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媛媛 張秀花
摘 要 陳鶴琴提出的“活教育”、“五指教學法”等教育思想不僅在當時具有超前的影響力,而且對日后中國的學前教育理論和實踐產(chǎn)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這對今天我們的教育工作有著劃時代的指導(dǎo)意義。本文主要從五指活動課程產(chǎn)生的背景、五指活動課程的理論依據(jù)、幼兒園實施五指課程活動的目標、幼兒園五指課程的實施內(nèi)容以及幼兒園五指課程編制與實施等幾個方面介紹陳鶴琴的五指教學法。希望通過本文可以使廣大的幼教工作者更加深入、全面地了解陳鶴琴的五指教學法,在以后的教育教學實踐中能夠加以借鑒。
關(guān)鍵詞 陳鶴琴教學法 學前教育實踐 啟示
中圖分類號:G610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5.05.031
Inspiration of Chen Heqin's Five Fingers Teaching Methods
to Chinese Preschool Education Practice
LI Yuanyuan, ZHANG Xiuhua
(Shandong Qingdao Huangdao District Zhangjialou Central Kindergarten, Qingdao, Shandong 266406)
Abstract Chen Heqin's "Living education", "fingers teaching" and other educational thought made only at the time with a lead of influence, but also for the future of China's preschool educ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had a very profound impact, which is working with our education today epoch-making significance. Theoretical background of this course is mainly generated from the fingers activities, fingers activity curriculum, objectives fingers kindergarten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activities, several aspects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ontent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and implementation of kindergarten five fingers five fingers kindergarten curriculum introduces Chen Heqin's fingers pedagogy. I hope this article can so that the majority of early childhood workers more in-depth and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fingers Chen Heqin pedagogy, teaching in the future be able to learn from practice.
Key words Chen Heqin teaching methods; preschool education practice; inspiration
陳鶴琴先生是我國現(xiàn)代幼兒教育的奠基者,著名的幼兒教育專家,被譽為“中國幼兒教育之父”和“中國的福祿貝爾”。從1923年開始,他就以南京鼓樓幼稚園為基地,開始了中國化幼兒教育改革的探索。他在南京鼓樓幼稚園的實踐中編制幼兒園課程理論并進行實踐,提出了著名的五指活動課程理論。他認為幼稚園課程的內(nèi)容主要由五個方面構(gòu)成,這就好比人的五個手指,是靈活的、可以伸縮的,也是整體的、互相連通和聯(lián)系的。
1 五指活動課程產(chǎn)生的背景
