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麗琴
西門街32號
記住西門街32號。不是因為一進大門就見到的翠竹,不是因為堂屋里保存完好的明代桌椅,不是因為院子里蓬勃的花草,而是因為住在這個院子里的人們。
2013年春節(jié)期間,在楊舒的婚宴上,與怒江退休回來的水映海老師同桌吃飯,他邀請我們去他家玩時不是說位置,而是強調了門牌號:西門街32號。
走進西門街32號是半年后。文友彭愫英來古城采訪一位參加過革命的八十老人。彭愫英是水老師夫婦的學生,我們便在采訪結束后去瀏覽千獅山,回來又到西門街32號喝茶吃飯。
那天晚上是農歷七月十五,西門街的河渠邊有很多人在放河燈,蓮花燈隨著水流在小渠里一盞一盞流動。漂亮的花朵載著一個個西門街人的懷念和祝福,在一雙雙目光的跟蹤注視下悠然遠去。
32號在西門街中央,我們進去的時候。水老師的愛人何惠慈老師已經早早給我們準備了一桌很豐富的白族菜肴,還特意做了象征紅紅火火的紅曲肉。那天晚上。我知道了水老師是楚雄大姚縣人。跟何老師結婚后也成了一定意義上的劍川人。他們的一雙兒女都在外工作,退休后他們就和何老師87歲的母親在古城定居。何奶奶有一個非常美的名字:羅美瑜。有三分責任田,他們在暮春種上苞谷,秋天收回來。平常母子三人鍛煉身體,看有益身心健康的書籍,寫毛筆字。火把節(jié)的時候扎一個精致的小火把,把日子過得安然有序、有滋有味。
再到西門街32號,是帶《春城晚報》記者小連去看水老師家的明代桌椅。小連想了解西門街的人文情懷,我以為水老師家能采訪出她想要的東西。果不其然,羅奶奶就是西門街的傳奇之一。我已經習慣了劍川人謙虛的說話習慣。但何奶奶以前要求三個女兒每天都寫一篇小楷。現(xiàn)在她88歲了還每天看兩小時書、每天看新聞聯(lián)播還說自己不識幾個字的話引得小連不停刨根問底:為什么讀過書的劍川人習慣說自己不識字?為什么古城人家的門聯(lián)都要自己創(chuàng)作?為什么這個地方這么重視文化?為什么西門街的人都要練毛筆字?
這樣的問題有多種答案。說小一點,知識能改變命運。說大一點。知識主沉浮。自古以來三教九流位居前列的大都是知識分子。何奶奶因為自己是長女,在有三男三女六個兄弟姐妹的家庭里,她自然是讀完小學就回家?guī)透改阜謸彝ブ厝巍_@對熱愛讀書的她是一件憾事。有了孩子后她便一心想把孩子培養(yǎng)出來。于是每天督促孩子們讀書寫字,在生活很忙很艱辛的時候也要孩子們每天抄寫一篇小楷,終是功夫不負苦心人,她不僅把三個女兒都培養(yǎng)成材,連孫輩也都赫赫有名。
除了自身的努力與天賦。環(huán)境的熏陶對一個人的成長也尤為重要。小連不知道,毛筆字對于我們來說,是一門課程,70后的我們小學時經常都要寫一些大、小楷交給老師批閱,90后我的孩子們小學階段也如此。這自然就會培養(yǎng)出一些毛筆字寫得好的人,這些人有這種天賦,有這種興趣愛好,加上父母著意的培養(yǎng)和環(huán)境的熏陶,慢慢就越寫越好。
劍川自古以來就有很多文化名人,聞名天下的攻心聯(lián)、大觀樓長聯(lián)等都出自劍川人之手。榜樣的力量加上自身潛質,讓劍川出了不少書畫家。形成了一種濃厚的氛圍和蓬勃的發(fā)展態(tài)勢,這對劍川文化是一種積淀。也是一種傳承和弘揚。
