 薇
彩色多普勒超聲在圍生期窒息所致的新生兒顱腦損傷中的應用
馮 薇
目的 探討彩色多普勒超聲在圍生期窒息所致的新生兒顱腦損傷中的應用價值。方法 新生兒顱腦檢查中抽取可疑顱腦損傷病例50例, 采用飛利浦HD-15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經前囟冠狀面、矢狀面及蝶囟橫切面連續(xù)掃查, 并動態(tài)觀察顱內病灶變化。足月兒通常選用5 MHz探頭, 早產兒及極低出生體重兒選用7.5 MHz探頭。多普勒超聲檢查時, 取樣容積為2 mm、校正角度<30°。結果 室管膜下出血18例, 占36%;腦室內出血11例, 占22%;腦實質內出血2例, 占4%;蛛網膜下腔出血2例, 占4%;腦室周圍白質軟化5例, 占10%;腦梗死4例, 占8%;腦水腫3例, 占6%;丘腦和基底節(jié)損傷1例, 占2%;另有2例室管膜下出血、1例腦梗死、1例腦積水未被查出。彩超診斷符合率為92%。結論 彩色多普勒超聲在圍產期窒息所致的新生兒顱腦損傷的診斷中具有便捷、無創(chuàng)、實用、符合率高的特點, 具有較大的臨床應用價值, 可為臨床提供重要的參考依據(jù)。
新生兒顱腦損傷;彩色多普勒超聲
應用彩色多普勒超聲動態(tài)檢測了50例新生兒顱腦損傷患兒, 總結其二維聲像圖、彩色血流圖及多普勒頻譜特點,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13年7月~2014年7月新生兒顱腦檢查中可疑顱腦損傷病例50例, 其中足月兒43例, 早產兒7例。對于彩超難以確診患兒結合CT及磁共振成像(MRI)檢查結果。儀器采用飛利浦HD-15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探頭頻率足月兒為5 MHz探頭, 早產兒及極低出生體重兒為7.5 MHz探頭。
1.2 方法 患兒仰臥位, 冠狀面和矢狀面經前囟掃查, 橫切面經蝶囟掃查, 通過探頭的側動獲得多個切面, 觀察患兒整個顱內結構。
探頭的側動獲得多個切面, 觀察患兒整個顱內結構情況, 2例室管膜下出血、1例腦梗死、1例腦積水未被查出。彩超診斷符合率為92%。見表1。
表1 患兒整個顱內結構情況 (n, %)
3.1 新生兒顱腦損傷的聲像圖特點
3.1.1 顱內出血
3.1.1.1 室管膜下出血及腦室內出血 本文18例患兒為室管膜下出血, 11例為腦室內出血。于早期階段, 冠狀或矢狀切面, 室管膜下區(qū)域可以見到大小2~8 mm強回聲光團, 尾狀核丘腦溝處的脈絡叢增大。1~2周后復查, 發(fā)現(xiàn)強回聲病灶中心部位出現(xiàn)液化, 回聲減低, 形成囊腔[1]。11例出現(xiàn)血腫破入腦室, 急性期為腦室內高回聲, 4例三級及四級出血患兒, 伴有不同程度、不對稱性的腦室擴張。2例患兒為脈絡叢出血, 可見脈絡叢強回聲范圍延長, 增厚增粗。7例患兒腦室擴張, 4例未見側腦室擴張。
3.1.1.2 腦實質內出血 2例早產兒于產后1 d發(fā)生大腦實質出血, 超聲檢查出血部位為顳葉和頂葉。急性期腦實質內出現(xiàn)局灶性強回聲團塊, 大小不一, 形態(tài)不規(guī)則, 邊界清晰;10~14 d復查, 強回聲中心區(qū)域回聲減低, 出現(xiàn)液化;3~4周復查, 血塊大小逐漸萎縮, 回聲減低;8~10周復查出血完全吸收, 可見界線清晰的無回聲囊腔。
3.1.1.3 蛛網膜下腔出血 1例患兒出血量少, 未被超聲查出。2例患兒冠狀切面顯示蛛網膜下腔間隙增寬, 半球裂隙或中腦裂隙增寬, 液性區(qū)內緣不平整, 并伸入到增寬的腦溝內。
3.1.2 缺氧缺血性腦病
3.1.2.1 腦水腫 本文4例足月兒為腦水腫, 產后第1天顱腦超聲檢查, 顯示腦實質回聲彌漫性或局限性增強, 側腦室內徑變窄, 呈裂隙狀, 1例患兒側腦室消失, 腦結構模糊不清, 半球裂隙及腦溝圖像消失。生后第7天復查超聲, 顯示腦實質回聲較前次檢查減低, 腦結構顯示尚清晰, 側腦室內徑亦較前次增寬。
3.1.2.2 腦室周圍白質軟化 5例患兒出生后10 d內, 于整個側腦室周圍、側腦室前角、側腦室三角區(qū)旁白質回聲增強, 回聲不低于脈絡叢。根據(jù)腦室回聲增強的程度不同, 可分為三度[2]:2例患兒為一度, 腦室周圍實質回聲雖增強,但增強程度較脈絡叢偏低。1例患兒腦室周圍實質回聲增強程度與脈絡叢相同, 為二度。1例患兒腦室周圍實質回聲增強程度超過脈絡叢, 部分范圍超過了腦室三角區(qū), 為三度。1例患兒2周后復查顱腦彩超, 發(fā)現(xiàn)在腦室周圍原回聲增強區(qū)出現(xiàn)大小不等的囊腔。1例腦萎縮形成, 半球間裂增寬。
