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湖南省博物館藏商代動物紋青銅器賞析

2015-06-11 16:50沙偉
東方收藏 2015年9期
關(guān)鍵詞:器身獸面人面

沙偉

中國的青銅器為國之重器,是華夏禮樂文明的重要體現(xiàn)。其制作精美,堪稱世界之最。而湖南省地處長江中游,是我國長江以南出土商代青銅器的主要地區(qū)之一。其出土的商代青銅器為湘之瑰寶,是極富鮮明地域特色的華夏青銅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鑄造精良、造型獨特、紋飾精美的特點。

到目前為止,湖南出土包括舉世聞名的四羊方尊、人面紋方鼎等在內(nèi)的商代青銅器300余件。而湖南省博物館藏的三類動物紋青銅器,包括象形銅尊、豕形銅尊等動物造型青銅器,皿方罍(léi)、犧首獸面紋銅尊等動物紋飾青銅器,以及人面紋銅方鼎人面紋飾青銅器,則尤其彰顯湖南商代青銅器的地方特色與神秘意味。為弘揚湖湘文化,筆者現(xiàn)以湖南省博物館藏的本地出土商代青銅器為研究對象,以岳麓書社出版的《湖南出土殷商西周青銅器》為參考文獻,結(jié)合鄭曙斌所著《湖南商代青銅容器的動物紋飾背后的祭祀文化》一文,對湖南省博物館藏商代動物紋青銅器進行整理并略作分析,以饗讀者。

動物造型的商代青銅器

根據(jù)筆者考察發(fā)現(xiàn),湖南省博物館藏的動物造型類青銅酒器不拘泥于形式而勇于創(chuàng)新,極富寫實與浪漫相結(jié)合的藝術(shù)風格。它們用仿生動物形象作尊、卣(yǒu)、觥(gōng)盛酒器,或用一只動物整個形體為器型,或兩只以上動物組合成器型,同時普遍在其上再增添動物紋飾。青銅器造型與動物形體巧妙結(jié)合,盡管仿的動物形體高大,但縮小比例準確,從而形成了獨具特色、奇妙生動的仿生動物形青銅器。此類器物以立體動物形象為器型,如象形銅尊、牛形銅觥、豕形銅尊、鸮(xiāo)形銅卣等,均以造型別致、紋飾秀美和鑄造技術(shù)精湛而聞名于世。雖然新石器時代的華夏原始人類就曾以鷹的造型來制作陶尊,以動物為器物造型并不始于湖南,但是此類青銅器不僅沿襲了這種造型構(gòu)思方式,而且利用本地所見動物在所塑器型上敢于創(chuàng)新,其中豕形銅尊、牛形銅觥就在其他地域從所未見。

1.象形銅尊(圖1) 1975年出土于湖南省醴陵縣仙霞鄉(xiāng)獅子山。長26.5厘米,高22.8厘米。象體渾短,四肢粗壯,肥耳,短頸,垂尾,門齒外露,長鼻上揚作靜立狀。象背有橢圓形尊口,象腹中空以納酒,象鼻中空以斟酒,結(jié)構(gòu)極為巧妙。象尊通體遍布云雷紋,象鼻尖上飾一長喙猛禽,另有一虎伏于象鼻頂端拱曲處,虎尾搭在猛禽身上,虎口正咬住蟠伏在象鼻背側(cè)的一條小龍,在象鼻的側(cè)面另有龍垂附,象額有蟠龍一對,象耳正面飾云雷紋,背面雕鳳鳥,象耳下有小龍,象身各處裝飾有獸面、虎、龍、鳳、鳥等圖案,布局緊湊,組織和諧。

2.牛形銅?。▓D2) 1977年出土于湖南省衡陽市蒸水北岸包家臺子。高14厘米,長19厘米,壁厚0.2厘米。作水牛形,昂首,雙角扁平彎曲,角下有耳,雙眼凸出,腹部渾圓,四足分立,蹄足矮而粗壯,垂尾。牛觥以頭、背為蓋,頸為器之流。蓋頂施一立虎提鈕,虎頭前探,虎尾平直,尾端微翹,蓋后背突起一棱。器身通體裝飾,以云雷紋為地紋,以鳳鳥紋、夔龍紋、獸面紋等為主紋。牛觥翠綠如玉,造型敦實凝重,制作極為精細,蓋、身相連的曲線自然流暢。通體主紋與地紋相互映襯,繁縟而不雜亂。主紋中的鳳鳥紋、夔紋、獸面紋以及立虎提鈕,無不透出一種力的神秘與震懾。

