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仕威
在閱讀教學中要有文體意識,不同文體的教學內(nèi)容與教學方法有別,這一點已達成共識。中學語文教材中,某些文體特征不是非常明顯的文章,教學內(nèi)容和教學方法的選擇卻不是十分明朗。比如,周曉楓的《斑紋》自選入到高中語文教材(蘇教版必修五)以來,人們對其是散文還是文藝性說明文的文體之爭一直沒有停止。在教學處理上也因文體認識的模糊不清出現(xiàn)很大不同。有的當成散文來教,有的當成科學小品文來教。其實,大家都明白,任何一篇文章被選編到教材中來,其性質(zhì)與功能都會圍繞教學這個軸心發(fā)生轉(zhuǎn)移。包括文體性質(zhì)在內(nèi)的轉(zhuǎn)移也都是以服務(wù)于教學為最終目的,更多表現(xiàn)出作品的教學價值。
為了滿足教學的需要,有些作品常常被改動。一旦這些文章以教學文本而存在,就具有教學文體的特征。通常所說的記敘文、議論文、說明文也都是作為一種教學文體而存在。這種三分文體也是便于教學所做的文體切分。特別是對于像《斑紋》這類兼具散文隨筆和科學小品的文章更要考慮它作為教學文體而存在的價值與意義。
一、教學文體之辨
辨明教學文體,是備課的邏輯起點。只有從服務(wù)于學生能力發(fā)展的角度來辨明文體,才能找準“這一篇”文章的教學切入點以及教學落點。
《斑紋》原文發(fā)表在《花城》2001年第6期上,有7000多字33個自然段。孫紹振先生在《審智散文和線性的開放結(jié)構(gòu)》(《語文建設(shè)》2013年第2期)一文中曾指出:“《斑紋》是一篇散文,但沒有抒情敘事,如果以抒情敘事的眼光來看,就看不懂了。文章似乎是說理的,但更像是在說明,有點像說明文,可是以說明文的眼光來看也不恰當。因為這篇文章的說明并不是客觀的,而是相當主觀的;其主觀又并非情感性的,因而它不屬于審美的。但是,它卻能引起讀者強烈的興趣,感到它有些地方很深刻,為什么呢?是文章中的特殊的因果邏輯?!睂O紹振先生是著眼于原文,從整體出發(fā),周嚴地分析出《斑紋》行文過程中成套的因果邏輯關(guān)系。“這樣成套的因果關(guān)系,就因為與科學錯位,才構(gòu)成了智趣,因為帶著鮮明的文學想象,與文學審美同類,只是不重情感(重情感的叫做‘審美)而重智慧,無以名之,名之曰‘審智?!睂O紹振先生界定《斑紋》為“審智散文”。孫先生還進一步強調(diào),只是在周曉楓這里,審智散文具有“線性的開放結(jié)構(gòu)”?!栋呒y》這篇文章正是打破了常規(guī)的文體結(jié)構(gòu)范型,兼具散文和科學小品的特點,所以單純按散文或小品文的文體特征來界定都有其合理性但又有其不確定性。這也是許多教師難以準確定位這篇文章文體類型的關(guān)鍵所在。
《斑紋》選編到高中語文教材后編者做了較大刪改。刪改后的《斑紋》只有3000多字,14個自然段。課文較多地刪除了原文中記敘、描寫和議論的段落以及一些抒情性語句,集中保留原文中說明性內(nèi)容。比如,刪除原文第2、3自然段記敘去動物園爬行館觀看蛇的經(jīng)歷和心理描寫的內(nèi)容;刪除原文第8—11自然段由蛇聯(lián)想到的罪惡蛇蝎美女的內(nèi)容,刪除原文第14、15自然段有關(guān)貓授藝老虎的內(nèi)容;刪除原文第18—29自然段記敘在地下室看蝴蝶拓片的經(jīng)歷等等。刪改文本,使文體朝著利于教學的方向發(fā)展。改編后的《斑紋》以科學小品文(說明文)的文體類型被編在必修五“科學之光”這個專題里。在專題“寫作指導”中編者特別強調(diào):“‘科學之光專題所收入的全部是說明文。這些文章,可以分為三類:一類是闡述性說明文……一類是程序性說明文……一類是文藝性說明文?!绷硗膺€指出:“(文藝性說明文)是用文藝筆調(diào)或形式寫成的說明文。它的寫法頗多,可以調(diào)動各種寫作手法,甚至采用故事、童話或寓言的形式,讓讀者覺得活潑有趣,使人們在藝術(shù)享受之中接受科學熏陶。如《南州六月荔枝丹》和《斑紋》?!卑选栋呒y》說成是說明文(科學小品文)也是基于教學文體而定的。