“漢唐時期,漢文化進入白族地區(qū)。至宋,大理段氏推行儒釋結合制度,使用‘設科選士手段選拔人才。漢文化在白族地區(qū)的影響進一步擴大。元朝,云南第一任省長賽典赤在滇建孔廟和明倫堂,后云南行省各路均建立教育管理機制。受此影響,劍川境內佛僧開始在寺廟中普遍設館教授儒書。隨后,有志之士在劍川設館教學,將劍川漢文化教育推向了社會。明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0年),劍川在南門設立學宮同時在金華古寺建立書院,從此,境內開始實行由地方行政指導,推行漢文化教育的方式,鞏固了劍川的漢文化教育地位?!本礃I(yè)的小連在一堆文獻資料中。找到了儒家思想對劍川影響至深的有力依據(jù)。
我看得最多的是何奶奶慈祥的面容,我理解奶奶以前自己千辛萬苦都一心讓孩子們讀書的情懷。也理解她那時的艱辛和遺憾。在何奶奶身上,我看到了純真,看到了氣質。“腹有詩書氣自華?!焙文棠虄蓷l微白的辮子和她看書的恬靜神態(tài),像極了電影中的清純女學生。從容優(yōu)雅,落落大方,每天看書兩小時,看新聞聯(lián)播。88歲,如果我也能保持這么一個狀態(tài),這一輩子就不遺憾了吧。
聽雨軒
在古城,一條小巷,一條水流的命名都有跡可循。七曲水要在渠中左右穿行七道,七曲巷的石板路要橫豎曲折七次。
不認識何家大院也沒關系,讓步履隨著牌子上的“七曲巷”箭頭七曲七折,就看到了兩扇大門?!昂渭沂莿Υㄗ钤鐝氖掠∷⒑臀木呓洜I戶,在滇西北頗有影響。何宅建于同治年間,原為一進三院,由南、中、北三院組成。南院‘四合五天井布局,中院四合院,北院‘三坊一照壁格局。三院連成一體,頗具規(guī)模,保存完整,清代中期建筑風格。”讀一讀大門外掛牌上的字,你就知道這就是何家大院。
從大門進去往南穿過一個三坊一照壁院落,就是何家后裔現(xiàn)在居住的中院四合院。聽雨軒是四合院的南廂房。
已經是第八次到何家大院,遇雨卻是頭一回,聽雨軒聽雨,是一種機緣巧合。
雨落到大院里的聲音不盡不同,先是絲線一般從空中飄落,不聲不響地潮濕空氣,潮濕院子里的苔蘚,接著吧嗒吧嗒落在瓦上,淋濕瓦片,淋濕地面的小石頭,淋濕滿院花草的和花果枝葉,然后從瓦口一滴一滴滴落下來,以珠簾的形式,晶瑩剔透地掛在古舊的木格子門窗前。掛著掛著,雨簾就變成一小條一小條的水流,從瓦口直線倒下來,在院子里濺起一大朵一大朵的水花,院子里的沙沙聲也蓋住了瓦上的聲音。顯得急迫又匆忙,不僅把前沿石全部打濕,也打落了一些杜鵑和梅樹的葉子,打落了一片桃紅色的繡球花瓣。
雨這么下著的時候,很多地方只適合看雨。天空是灰蒙的,云層也沒有厚薄。在聽雨軒不一樣,何家大院可以說是劍川文化的一個濃縮之地,不僅房屋格局反映出一個地方的民族特色、地域特色,掛在各個廂房門前的牌匾楹聯(lián),就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一輩又一輩劍川人的性格特點和文化修養(yǎng)。大院里除了“聽雨軒”,還有“廣聞齋”、“耕憩居”。鞭策勵志、修生養(yǎng)性的楹聯(lián)字畫應有盡有?!昂稳瞬恢泻稳酥?不中何人中何人”,趕考前的意氣風發(fā)也是成功的因素之一:“彌世澤惟有積德/振家聲只是讀書”,千百年來傳承下來的,也許不是受儒家文化的影響,而是作為人最原始的善良與純真;“發(fā)上等愿,結中等緣,享下等福;向高處立,揀平處坐,往寬處行”,人要有追求,但不可奢求,凡事留有余地,心寬則路寬,自由則自在:“事能知足心常愜/人到無求品自高”,人的一切煩惱都來自于功利與浮躁。不為外物所羈絆。自然會超然物外,自在寧靜。