3.豕形銅尊(圖3) 1981年出土于湖南省湘潭九華船形山。高40厘米,長72厘米。豕尊作野公豬形狀。有蓋,蓋上捉手殘缺,根據(jù)殘存情況復(fù)原成鳳鳥形。雙眼直視,獠牙外露,兩耳豎立,四肢粗壯,尾下垂。肘部前后各有一圓形管孔,經(jīng)過尊腹,直通另一肘部。重達30多公斤,容積有13公升。豕尊器身大面積用鱗甲紋,前后肘部飾夔龍紋。以野豬作為器物形制,在現(xiàn)有的商代青銅器中僅此一例,具有表意的功能及象征的意味,藝術(shù)地表現(xiàn)了人們的原始宗教觀念。

4.鸮形銅卣(圖4) 1986年出土于湖南省雙峰縣金田鄉(xiāng)字形山。鸮在古代指貓頭鷹,為遠古紅山文化時期的主要圖騰崇拜物。商晚期的酒器卣多被做成鸮形,鸮卣一般做成兩鸮背立的形狀。此鸮卣高23.5厘米,器身呈橢圓形,帶蓋。蓋中有提梁,蓋兩端為獸嘴,蓋面飾淺浮雕饕餮紋飾。器身用羽翅裝飾,兩側(cè)各置一環(huán)扣,內(nèi)系提梁。此卣形制奇特,線條圓潤流暢,花紋精美華麗,器物使用功能與動物形態(tài)完美結(jié)合為一體,別致而美觀。

動物紋飾的商代青銅器

湖南省博物館藏的商代動物紋飾類青銅器,是充分利用青銅器器表的口、腹、足等部位空間,裝飾大小不同、形象各異的動物主題紋飾青銅器,以此增添器物的神秘之感。筆者通過觀察分析,得知此類青銅器多以不同的動物紋飾為主題:一類以一種動物紋飾為主題,如鳳鳥紋銅戈卣是以鳳鳥紋為主題。另一類以動物群像為主題,集多種動物紋飾于一器,如皿方罍、犧首獸面魚紡銅罍等,犧首、獸面、夔龍、鳳鳥、游魚等動物各具意象,妙趣橫生。特別是魚紋等水族動物紋飾,是屬于除商文化中常見動物紋之外,湖南出土青銅器中的特有紋飾,充分彰顯了湖南青銅文化的地域特色。

1. 鳳鳥紋銅戈卣(圖5) 1970年出土于湖南省寧鄉(xiāng)縣黃材鎮(zhèn)王家墳山。此卣通高37.7厘米,橢圓口,深腹,圈足,提梁置于兩側(cè),其系為虎頭,有蓋。卣蓋四條高高凸起的扉棱均勻分布,四棱之間以凹弦紋相飾。卣頸飾長尾鳳鳥紋,其下飾一圈云雷紋,兩側(cè)以鈕相連各伸出一掛鉤與提梁。頸部與腹部以凹弦紋相隔。卣的兩面及兩側(cè)中部均有凸起的扉棱,蓋和底足的扉棱在頸部斷開后又在卣腹出現(xiàn),將八只鳳鳥分為了四組。腹部飾兩兩背向而立的鳳鳥四組,圈足飾長尾鳳鳥紋四組并以扉棱間隔。整器造型莊嚴厚重,長尾鳳鳥的主題紋飾布滿全器,顯得神秘而吉祥。

2.獸面紋提梁卣(圖6) 1957年湖南省株洲廢銅廠收集發(fā)現(xiàn)。通高40.5厘米,口長 11.8厘米,口徑11.6×15.7厘米。此器為子母口,弧形蓋,蓋面上有四道扉棱,蓋上有瓜棱形小鈕。長直頸,頸上飾有兩道弦紋,器身為橢圓的橫斷面。器腹的上部飾有尖葉角,圓目中空、面部凸起的獸面紋;兩側(cè)提梁有龍相聯(lián),龍背上有扉棱。器腹下部飾有相同的獸面紋,其角為長直的牛角;兩側(cè)有倒立的夔紋,同時各有三只浮雕立鳥上下排列。