刪改后的《斑紋》,雖然主觀抒情和曲折敘事在文中的分量減輕,但仍然保留了一些文學審美性和哲理思辨性的內(nèi)容。比如,課文第3自然段:“與人類同步結(jié)束伊甸園幸福時光的受難者是蛇,只因說出一個真相,蛇受到了上帝的懲罰。災(zāi)難不止于此,沒有四肢,沒有聲帶,沒有聽力,沒有良好的視力……從此,這終日與塵土為伍、因殘疾而匍匐的先知,累積了對天堂的仇恨。蛇最感興趣的食物是鳥,哪些惟一能夠來往天堂的飛翔使者。它伺機偷襲,洗劫巢穴,吞食幼鳥和蛋卵。因為沒有四肢的阻礙,蛇反而可以深入別的動物無法涉足的領(lǐng)域;明亮的歌喉和絢美的羽毛,將消失于蛇像地獄那樣狹長而腥臭的腸胃?!边@段開頭通過與蛇有關(guān)的神話故事來介紹蛇的生活習性,雖科學性不強,但饒有趣味。從刪改文章來看,《斑紋》不同于一般性說明文,它兼有知識科學性、文學審美性、哲理思辨性,是科學理性與審美感性融為一體的文藝性說明文。這樣的文章能增進學生對科學小品文的認識。
判斷文章屬于何類教學文體一般要注意這樣幾點:一是文章原有的文體特征是否明確。依照并尊重原文的文體類型而教學始終是閱讀教學保持正確閱讀姿態(tài)的前提。二是文章的文體特征不明確時,要看該文在單元教學中充當?shù)摹敖巧薄S谩敖滩摹苯?,文章只滿足單元教學需要,從根本上來說只滿足學生語文發(fā)展需要。三是編者對文章進行了多大程度的修改,是朝哪類文體修改。一般來說,這種修改在文體特征上一般不會有太大影響。
二、教學內(nèi)容定位
從散文到文藝性說明文(科學小品文),教學文體發(fā)生轉(zhuǎn)移的同時,教學內(nèi)容也要相應(yīng)地發(fā)生變化。《斑紋》到底應(yīng)該教什么?回答這個問題,首先需要明確說明文應(yīng)該教什么,其次需要明確文藝性說明文該教什么,最后才能厘清《斑紋》應(yīng)該教什么。
一般情況下,提到說明文教學內(nèi)容,人們很快想到的就是說明順序、說明方法和說明語言等問題。教學內(nèi)容的接受主體是學生。學生為什么要學習說明方法、說明順序和說明語言。當然是為了更好地閱讀與寫作說明文。實際上,學了以上這些內(nèi)容,學生還是不會閱讀和寫作說明文。為什么?因為在教學過程中,這里有兩個根本的問題常常被忽略甚至被遺忘:第一,作者為什么要寫這篇說明文,即作者的意圖是什么?第二,這篇說明文是寫給誰看的,即讀者對象是誰?為什么要明白作者的說明意圖和讀者對象。因為任何言語活動都以對話場而存在。任何對話都是有意圖的。為什么要說明某事物,說明給哪些人看,這將決定著說什么和怎樣說。王尚文教授說:“在語言活動中,我們不能只關(guān)注說話者表達了什么意思,任何人的任何話語都是表達某種意圖的事件,說話的本質(zhì)就是表達意圖和實現(xiàn)意圖,話語之所以能夠從事交流,并非在于它有意思,而是有意圖?!保ㄍ跎形摹蹲哌M語文教學之門》188頁。)也只有在閱讀中明白了這一點也才能算作讀懂了作品,也只有明白了這一點,學生才能明白寫作說明文從何處入手。
作者的意圖和作品的讀者對象是說明文教學內(nèi)容構(gòu)成中的前提要素,這兩個前提要素深刻地制約著一系列其他要素:1.選擇哪些說明內(nèi)容,而這些說明內(nèi)容又需要把握怎樣的深度與廣度;2.按照怎樣的順序來寫才能使“我的讀者“最容易接受我的意圖;3.采用什么樣的說明方法才能更好地實現(xiàn)我的意圖,為讀者理解和接受;4.話語怎樣表達對所選意圖才是最恰切的。由此看來,說明文教學內(nèi)容一般定位在以下幾點:一是作者為什么寫這篇說明文;二是這篇說明文是寫給誰看的;三是作者選擇的言語內(nèi)容是否能實現(xiàn)作者的寫作意圖;四是作者選擇的言語形式(包括說明順序、說明方法)是否有助于實現(xiàn)作者的寫作意圖。
