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珍虎
摘要:胡健散文集《美麗的濡濕》既是他洞明世事、人情練達的閱歷呈現(xiàn),也是其個性風格的生動寫照。胡健的散文無論是對自然風情的詩性描繪,還是對歷史遺跡的理性點擊,或是對風云人物的褒貶抑揚,都蘊含著深厚濃烈的人文情懷。
關鍵詞:胡健散文 文化
引言
茂密的林木在若隱若現(xiàn)的云層籠罩下倒映在碧綠的水中,在水天相連的素淡遼闊背景下,一位勤勞的漁翁正撐著一只月牙般的簡陋小木船,搖曳在漣漪陣陣的清澈河流中,船上幾只鸕鶿正警覺地搜尋著目標向著前方眺望。在簡潔的線條勾勒下,天、地、人在最具歷史感與真實感的黑白色彩的映襯下彰顯出一份遼闊與孤寂、動與靜的對比與和諧——這就是胡健的散文集《美麗的濡濕》的封面帶給讀者的視角沖擊。[1]圖中那一位遺世而獨立的“孤舟蓑笠翁”,筆者認為正是胡健本人本真自由的精神氣度的寫照。
一、詩人的散文:靈性之美
胡健散文集的書名是從他的《夢里周莊》一篇中的“在周莊被春雨濡濕衣服,也應是一種美麗的濡濕”挑出來的?!懊利惖腻瘛币酝ǜ械男揶o和陌生化的手法抒發(fā)了生命被滋潤的喜悅及其自然怡情悅性的審美功能。散文創(chuàng)作是需要這樣一種靈性的言語的,就像作者散文的結構框架一樣,分為“行走偶拾”、“日常偶感”、“水城偶記”、“哲理偶悟”……每章小標題都有一個“偶”字,所謂“偶”者乃是不經(jīng)意之義、靈性閃現(xiàn)之義,正因為是不經(jīng)意的思維頓悟才能顯示出不雕琢的真性情。
同時,胡健散文在每個小分段之前都有一首自己創(chuàng)作的詩歌,分別以詩歌《我的住所》揭示心靈的驛動,以《還鄉(xiāng)》謳歌寧靜的鄉(xiāng)村風光,以《秋天》展示季節(jié)的更替、預示歲月的流逝,以《無名湖泊》揭示自然敞開的美景,將詩歌的靈感與散文抒寫的生命本真和諧統(tǒng)一。他的《良宵》云:“心是一棵生長的花樹/一輩子為你而開/一朵/一朵/一朵//拿起了筆/卻讓月光/寫滿信紙?!痹姼枰栽鹿獯缸匀?,蘊含純凈的心緒和沉思的詩意,靜觀明月足見相思之孤寂,雖然孤寂卻感覺此刻是良宵,于是一個追求心靈相通的精神富足者的形象便躍然紙上。
胡健的散文一如他的詩歌一樣有靈性,更兼一份生命的本真,這與胡健本人的創(chuàng)作理念有關,他喜愛散文就在于散文能夠“自由地抒發(fā)性情,自由地抒寫心靈對生活(或人或事、或山或水、或古或今、或大或小……)的印象感悟,因而它最本真、最自由”(《讀書的境界》)。追求生命的本真“涉及到作家的人格主體問題;或者說,它是散文作家人格主體的底蘊。也就是說,生命本真,是散文真實的內(nèi)核”。[2]
胡健的散文顯示出詩人的精神氣度體現(xiàn)在他用詞的妥帖與慧眼獨具的質(zhì)疑精神。詩人氣質(zhì)決定了胡健對習見的生活語言能有自己的反思與回味,他結合自己對偵探小說的理解,認為“少見多怪”一詞是錯誤的,因為“哲學起源于驚異……世界的有趣就在于它充滿了驚異,理解不但不會消除驚異,反而會永遠伴隨著驚異,充滿驚異的世界才是有趣的世界,充滿驚異的心靈才是年輕的心靈”(《讀書的境界》)?!绑@異”言說的就是一種詩人的敏感與直覺。
在《?!はu》中,作者形容鼓浪嶼說它“被歐風美雨沖擊”,這既合乎鼓浪嶼這個島嶼城市常受自然界風雨侵襲的特點,也是將列強當作歷史的塵埃輕輕拂去的從容與恬淡。他的《游五臺山記》云:“高山是清泉的依托,是清泉的背景,而清泉則是高山的歌聲,是高山的生命——”這既寫出了自然界事物之間的相互依存關系,也寫出了山的穩(wěn)重與水的靈動的和諧之美,蘊含著中國古代詩學特有的仁與智的“比德觀”。
二、學者的散文:文化之美
胡健以“待人當寬,論道當嚴”的蘇軾精神,修改的余秋雨《鐘山碑文》(見《石落浪起——試改余秋雨<鐘山碑文>》)是其學者散文風范的典型代表,僅以第一部分為例,余秋雨原文為:
華夏大地,美景無數(shù),卻有寥寥幾處,深嵌歷史而風光驚人。其中之一,在南京鐘山之麓。此地山雄水碧,古跡連綿,徜徉其間,步步皆是六朝熏風,南唐遺韻;隱隱可見大明王氣,偉人身影。每當清秋時節(jié),重重悲歡歸于楓葉,滔滔故事凝于靜穆。山嵐夕陽,明月林禽,真可謂中國文化之最高詩境也。
胡健修改為:
華夏大地,山水雄秀;金陵鐘山,更聚風流:徜徉其間,六朝舊調(diào),南唐遺韻,隱約可聞;大明王氣,民國悲風,撲面可感;尤清秋時節(jié),重重悲歡歸于楓葉,悠悠往事凝于夕照,山嵐靜穆,林禽爭鳴,此非中國文化之崇高詩境乎?