3.“癸舉”銅提梁卣(圖7) 1963年出土于湖南省寧鄉(xiāng)炭河里。出土時卣內(nèi)有玉珠、玉管等1100余顆,因蓋、底內(nèi)分別有“癸、舉”字銘文而得名。該卣高25.9厘米,口徑11.9×14.6厘米。橢圓形,子母口,鼓腹,圈足,四道扉棱飾于蓋頂和器身,器身裝有提梁。蓋面飾有卷云狀角獸面紋兩組,蓋緣飾蕉葉紋,頸部飾夔紋八條。器腹飾有獸面紋兩組,紋飾為卷云狀角、腳爪夸張、尾下卷,兩側(cè)有倒立夔紋。圈足飾夔紋。

4.三羊紋銅鬲(圖8) 1958年發(fā)現(xiàn)于湖南省株洲市廢銅倉庫。鬲(lì)為漢族古代盛食的一種炊器,分為陶制和青銅鬲兩種。青銅鬲流行于商代至春秋時期,最初是依照新石器時代已有的陶鬲制成。它的形狀一般為口沿外傾的侈口,三足中空以便炊煮加熱。此銅鬲高22.5厘米,口徑15厘米,造型似鼎,三只羊的頭像分布于三鬲袋足處,寓意“三陽(羊)開泰”。羊嘴銜接直柱形足,羊角彎曲而凸顯。此銅鬲的羊角十分搶眼,而整個器表的主題紋飾亦十分突出。

5.皿方罍(圖9) 1922年出土于湖南省桃源縣漆家河。皿方罍全稱為“皿天全”銅方罍,因器口銘文為“皿天全作父己尊彝”而得名。此罍原器蓋通高21.5厘米,于1956年由湖南省博物館保存至今。器身通高63.6厘米,后流至國外,2014年3月19日經(jīng)多方溝通和協(xié)議,于6月14日回歸湖南省博物館合二為一。此罍為迄今為止我國出土的方罍中最大、最精美的一件。罍蓋為廡(wǔ)殿頂形,罍身作長方口。直頸,高圈足。整器飾有獸面紋、夔龍紋、鳳鳥紋,以云雷紋為地。肩部兩側(cè)飾雙耳銜環(huán),腹部下方置一獸首鋬(pàn,器物邊側(cè)供手提的部分)。突起的長條鉤戟形扉棱均飾于四面邊角及各面中心。“皿天全父乍尊彝”七字銘文刻于器蓋,“皿父乍尊彝”五字銘文則刻于器身。整器莊嚴穩(wěn)重,紋飾粗獷大氣而富于變化,不愧為“方罍之王”。

6.犧首獸面魚紋銅罍(圖10) 1982年出土于湖南省岳陽魴魚山。罍流行于商晚期至春秋中期,是中國古代漢族的大型盛酒器和禮器。它分為方形和圓形兩種,略小于同樣作為古代盛酒器的彝的體量。其中方形罍于商代晚期出現(xiàn),圓形罍則在商周時期皆有。從商到周,罍的形式也逐漸進行了素雅的變化,即造型由瘦高變化為粗矮,而圖案亦由繁縟變化為簡單。此圓形罍高50厘米,肩部飾有四個圓雕形犧首和鳥紋,四只扁形鳳鳥則裝飾于犧首之間,而肩部平整處也飾有夔龍紋。罍腹的上部飾有火紋及變形目紋,腹部的每兩條棱脊間有一組獸面紋,兩側(cè)配有側(cè)立的夔龍紋;罍腹的下部一周飾九條魚紋。足飾獸面和夔龍紋。該器紋飾非常豐富,特別是魚紋為商代青銅器中所少見或不見的動物紋飾,湖南地方特點十分突出。

7.獸面紋銅瓿(圖11) 1959年出土于湖南省寧鄉(xiāng)縣黃材鎮(zhèn)寨子山。因出土時瓿(bù)內(nèi)藏有銅斧224件,而周圍未發(fā)現(xiàn)其他遺物,故有相關(guān)專家推斷它是窯藏文物。瓿流行于商代至戰(zhàn)國,是古代漢族盛酒、盛水或盛醬器,造型似矮小的尊器。圓體,斂口,帶蓋。廣肩,大腹,圈足。有帶耳與不帶耳兩種,如帶耳兩耳則一般為獸頭狀。器身一般均飾有饕餮、云雷等紋。另外還有方形瓿。該瓿高42.5厘米,口徑23厘米。淺褐色,子口,腹鼓圓,圈足,有蓋。瓿蓋裝飾有虎首蛇身紋,肩部有三個飾龍紋的圓雕犧首,器腹飾獸面紋,圈足飾有如獸面、兩兩相對的龍紋。整器主紋為獸面紋,通體以云雷紋為地。