文藝性說明文區(qū)別于一般說明文的地方在于寫法上自由靈活,往往用文藝的筆觸讓讀者感受到科學理性之美,既有科學之真又有文學之美。在教學內(nèi)容上,除了以上幾點之外,還需要探討選擇的言語形式(包括引用詩詞,神話故事,運用描寫、議論和抒情)如何更好地實現(xiàn)作者的寫作意圖。從這個角度再來探討《斑紋》的教學內(nèi)容,一是作者周曉楓寫《斑紋》要給誰看;二是她想讓人們明白什么;三是作者選擇的敘述、描寫、議論與抒情相結(jié)合的言語形式如何更好地實現(xiàn)她的寫作意圖。這篇文章,作者在向人們闡釋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現(xiàn)象——“斑紋”?!鞍呒y”的含義是多樣的,動物皮毛的花紋,人體、自然與人為的紋樣,人類勞作與動物生存在自然界留下的印記,以及冰花、河流等,都是作者要說明的斑紋。通過這些斑紋,作者試圖說明自然的神奇與造物主的鬼斧神工,從而增進我們對奇異自然的認識與了解。更重要的是這篇文章不同于一般說明文的突出之處在于描述自然現(xiàn)象的同時又充分地表現(xiàn)出作者的情感情調(diào),她“動用內(nèi)心那部分溫存,以‘對天地自然持久的熱情關(guān)注和對世間諸多存在悲憫及敬畏之心來描述世界,對自然、對生命、對人類都以飽滿的情感來觀察來感知?!边@篇文章的說明順序不明顯,說明方法不明確,就像斑紋一樣無處不在又不知身在何處。
從教學文體出發(fā),教學內(nèi)容的選擇一般要突出文體的最顯著特征,突出表現(xiàn)“這一篇”的教學。任何文章都是特定時間、特定地點、特定心理狀態(tài)、特定文化背景以及特定表現(xiàn)形式等的產(chǎn)物。教學內(nèi)容要從“這一類”到“這一篇”,抓住該篇文章的核心教學內(nèi)容。
三、教學方法選擇
選擇教法也就是選擇讀法,也就是引導學生怎樣讀課文。一般來說,不同文體的文章讀法也略有不同。散文有散文的讀法,說明文有說明文的讀法。同理,散文有散文的教法,說明文有說明文的教法。說到底,就是教讀法。
從文藝性說明文的角度來講,教學這篇課文主要讓學生明確“作者選擇的敘述、描寫、議論與抒情相結(jié)合的言語形式如何更好地實現(xiàn)她的寫作意圖”。要明白意圖,就要有對比。對比閱讀非常利于把握作者意圖。言語意圖不同,言語內(nèi)容與言語形式就不一樣。
比如,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把文章第四段改成這樣:“蛇身體柔軟而且富有彈性,它的嘴幾乎可以觸到自己體表的任意部分,它可以枕著自己的軀體睡覺。蛇類終生生長,響尾蛇每次蛻皮時因最后一個鱗片都不能脫落而加在末端,鱗環(huán)疊合在一起,常常在發(fā)出攻擊的時候,振動起來,發(fā)出響聲,有經(jīng)驗的野外旅行者對他高度警覺。蛇的毒牙是空心的,毒液傳送到齒尖,可以讓一個大動物幾分鐘之內(nèi)昏迷。如果有人不小心打擾了它,就要付出余生殘疾甚至生命的代價?!比缓笈c原文對比閱讀。改動之后,雖然比較客觀地介紹蛇的生活狀態(tài)和生活習性。但是這少了許多作者的情緒情調(diào)。讀到的只是冷冰冰的文字,看不到作者的內(nèi)心,更難以把握作者言語意圖。
編者為什么不把文章改得更徹底些,好讓讀者一讀便知這就是“地地道道”的說明文。比如,改成“蛇沒有四肢,沒有聲帶,沒有聽力,沒有良好的視力……終日與塵土為伍,匍匐而行。蛇最感興趣的食物是鳥。它伺機偷襲,洗劫巢穴,吞食幼鳥和蛋卵。因為沒有四肢的阻礙,蛇反而可以深入別的動物無法涉足的領(lǐng)域;明亮的歌喉和絢美的羽毛,將消失于蛇像地獄那樣狹長而腥臭的腸胃?!毙薷闹?,明顯少了趣味性、生動性,顯得刻板,沒有吸引力。為吸引讀者閱讀興趣,改文還是保留了原文許多帶有主觀色彩和因果邏輯關(guān)系的內(nèi)容。
還可以讓學生探究這樣的問題:說明文總給人一種冷冰冰的感覺,那么為什么這篇文章會給我們一種溫存感?先引導學生以探究語言表象為起點,然后步步深入文本內(nèi)核。周曉楓的語言是帶有個人情感和態(tài)度傾向的,這種語言本身是有溫度的。語言只是手段,語言的背后站立的是一個有溫度而又有著獨特人格的人。
面對任何一篇文章的教學,我們都要站在教學文體的高度審視文本,并在此基礎(chǔ)上確定適宜培養(yǎng)學生閱讀能力需要的教學內(nèi)容和教學方法。也只有這樣,閱讀教學才會做到有的放矢,并不斷增強學生的文體感和語體感。
[作者通聯(lián):浙江青田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