我國的傳統(tǒng)教育深受封建主義和科舉制度的影響,禁錮人們的思想和靈魂,強調(diào)死記硬背,嚴格限制孩子們的自由,課堂很拘謹。在近代,由于受到了比較進步的西方近代教育理念的影響,一些好的教育思想和理念開始傳入我國,我國也開始采取相應(yīng)的措施進行教育改革。但在幼兒教育領(lǐng)域,那些束縛孩子思想、壓抑兒童個性的現(xiàn)象卻有增無減,我們的幼稚園被壓制在一片死氣沉沉的氣氛之下。它們就像“監(jiān)獄”一樣,沒有清晰的目標、適合幼兒發(fā)展的內(nèi)容,只有簡單而機械的東西。孩子不允許有個性,孩子的年齡特點、需要、興趣和個體差異更是無人問津。正是深刻的認識到這一社會現(xiàn)狀,陳鶴琴先生指出,我們必須改革幼兒教育,還給幼兒自由,建設(shè)符合中國國情和幼兒身心發(fā)展的課程。由此,五指課程便應(yīng)運而生。
2 五指活動課程的理論依據(jù)
2.1 兒童觀
從1920年開始,陳鶴琴先生以自己的兒子為研究對象,運用觀察與實驗相結(jié)合的方法。記錄了其從出生開始的兩年多的資料,深入了解兒童心理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陳先生認為兒童具有獨特的生理和心理特點而不是成人的縮影。他把這個階段兒童的生理特點分為七個:易受暗示、好動、好奇、好模仿、好游戲、喜歡集體活動和成功。他指出兒童和成人是不同的,在這個階段,兒童不僅要作為成人的準備,而且有他本身的價值。我們應(yīng)當愛護孩子天真爛漫的性格并且尊重兒童的人格。
2.2 活教育理論
2.2.1 活教育目的論
陳鶴琴指出:“……人就必定在人與人之間相互發(fā)生關(guān)系……所以活教育要講做人,應(yīng)該努力來學習如何做人,如何求得社會的進步,人類的發(fā)展”?;罱逃褪且寖和瘜W會“做人、做中國人、做現(xiàn)代中國人。”陳先生認為教育的目的就是教人做人,我們教育的對象和出發(fā)點是人。在他的目的中也包含了對人發(fā)展、完善以及人生理想的設(shè)計、追求。endprint
2.2.2 活教育的課程論
活教育的課程是針對脫離實際的舊教育課程而提出的。舊中國教育一貫崇尚書本,只重視傳授書本死知識,反對學生到實踐中學習活知識。陳鶴琴認為豐富多彩和生動活潑的社會環(huán)境都是幼兒學習的活教材。他認為教師應(yīng)該充分利用我們周圍所熟悉的環(huán)境,包括社會環(huán)境和自然環(huán)境對幼兒進行教育,使幼兒在實踐中學習,積累知識經(jīng)驗,了解自然和社會。
相應(yīng)的活教育的課程應(yīng)該首先是以大自然、大社會為教材,輔之以課本為參考,這才是活的知識,是幼兒的直接經(jīng)驗;其次,我們的課程應(yīng)該沒有時間限制,互相關(guān)聯(lián);第三,我們要有豐富的內(nèi)容,充滿生氣和自主性,并且連成一個整體;最后,這些課程也要有目標、有意義,是兒童所能接受和理解的。我們在編制活教育課程的過程中要遵循兩個原則:依據(jù)所頒布的課程標準和當?shù)氐膶嶋H環(huán)境。
2.2.3 活教育的方法論
陳鶴琴將“做中教、做中學、做中求進步”作為活教育方法論的基本原則。他之所以如此強調(diào)“做”就是為了確立兒童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他說,“凡是兒童能夠自己做的,就讓他自己去做”;“凡是兒童可以自己想的,就讓他自己去想”;“你要兒童如何做,就教兒童如何學”。
陳鶴琴強調(diào)“做”,為的是強調(diào)兒童的直接經(jīng)驗。為了讓兒童更多的參與,他把教學過程分為四個步驟,分別是:實驗研究、閱讀參考、發(fā)表創(chuàng)作、批評研討。他還提出活教育的17條教育原則,具體可概括為活動性原則、兒童主體性原則、教學法多樣化原則、積極鼓勵原則、利用活教材原則和教學相長的原則。這些原則直至今日,都是我們在積極倡導(dǎo)和踐行的。
3 幼兒園五指活動課程
3.1 幼兒園五指課程的目標
陳鶴琴以活教育的目的為基礎(chǔ),逐步建立五指活動課程的目標體系。他提出,五指活動課程的目的在于發(fā)展幼稚生的心智和身體。具體目標有以下幾個方面:(1)做人:要有同情心、合作以及服務(wù)的精神。(2)身體:要養(yǎng)成良好的衛(wèi)生習慣,具有健康的體格和相當?shù)倪\動技能。(3)具有充分的知識,表達自己想法的能力以及研究的態(tài)度。(4)情緒:具有欣賞自然和藝術(shù)中美的能力,沒有懼怕的情緒以及養(yǎng)成快樂的精神。
3.2 幼兒園五指課程的內(nèi)容
陳鶴琴認為,兒童生活是整個的、連成一片的,如果按照學科分類的形式來組織課程,是不符合教育原理的?;罱逃蚱屏肆晳T按學科安排課程的體系。陳鶴琴先生以人的五指為比喻,提出了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五指活動課程理論。這種課程的設(shè)計是以大自然、大社會的活教材為教學的內(nèi)容,通過五種教育活動來進行。這五種教育活動分別是:文學、社會、健康、藝術(shù)和科學活動。