3.1.2.3 腦梗死 本文腦梗死患兒4例均為早產兒, 急性期顱腦彩超檢查, 在患兒腦實質內發(fā)現(xiàn)不規(guī)則的高回聲增強區(qū), 腦溝腦回的界面模糊不清甚至消失, 由于出血梗死的腫塊占位效應, 上述患兒出現(xiàn)裂隙樣側腦室[3]。4例患兒2周后復查, 在原病變區(qū)部位出現(xiàn)大小不等的囊腔, 連續(xù)觀察2例患兒, 形成的單個較大囊腔未消失, 形成穿通性腦囊腫。
3.1.2.4 丘腦和基底節(jié)損傷 本文50例患兒僅發(fā)現(xiàn)1例為兩側丘腦基底節(jié)出現(xiàn)點狀、片狀回聲增強區(qū), 隨著病程發(fā)展,患兒病灶區(qū)強回聲消失, 并出現(xiàn)腔隙。
3.2 新生兒顱腦損傷的彩色及頻譜多普勒特征 通過對本文50例顱腦損傷患兒的彩超檢查發(fā)現(xiàn), 僅憑二維超聲對診斷早期的缺氧缺血性腦病敏感性偏低, 而彩色及頻譜多普勒超聲用來監(jiān)測新生兒窒息后顱腦損傷的腦血流變化能夠成為二維檢查的有力補充, 可以通過多普勒參數(shù)變化, 特別是阻力指數(shù)(RI)的變化, 更準確的判斷腦血流灌注情況, 討論如下。①腦血流低速:8例輕中度患兒表現(xiàn)為舒張期血流速減低。②腦血流舒張期幾乎無灌注:4例中重度患兒頻譜多普勒顯示舒張期血流速度接近于0, 血流頻譜幾乎消失, RI>0.9。③腦血流過度灌注:本文中3例患兒于早期出現(xiàn)了腦血流速度增高, 收縮期峰值流速與舒張末期流速均顯著增高, 并持續(xù)較長時間, 這些患兒預后均較差[4]。④腦血流舒張期逆灌注;1例患兒舒張期血流頻譜呈反向, 出現(xiàn)腦死亡??梢? RI過高(>0.80), 或過低(<0.55), 都預示病情嚴重[5]。
3.3 對4例不符病例的分析
3.3.1 2例早期室管膜下出血未被檢查, 誤認為正常脈絡叢回聲, 經再次檢查, 仔細觀察, 早期出血灶不及脈絡叢回聲規(guī)則, 范圍超過了Monro孔前, 而能量多普勒顯示病灶內未錄及血流信號。
3.3.2 1例腦梗死患兒早期彩超檢查誤認為腦實質內出血,因早期二者聲像圖類似, 均為腦內不同部位可見強回聲團,最終都可形成無回聲的囊腔, 故二者鑒別必須結合臨床及其他檢查。
3.3.3 1例患兒為腦積水引起蛛網膜下腔擴張, 誤認為蛛網膜下腔出血, 需結合臨床仔細判斷。
3.3.4 通過對本文50例患兒顱腦彩超檢查發(fā)現(xiàn), 腦內血腫、腦梗死及早期腦膿腫, 三者的聲像圖表現(xiàn)非常相似, 僅憑彩超檢查不易鑒別, 另外, 少量的蛛網膜下腔出血及小腦出血,圖像特征性差, 需要結合臨床及其他輔助檢查, 如CT、MRI。
3.3.5 新生兒顱腦彩超及多普勒超聲檢查, 血流動力學的變化受多種因素影響。如RI增大為腦血流阻力增大及腦組織缺氧, 而RI降低則有不同的臨床意義。當RI<0.50時, 血流速明顯減低則多提示低灌注, 在檢查重度腦積水、嚴重動脈導管未閉患兒時也可出現(xiàn)[6]。因此, 需結合患兒的臨床病史多方面判斷。
綜上所述, 新生兒顱腦彩超在圍產期窒息所致的顱腦損傷診斷中, 以其便捷、實用、無創(chuàng)的獨特優(yōu)勢, 對臨床作用越來越大。但作為一種影像學檢查方法, 也有其局限性, 若能結合臨床病史及其他影像學如CI、MRI檢查, 進一步提高診斷準確性及符合率, 便能更好地服務于臨床, 服務于患者。
[1] 錢繼紅, 陳惠金, 陳冠儀, 等.新生兒室管膜下囊腫預后的前瞻性觀察.中華兒科雜志, 2004, 43(12):913-916.
[2] 陳惠金.早產兒腦室周圍白質軟化的研究進展.實用兒科臨床雜志, 2004, 19(2):83-86.
[3] 湯澤中, 周叢樂, 姜毅, 等.新生兒腦梗死的臨床特征及其預后關系的研究.中華兒科雜志, 2004, 42(6):429-432.
[4] 黃福光, 黃品同.胎兒與小兒超聲診斷學.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 2008:173-185.
[5] 中華醫(yī)學會兒科學分會新生兒學組.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診斷標準.中華兒科雜志, 2005, 43(8):584.
[6] 周永昌, 郭萬學.超聲醫(yī)學.第5版.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 2006:48-68.
10.14163/j.cnki.11-5547/r.2015.16.049
2014-12-30]
458000 河南省鶴壁市人民醫(yī)院山城院區(qū)彩超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