“曲巷無麈蘭桂馥;古居有味翰墨香”。何家大媽的聲音清脆洪亮,耳濡目染,沒進過學校讀書的她把何家掛的對聯(lián)銘記于心,何可及官至太仆寺卿(相當于副宰相),她流暢地讀何家每一副對聯(lián)的語氣中充滿自豪。何家大院曾被分給了別人,近些年他們一間一間收購回來。把何家祖?zhèn)鞯?、流失的珍貴物品一件件找回來。讓每一個走進大院的人深切地感受著劍川獨特的文化魅力與性格魅力。
柳龍沖
沒有到縣城居住之前,我們就對柳龍沖有了一定印象。柳龍沖有聞名遐邇的王記涼粉,有讓百姓安放心事的算命文化,有我們生活需要的物品。
柳龍沖就是現(xiàn)在的文照街,白族話叫“甕沖”?,F(xiàn)在的人說起柳龍沖似乎就指那一條不寬泛的街巷,但從文獻資料來看,在明崇禎16年(公元1643年)劍川古城誕生之前,柳龍沖這個稱謂包含了西門外、西門以及北門一帶,是明代劍川州所在地。為當時的劍川行政中心。
有一些東西對于生活無關緊要,卻會在我們的腦子里留下深刻印象。我對柳龍沖最初的記憶,出于王記涼粉。我們在馬登或上蘭生活的那些時日,也經常到縣城辦事或閑逛,但辦事機構和我們需要采購的商店都不在柳龍沖,作為對它不了解的外鄉(xiāng)人,我們也就不刻意來這條街道。幾年前,一位朋友在縣城出差,打電話問要給我們帶點什么的時候,一位家在縣城的朋友就說要柳龍沖的涼粉。之后每到縣城,幾乎都有人提議去吃王記涼粉。去的次數(shù)多了。便漸漸關注起涼粉以外的事物。
有時候,人最向往的不是功名利祿,而是慵懶愜意的慢時光。柳龍沖最適合老百姓淘生活,服裝店可以開得很小,掛些女性喜歡的服裝,有緣人門外一看,是自己喜歡的風格,進來一試,合身,三言兩語就買下。利潤不是很多,但支付生活所需已經足夠。理發(fā)店不用開得很響亮,實惠和手藝永遠是是老百姓最敏感的信息,進來的人多了,票子就在剪刀的咔嚓聲中越堆越高。當然,要在消費者多為老百姓的地方做生意,總是要講點技巧的,夏天小冷飲一杯,清涼解暑;冬天熱豆?jié){一碗,溫心潤肺;春節(jié)前要掛喜慶的春聯(lián)燈籠,端午節(jié)要掛裝滿雄黃菖蒲的布扎……老百姓消費。講的是實惠實用,老百姓淘生活,除了講究誠信為本,是不是再加點時效性?雕刻碑章應該最省口水,有些買賣老百姓也不喜歡討價還價,只要放得端正,老百姓心里的那桿稱自然不會傾斜。
柳龍沖有一種令人很感興趣卻又望而怯步的景象。一些很平常很普通的日子,能在這里見到一兩個擺攤的算命先生,算命先生多為女性,年老的看起來七十到八十年齡,年輕的四十左右,在大街子天(星期天)或縣城閑逛的人多的太子會等民族節(jié)日就會多一些,大概五、六個,他們或坐在一個古舊斑駁的木門前,或坐在一個商品擺放得玲瑯滿目的攤位旁,或坐在一個雕刻得栩栩如生的石獅子旁,每一個面前都鋪著一塊紅布,紅布上有的在算命二字下畫著八卦太極圖符,旁邊寫著測八字配婚姻、看吉兇禍福等字:有的沒有圖只有字,有看手相、問吉兇、問時運、問出行等等。來算命的人不多。但每次還是會見到一兩個人在認真聽某一個算命先生的講解。這種情況不宜觀看,即便哪一個路人的目光稍作停留,但在一句“天機不可泄露”之后大家也只有路過?;剡^頭來,看到的是聲情并茂的講解和聚精會神聽的聆聽。
