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玉偉
它靜靜地立在角落里,已經(jīng)四十多年了,任勞任怨盡職盡責,是這個家的功臣。如今,它老了,斑駁的外衣下偶露出凝重的木色,昔日清脆的踏踏聲也變得遲緩低沉。
42年前秋天的一個下午,爸爸剛邁進院門就招呼:“我說,有個縫紉機的票,要不?”“啊,要!要?。 眿寢尡е挥邪霘q的我從屋里迎出來。“這是別人不要的,人家都等著買‘標準、蝴蝶、蜜蜂牌啥的,這次商店進這幾臺是‘鹿牌的,質(zhì)量能行嗎?”媽媽眼睛放著光說:“行啊,好容易有個票,多難得啊,鹿牌就鹿牌吧,等下次還不定啥時候呢!”就這樣,一臺147元的“大件”被“請”進我家的小平房里。
勤勞賢惠的媽媽每個月掂量著用六十幾塊錢安排全家老小九口人的吃穿用,白天在生產(chǎn)隊干重活,晚上伺候孩子們睡下后,再起身洗涮縫補。
“你二姐三歲那年,兩毛七一條手絹,我買了四條給她手針縫了一條花裙子,鄰居都夸我巧呢……”75歲的母親一邊幸福地回憶著,一邊摩挲著她的“老伙伴兒”。從我記憶時起,媽媽就常常在昏暗的燈光下,踩著那臺縫紉機,變戲法似的“制造”出新衣褲、新書包、小套袖……伴隨著那踏踏的節(jié)奏,溫暖著我繽紛多彩的童年。
漸漸地,我們都長大成家了,生活條件也好了,擁有了許許多多的漂亮衣服,再也不用穿自己裁制的衣服了。但心靈手巧的媽媽并沒有拋棄她的伙伴,依舊用它給孫子們做床單、被子、棉褲面。父親則一直充當縫衣機的維修工,定期給轉(zhuǎn)軸上潤滑油,修理跳線、折針了這樣的小故障,所以這臺不是名牌的縫衣機,在媽媽和爸爸精心使用保養(yǎng)下,一直唱著歡快的歌。
它真的老了,有兩個抽屜已經(jīng)掉了,翻板也不平了,媽媽也從當年那個勤快麻利的小媳婦變成步履蹣跚的老太太了。父親離開我們兩年了,兒女們都有大房子,可媽媽誰家也不去,只想守在這個充滿愛和溫暖的老房子里。我們有時間就去看她陪她,有時還特意給她“安排”一些小活兒:改個床單兒、匝雙鞋墊,讓她有點活兒干,媽媽也樂得其所。
不知為什么,每次看著母親低頭駝背伏在那專心踩縫衣機的背影,聆聽著那略顯疲憊的踏踏聲時,我的心就酸酸的。媽媽,您聽,這聲音多美,您一定要讓它就這樣唱下去,一直陪伴著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