8.犧首獸面紋銅尊(圖12) 1962年出土于湖南省華容縣。銅尊高73.2厘米,口徑61厘米。肩部相間排列有三個犧首和三只扁形立鳥。犧首和立鳥均飾有龍紋,腹部、圈足飾有獸面紋,羽狀紋飾整齊排列于獸面及軀體,紋飾結(jié)構(gòu)緊密,精麗工整。整體造型可見綿密精細的氣質(zhì),富有強烈的抽象感和神秘感。該尊為湖南文物工作者在廢銅收購站偶然發(fā)現(xiàn),原銅尊已嚴重破碎,后經(jīng)文物工作者精心修復(fù)才使它重現(xiàn)原貌。犧首獸面紋銅尊是同類銅尊中最高大的一件,它與舉世聞名的四羊方尊等湖南出土的商代青銅器,代表了湖湘文化在早期青銅時代就已達極高的科技和藝術(shù)水平。

9.獸面紋銅鐃(圖13) 1973年出土于湖南省寧鄉(xiāng)縣黃材寨子山三畝地。鐃(náo)又稱鉦(zhēng),為中國古代漢族使用的青銅打擊樂器之一的執(zhí)鐘。此鐃通高66.3厘米,其中的甬高23厘米,銑(xiǎn)間寬49.8厘米。它造型呈合瓦形,有旋,形狀光潔似玉。鉦部僅存雙目凸起的菱形獸面紋,地紋滿飾細線云紋,從而使得雙目尤其突出、醒目。甬部滿飾云紋,旋上也飾有“C”字形紋飾。

10.臥虎獸面紋銅鐃(圖14) 出土于湖南省寧鄉(xiāng)縣老糧倉。此鐃通高71.8厘米,銑間寬46.5厘米。鉦部作合瓦形,有甬,甬中空與腹腔相通,甬上有旋。鉦部弧形粗線組成的獸面狀為主紋,云紋飾于四周邊沿和甬部,一只立虎分別飾于鼓旁兩側(cè),而在隧部則飾有一獸面紋。此鐃形制、主紋的獨特之處,在于為了調(diào)節(jié)音的頻率而于部內(nèi)側(cè)鑄四臥虎,使得此鐃在不同的部位能發(fā)出不同的聲音。它形體厚重,擊之聲音宏大,是湖南省博物館藏同類器中體型最大、質(zhì)量最重的器物,同時也是國內(nèi)出土銅鐃中重量、大小排在第二的青銅器,為湖南出土的商代大型銅鐃中的代表。

11.立象獸面紋銅鐃(圖15) 1959年出土于湖南省寧鄉(xiāng)老糧倉師古寨。該鐃通高71厘米,銑間寬46.5厘米。作為敲擊樂器,它的甬與腹腔相通,但甬上卻無旋,故不能系掛,只能仰擊。盡管湖南出土的同類銅鐃數(shù)量較多,但是該鐃有獨特之處,即鼓部飾立象,鉦周邊飾虎、魚和乳釘相間排列,此外粗大的變形獸面紋線條上還有云紋。該鐃以動物群像為主題,集多種動物紋飾于一器,故湖南青銅文化的地域特色十分突出。

12.虎紋銅鐃(圖16)1959年出土于湖南省寧鄉(xiāng)縣老糧倉師古寨。該鐃通高70厘米,銑間寬47厘米。合瓦形鉦部,有甬且甬上有旋,甬中空與腹腔相通。鉦部弧形粗線獸面狀為主紋,云紋飾于甬部和四周邊沿,一立虎分飾于鼓旁兩側(cè),其隧部飾一獸面紋。在其他地區(qū)銅鐃一般是單個出土,但該鐃卻與四件銅鐃同時出土;其后在距離不遠的同一山坡,人們又在另一窖中出土了十件銅鐃。由此可見,湖南出土的銅鐃既可單個出土,也可群體發(fā)現(xiàn)。

13.獸面紋銅爵(圖17) 上世紀50年代出土于湖南省湘鄉(xiāng)。此銅爵腹徑11.5厘米,口徑12×27厘米。呈淺綠色,圓深腹,圜底,三棱狀足。前有流,后有三角形尾?;⌒武兾挥诟共恳粋?cè),兩傘形柱位于口上靠流處,立柱上裝飾圓渦狀紋和云紋,腹部裝飾變形獸面紋。此銅爵器型高大,鑄造精致,是目前我國江南地區(qū)出土的同類青銅器中最大的一件,對研究湖南出土的商代青銅器具有極大的學術(shù)參考價值。

