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玉振
今年過年,親戚家一個小孩為了找玩具把家里翻亂了,他家長說他不乖,一頓胖揍。我偶然瞥見了一本雜志,兒童科普類的。我就想起來我小學的時候也訂了很多,不過內容只記得這一篇了:說是有一種菌子,可以生長在螞蟻頭上并且操控它,還介紹了狂犬病毒等等,也具有類似的功效。但作用機理只字不提,難道是因為人類的野心和能力均遠勝于菌子的緣故嗎?
無論文學還是影視作品里面,都曾經有過那樣一個反派角色,具有惑人心智的本領。這時候主角就要吃很多苦頭了。剝去藝術的修飾,無論是榮格提出的“集體無意識”,還是昆德拉所說的“帝國建立在信念之上”,離我們都不算遙遠。你看,譬如吧,開頭所說的那個孩子,被揍以后總歸要丟失一些生活的激情和浪漫吧?
太亮的光會使人盲目,那和完全的黑暗沒有任何分別。我在這一點上是王小波的忠實信徒。即使你說那是所有的智慧,完全的正確,我也不愿意把我的腦袋變成一個容器去裝下它。思考者的世界是沒有“哲人王”的世界;倘若你跟我說,只要乖乖的按照什么樣的路子去做就能獲得幸福,那么這幸福我也是不要的。說到底,獨立的思想不應該變成塔下的野草,隨意踐踏以換取塔上虛浮的華美。
這么說來,“不乖”的人簡直太可愛了。他們在瘋狂的人潮里冷靜逆行,在非理性的信仰中發(fā)出“不”的聲音,當然,他們也有如燧石,撞向時代的黑暗,以一種近乎譜寫史詩的姿勢去迎接疼痛,換得一代人心中的一點光明。
如果說生活對“不乖”的行為只剩下了激情退卻后的冷淡,所幸文學中對它的實驗從未停止。從塞萬提斯開始,卡夫卡、昆德拉、薩特······這個名單可以長長地列下去,他們在文學中解構人性,探討人類社會的可能性。那些壞因子,“媚俗”啦等等,哪個不可以用“不乖”來解決呢?人類命運最深的檻阱,世事的螺旋,又何嘗不可以用“不乖”來打破呢?
但我并沒有打算把這些話對那個孩子說,我要是蹲著告訴一個小孩說“你要不乖”,那家長一定要罵我的。這樁事本身就包含著很高的要求。難道說,所有的反抗者都做到了“不乖”嗎?當然沒有,恰恰相反,他們中的大部分都是世上頂好的服從者,就像被菌子控制的螞蟻。驅使他們的不是理想和理性,而是無知。他們不具備不乖者的眼睛,洞察真實之中的真實;不具備不乖者的嘴巴,呼喊口號之上的口號;更不具備不乖者的判別力,進行否定背后的否定。于我來講,在面對熊孩子的時候,我可以說“你長大了就會懂”,心里想,懂了就可以不乖。只是在面對世界上更多的瘋狂的時候,我心里想的和嘴上說的很一致:總會有成熟的一天吧?
我還記得我讀那雜志那會兒,還喜歡偷偷打開電視看一只不乖的猴子,每一次的怒目和揮棒,在我記憶里重播的時候好像都在訴說另一層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