3.3 幼兒園五指課程的編制和實施
陳先生認為幼兒園的五指課程應(yīng)該以單元的形式展開,關(guān)于該課程如何具體的實施,他提出了三種方法:(1)圓周法。指的是利用預(yù)定相同的單元、相同的研究事物,讓兒童選擇適合其年齡階段的材料和分量。也就是說各班的課題相同而要求由淺入深。(2)直進法,根據(jù)生活中兒童能接觸到的不同事物的性質(zhì)及內(nèi)容的深淺將其分布在不同年齡的班級里。也就是說各班的課題和要求均不相同。(3)混合法,“就是在課程編制的時候,以上二法均須采用”。也就是說課題和要求有相同或不同。在課程編制時,通常運用混合法為最多。
陳鶴琴認為幼兒園五指課程的實施應(yīng)該多元綜合的,其中主要有:整個教學法、暗示教學法、分團教學法、生活教學法、活動教學法。
4 陳鶴琴五指教學法對我國學前教育實踐的啟示
(1)選擇性的吸收國外先進理論,并加以“本土化”的改造。陳鶴琴的五指教學法深受歐美進步主義思潮的影響,但是他沒有照搬教條而是結(jié)合我國幼兒園課程的實際做了“本土化”的改造和探索,以“一切課程是當時當?shù)貎和园l(fā)的活動” 、“一切課程是兒童自己的”等觀點作為設(shè)計課程的出發(fā)點和歸宿,開創(chuàng)了科學化、中國化的幼兒園課程改革運動。
在教學過程中始終明確教育的目的是:教孩子學會“做人、做中國人、做現(xiàn)代中國人”。他在選擇教育內(nèi)容上,也是注重以幼兒熟悉的自然和社會環(huán)境為依據(jù)進行組織,這樣一方面可以顧及到幼兒自身已有的經(jīng)驗和需要,引起幼兒學習的興趣;另一方面,這也是潛移默化的幫助幼兒從小樹立對家鄉(xiāng)、對祖國的認同感的一種有效形式。相比當下我們有些幼兒園開展的繪本教學,他們大多數(shù)都是采用國外精心設(shè)計的繪本進行教學,當然這種繪本在提高幼兒閱讀質(zhì)量上確實存在很大的優(yōu)勢,但是,國外繪本或多或少的也是國外文化的一種載體,我們國家的幼兒在本國文化都沒有完全領(lǐng)會的時候就去接觸這種外來文化,他們是否能理解那些繪本背后所蘊藏的內(nèi)涵呢?他們從小就接受多種文化的影響,而且幼兒在辨別能力方面存在較大的差異,那么如何保證他們對本國文化的認同呢?
(2)理論的提出要以豐富的實踐經(jīng)驗為基礎(chǔ)。陳鶴琴先生的許多理論都是經(jīng)過長期的、大量的實踐檢驗之后才提出的。陳鶴琴的五指教學法理論,也是在南京鼓樓幼稚園檢驗之后才提出的。馬克思主義認為,理論來源于實踐,但是又高于實踐,任何理論都要接受實踐的檢驗,只有通過這種不斷的循環(huán)往復(fù)之后,理論與實踐才能越來越合適,才能達到理論指導(dǎo)實踐的目的。
(3)“教學有法,而教無定法”。陳鶴琴先生在豐富的實踐基礎(chǔ)上,提出了許多關(guān)于教學內(nèi)容選擇、教學方法的選用和教學如何實施等方面的理論。這其中有許多理論至今都在沿用,比如,我國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的幼兒園課程改革中形成的“幼兒園綜合主題課程”,就是對陳鶴琴先生五指活動課程的繼承和發(fā)揚。
但是,陳鶴琴先生更大的貢獻應(yīng)該是教會了我們一種態(tài)度和方法。我們教育的對象是一個個鮮活的、能動的“人”。作為教師首先要測量兒童的個性和能力水平,要明確我們的教育目的,然后選擇最適宜的教材,使用最適宜的方法。由于幼兒自身的調(diào)節(jié)能力和適應(yīng)能力都相對差一些,所以,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應(yīng)該去主動地適應(yīng)幼兒,用幼兒喜歡的方式,能接受的形式來教育他們,而不是準備好教案之后就按部就班的進行講授,按照流程走完后課就結(jié)束了。
參考文獻
[1] 王春燕.幼兒園課程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01.
[2] 鄭建成.學前教育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0:280.
[3] 陳鶴琴.陳鶴琴全集(第五卷)[M].杭州:江蘇教育出版社,1991:62.
[4] 中國教育史編寫組.中國學前教育史資料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34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