14.虎紋銅鉞(圖18) 1973年湖南省長沙市征集發(fā)現(xiàn)。鉞(yuè)是古代漢族的一種兵器,即大斧,為君王權(quán)力的象征物,象征著征伐。鉞原本是用于斬首或腰斬的刑具,到后來則更多地為儀衛(wèi)所用。該銅鉞長34.3厘米,寬23厘米。呈灰綠色,銎(qióng)為橢圓形,銎部兩穿。一浮雕虎紋飾于銎背近援部,其中虎身立于鉞上,張口卷尾,而虎足則與鉞融為一體。變形獸紋飾于銎頂、援正中,內(nèi)為鏤空的龍紋。該銅鉞是研究湖南地區(qū)商代青銅文化和商代兵器文化的重要資料,其形制和紋飾在我國商代兵器中所罕見。

人面紋飾的商代青銅器

中國青銅器器表的動物紋裝飾形態(tài)生動,寓意深遠,多將飛鳥走獸、龍鳳游魚等各種動物形象飾于較小空間的青銅器器表。而湖南出土的商代青銅器中,則有一種源于動物紋飾、但是又有別于動物紋飾的人面紋主題紋飾。它,就是湖南省博物館藏的“鎮(zhèn)館之寶”——人面紋銅方鼎。

人面紋銅方鼎(圖19)全名為“大禾”人面紋方鼎,1959年出土于湖南寧鄉(xiāng)縣黃材鎮(zhèn)黃村。它通高38.5厘米,口長29.8厘米,寬23.7厘米。長方形,口沿外翻,立有兩耳。鼎腹外四面有四個人面紋,人面凸顴骨,濃眉大眼,高鼻梁,緊閉寬嘴,神情莊重。邊角有象征性的角、爪紋飾。鼎腹內(nèi)口沿下有“大禾”二字,可能是鑄造者的名字標記。其中“禾”字如谷子抽穗時的植株,因此相關(guān)專家推測它是對祭祀、祈禱谷物豐收的一種紀念。其人面紋飾造型生動嚴肅,十分罕見,且全中國亦僅此一例。

湖南省博物館藏以動物紋為主題裝飾的商代青銅器,在不同的情境之下表達了不同的祭祀用意,充當了人與神之間的媒介物象,極具特定的祭祀意象:鳳鳥紋用于祭祀宗祖,獸面紋用于祭祀鬼神,人面紋用來祈求豐收……它們是商人鬼神無處不在、凡事皆問卜于鬼神的神靈觀念,是商人祈求神靈玄想出的產(chǎn)物。它們借助于犧牲向神靈獻祭,辟邪禳災(zāi),祈求平安,是對自然界和美好生活的一種追求與向往。盡管它們和農(nóng)作與出行、祭祖與祭神等聯(lián)系在一起,但卻給了我們沉靜與寫實、繁縟與工整的視覺沖擊和心靈震憾!

猜你喜歡
器身獸面人面
人面何去 桃花且笑
青藏高原首次發(fā)現(xiàn)人面巖畫
商周青銅器獸面紋“蕝”部小議
圖案于社會之中——再析上古時代的“獸面”母題
淺析殷周時期復(fù)合獸面紋飾
變壓器建模不同對模態(tài)分析的影響
一種使用接觸傳感器且可減震的變壓器
良渚玉器神人獸面像的真相
世界首臺27/1000千伏高變比變壓器通過局放實驗
創(chuàng)意與設(shè)計(2015年6期)2015-02-27
和田县| 武强县| 湘乡市| 云浮市| 芦溪县| 建平县| 渭源县| 夏河县| 芦山县| 鹿邑县| 贵德县| 金山区| 宁阳县| 布尔津县| 沂源县| 新密市| 天门市| 博罗县| 盐亭县| 甘德县| 怀化市| 仙游县| 灌南县| 亳州市| 迁安市| 平远县| 漳浦县| 甘泉县| 友谊县| 双辽市| 芒康县| 垣曲县| 阳江市| 甘泉县| 平和县| 武山县| 罗源县| 邹平县| 新丰县| 界首市| 巴林右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