關于算命,有一些比較深刻的見聞。八十年代末期,經常有一些自稱算命大師的人到我的家鄉(xiāng)去算命,那時候來算命的都是男人,有的人幫別人算出好命就讓人家自由給錢,算出不好給他錢也不收:有的人帶一只小鳥,像在魔術團看到的那樣讓小鳥叼紙牌給人算命。這種方式對鄉(xiāng)村來說很有吸引力,一批又一批的男女老少去算命,大部分的命好者拿出幾十塊錢也不心疼,命不好者卻惶惶不可終日。一個父親早逝、母子二人相依為命的男子,早早到了結婚年齡,已經在籌備婚事的他被算命大師算出三十歲就會死去,這無異于給一個家庭判了刑,我們沒法了解他們的心情,他主動退掉了婚事,此后不再談論婚姻。但也不頹廢。該干什么干什么。到他30歲那一年,全村人都以為他要死了。他自己和母親都以為他要死了,但他安然無恙。無病無災,再過幾年也如此,然后,他就用這些年的積累蓋了一院房子,娶了一個媳婦,幾年后有了兩個兒子,一家子其樂融融地生活。而當年被算出命中大富大貴而不去積極努力的那些人并不盡如人意。這改變了村人的看法,后來很少有人再算命。還有很多類似于算命的案例,比如一些比算命大師還厲害的人,算了別人家的前世今生,用種種形式幫別人消災免難,自家卻災禍不斷。家鄉(xiāng)人總結這種事例的時候以為,命運不是鐵定的東西,如果用老百姓的話來說,生活就是種花開花,栽刺長刺。
柳龍沖的人似乎都習慣了往往來來的算命者。面對眾多起起坐坐的人,他們多是一副見怪不怪的樣子。不如意的時候路過柳龍沖,也有想讓誰看看手相的想法,不是想知道將來如何,而是想讓心情變好一點,但每一次都望而怯步。經常做的事情是買一袋豌豆粉回家,做一盆比王記更好吃的涼粉或稀豆粉。
古城東路
有三年時間,我上班特意從古城東路來回。
在一些特殊的日子,我從棲居的院子里走出來。左走右拐兩個路口,望著墨綠色的中國郵政幾個大字,走進去,認真填寫一張單子,存進或取出需要的錢,然后再拐一個路口,走進路邊一間屋子。開始一天的工作。
古城東路有一些蛋糕店,其中一家的某種糕點非常合先生的胃口,我們隔兩三天便去買一些糕點,中秋節(jié)的時候,我們也從那里買一盒月餅,捎給老家的父母。時間久了,老板就對他熟悉起來。除了路過打一聲招呼。還會告訴他哪些糕點是昨天的,哪些是今天的。有一次,遇上他們新出爐的麻花,老板特意送我們嘗嘗,卻不過情便接過來,果然酥脆香甜。
古城東路一個院子里有堂兄的家。有時候,遠方回來的叔叔和我們在那里聚集,一起吃頓飯,交流一些我們的生活情況,聊一聊老人和孩子,聽嬸嬸的一些智慧之言。有時候,從那里回來,順便電話問一聲,要是堂兄在家,我們就會進去,喝幾杯他泡的普洱茶。這樣,堂兄和叔叔成了親戚當中見面最多的人。
大眾書屋是古城東路的一個小書店。相對于存取款。吃和閑,我去得最多的是大眾書屋。仔細回想的時候,我才覺得我并沒有好好去參觀過它,最初進書屋是給小女兒買書,找了兩家書店才在這里找到她要的書。她把書拿來,付款,告別。第二次是買一本載有云南作家半夏小說《潦草的痛》的雜志,在新浪博客看到半夏《草草養(yǎng)命集》后就迷上了她睿智而充滿生活味道的文字。我問了三家書店后在大眾書屋看到《小說月報·原創(chuàng)版》2010年4期,如獲至寶,回家一口氣讀完她的小說,至今仍記得其中一些故事情節(jié)。
大眾書屋在某種程度上和我保持了一種緣分,很多時候我都能在此找到我要的書,科技博覽、青年文摘、意林、散文選刊……除了我和小女兒喜歡看的書,有時候還能第一時間在此看到載有朋友和我的文章的雜志。那時候上班是在路邊,車來人往比較噪雜,加上對象是人,不免煩躁,后來空閑時我便拿出新買的雜志看,漸漸在喧鬧中找到一份寧靜。
換地方上班后不久。大眾書屋也隨著拆遷搬到新的地方去了,與之一起搬的店面有小吃店、理發(fā)店、牛肉店、手機店。有幾次走到那里才想起,它們已經搬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