兩相對照,不難發(fā)現(xiàn)余秋雨碑文雖精彩但不夠精煉,而胡健修改的碑文“文采斐然,有漢唐碑文之風韻”,當其發(fā)表在博客上,產(chǎn)生“不意一時竟有上萬網(wǎng)友點擊”的效果也就不足為奇了。
胡健的散文,不管是向往“小橋流水人家”的夢里周莊,還是留戀山西“遙遠而神秘的交響”,或是麗江的納西古樂,振成樓的審美考察,無不袒露出其觸摸當代文明與重溫歷史文化記憶的心理欲求。胡健以不倦的行游與獨特的人生體驗來回顧時光的流逝形成的文化滄桑,詮釋著知識分子寄情自然的自由意趣,承接著傳統(tǒng)士人普世價值的關懷意識,透露出濃厚的文人氣質(zhì)。
他的《夢縈麗江》表現(xiàn)了納西本土文化的宗教色彩與古老神秘,贊美了納西族女人“披星戴月”的勤勞與辛苦,包含著一份深切的同情與頌揚。文中大研古城的“茶馬古道”獨特而繁華,傳達出歷史的滄桑與厚重;土司府相關的明代傳說滲透出政治的平衡和漢文化的同化能力;驚動世界的納西古樂突出了音樂是一種跨越國界的靈魂交流,更重要的是其原生態(tài)與無功利性令游客動容。作者在感受人與自然的和諧、文化豐富多元的同時,也產(chǎn)生了一份人文憂思:“誰又能保證她那特有的迷人的美麗不被傷害呢?還是說不清?!痹捳Z間滲透著作者清醒的文化反思與悵惘古老文化將漸行漸遠的憂患意識。
他的《振成樓暢想曲——永定土樓的審美考察》從文化的視角切入觀察永定土樓,作者發(fā)現(xiàn)了不一樣的建筑文化,認為永定土樓“把實用與審美結合起來,用獨特的形式體現(xiàn)了儒家文化的宗法性與世俗性的特點,這是永定土樓與那些宗教建筑根本不同的地方”,永定土樓蘊含著中國傳統(tǒng)文明古老深奧的陰陽八卦觀念,體現(xiàn)了傳統(tǒng)儒家文化的精義。
至于《存在和語言》則不只是胡健“夢中的橄欖樹”,更是其積累多年的對西方美學研究的智慧結晶。
三、行吟者的散文:情趣之美
胡健的足跡遍及大江南北,他不只是蘇北大地上的行吟者,更是西湖蘇堤的覓蹤者、開封《清明上河圖》的詠嘆者、濟南李清照紀念館前的哀思者……江河湖泊、寺廟園林、山山水水間留下了他行吟者的腳步,也抒寫著他海內(nèi)存知己的豪情。
胡健知識底蘊豐厚,對中國古典美學及現(xiàn)代西方美學都有著較為深入的研究,因此在他才情橫溢的文字中常見理性的光芒。他的散文常有經(jīng)典詩文與自己即興創(chuàng)作的詩詞的靈動融合,頗有性情的流行歌詞的恰當引用,形象風趣的俗語、諺語的巧妙穿插,總體透露出一股情趣、理趣之美。他的《沈園》一文將讀者耳熟能詳?shù)墓适乱栽娨獾恼Z言,循著情感涌動的軌跡傳達出鮮明的文化氣息,在慨嘆愛情的無助、無奈的同時,將愛情的悲劇升華到詩的悲情的文化意蘊之上,刻畫出陸游與唐婉豐富的人物形象特征,使抒情和敘事相得益彰。
胡健的散文透露出他對各個藝術門類都有著獨特的理解與生動的詮釋:他驚奇于吳江靜思園的靈巧與皇家氣派(《吳江靜思園小記》),鐘情于麗江楊麗萍的《云南映像》與納西古樂(《夢縈麗江》),仰慕文學大師王蒙的“藝術家氣質(zhì)和對生活的熱愛”(《走進大?!c王蒙夫婦聊天》),甚至對足球也有著濃厚的興趣,體現(xiàn)出一個學者的真性情。他在談足球的三篇文字中指出足球這一競技體育是“生命與文明,競爭與公道,傳統(tǒng)與創(chuàng)新,個性與理解交流,球賽與人類世界在非常積極的意義上多層面的結合”,他借足球話人生論哲學,并在附注中批判中國足協(xié)官員的腐敗,指出“公權不再用于公務,而被用于謀私時,不公與戾氣的產(chǎn)生就是必然的”(《拒絕平庸——足球隨想錄》)。
他的《西湖美》情感充沛,開篇就說:“西湖太美了,美得迷人而又迷人。”一個“太”字已經(jīng)是感慨美得出色,再加反復詠嘆“迷人”,足見其癡心不已。又言:“西湖水柔,西湖山清,西湖花紅,西湖樹綠……”排比句式概括力強,氣勢雄健,表意充分。而作者行吟西湖,主要還是在于她“獨有的文化韻味”,而且這種文化韻味是自然渾成的而非刻意堆積的,是異于大眾審美趣味的文化審美,因此,作者關注的是“江山幸有詩人助”,提及的是“白堤”、“蘇堤”,是雷峰塔,還有錢王祠、岳王墓、蘇小小墓……另一方面,西湖的美還在于“她沒有圍墻”,因此也就沒有門票。沒有圍墻就沒有隔閡,沒有了心理距離,這是自然美景深入人心的寫照,也是發(fā)達經(jīng)濟對文化的一種敬重和寬容。
行吟日久,閱歷豐富,對自然人事的認識也就多了一份深刻。胡健對于“旅行”與“旅游”的區(qū)分顯示出他的游記散文更多的是旅行而不是旅游,正如作者概括的那樣:“旅行可以說是一種精神文化,一種探索行為,而旅游則是一種商業(yè)行為,是一種消費行為”(《清明上河圖》)。這種概念的區(qū)分,折射出的是智者的審美趣味和理性的剖析:作者欣賞的是透露出豐富人文神韻的真實的歷史景觀,雖理解包容但并不欣賞滲透著商業(yè)化對民俗文化侵蝕下具有明顯雕琢的人造景觀。
在《虞山尚湖慰英魂——在常熟柳如是墓前》作者稱贊柳如是:“不凡的人生與高潔的氣節(jié)”,在聯(lián)系陳寅恪的《柳如是別傳》后作者感慨:“地上的墳墓再雄偉氣派也只不過是個模樣形式,或許真正的墳墓只能存在于人們的心中,活人的心靈才是逝者真正不朽的墳墓?!弊髡咴陂e聽風雨、靜聞杜鵑的柳如是墳前表達了對這位文學史上位卑而富有才情的女子悲劇命運的嘆息,高度贊揚了柳如是“文中詩里,從容就義;權前勢里,慷慨激昂”的道德操守,從而升華出了生與死、存在與虛無、形式與內(nèi)容的辯證思索。
結語
胡健的散文通過細膩的寫實與傳神的寫意,描繪了生動的自然風光與多層面的人文景觀,展現(xiàn)出詩人的靈性之美、學者的文化之美、行吟者的情趣之美,建構出一個意蘊豐富的文本時空,體現(xiàn)了作者豐厚的人生閱歷和獨特的生命體驗,飽含著作者對生命本真的弘揚和人的自由精神的追求,實現(xiàn)了他“站立”抒寫、“敞開”抒情的人生理想。[3]
參考文獻
[1]胡健.美麗的濡濕[M].北京: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2011.
[2]陳劍暉.學者散文的文體特征與文體價值[J].江漢論壇,2010(1).
[3]孫德喜.站立與敞開——序胡健散文集美麗的濡濕[M].北京: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