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星
【摘 要】大學英語教學十分重視對學生英語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要綜合運用聽、說、讀、寫能力,在進一步提高聽、說、讀、寫能力的同時,側(cè)重培養(yǎng)閱讀能力。從某種意義上講,提高閱讀能力,是提高聽、說、寫的關鍵。通過閱讀,擴大了知識面,增加了詞匯量,交際時就不會因為知識或詞匯貧乏而言不達意,寫作時才能語言地道,內(nèi)容豐富。學生只有掌握了閱讀技巧,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近年來在中國越來越受到外語教學界的關注,人們對其研究也不斷深入。語篇分析(text analysis)是該學派有別于其他語言學派的重要特征,也是該學派研究的主要對象之一。近年來大學生所遇到的各種考試已經(jīng)從客觀上對大學生提出了應當達到的英語能力水準,其中之一就是要具備完備的語篇分析理解能力。
【關鍵詞】語篇分析 英語 閱讀教學 關系 設想
大學生的語篇知識實際上必須與語篇分析理解能力平行發(fā)展,語篇分析理解活動是語篇知識的實際運用,語篇知識又是語篇分析理解活動的前提。語篇分析理解能力的具體內(nèi)容包括:1.領悟或運用句法;2.領悟或運用邏輯表達手段;3.領悟或運用修辭手段(初級水平);4.領悟或運用篇章組織手段;5.領悟或運用文體。
本文試圖探討一下語篇分析在英語閱讀教學中可能起到的作用,以求有效地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一、語篇分析與閱讀教學的關系
1.閱讀過程從被動到互動的認識
傳統(tǒng)的閱讀教學在語法翻譯法理論指導下,依賴語法分析來理解語義,用能否譯成確切的母語作為衡量理解的標準。學生的注意力集中于詞匯與語法之間,處于被動的地位,因而缺乏深層理解能力和聯(lián)想能力,閱讀速度上不去,交際運用能力也跟不上。從教師的角度看,由于傳統(tǒng)理論強調(diào)從音素——字母對應,詞組——句子對譯關系著手,語言點講解往往不能緊扣上下文,即緊扣語篇語境作全面地分析。
自從心理學家Nuttal(1982)提出,閱讀是“an interactive process of communication”(交流的互動過程),并把外語閱讀描寫為“active interrogation of a text”(對語篇的積極詢問),人們才逐步認識到閱讀應該是讀者與作者進行積極交流的雙向活動,是一個互動過程。作者通過語篇將其信息編碼,而讀者通過譯碼來獲得語篇的含義,在此過程中,讀者即學生應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
2.語言單位從句子到語篇的認識
在相當?shù)囊粋€時期內(nèi),語言學家如J.G.Nesfield和Noam Chomsky都認為:“句子為最高一層的語言單位。”而功能語言學家Halliday在與夫人Hasan合作的Cohesion in English(1976)一書中指出:“語篇是一個語言單位?!保ā癮 semanticunit”)K.L.Pike更明確指出:“語篇處于最高層次?!毕到y(tǒng)功能語法把語篇視為一個超級句子,認為可以像研究句子一樣來研究,并構(gòu)制一套語法。這在語言學的發(fā)展上不能不說是一個重大突破。也就是說,它打破了傳統(tǒng)的純語法和句本位的研究,主張將語法研究與語篇或話語分析結(jié)合起來。
3.語篇分析在閱讀課中的實行
語篇理論下的閱讀教學,包括對語篇層次進行外部分析和內(nèi)部分析,在此基礎上組織教學。語篇層次的外部分析,從語場(field)、語旨(tenor)和語式(mode)著手。語場指發(fā)生的事情,進行的社會活動和交流的內(nèi)容,與概念功能(ideational function)相關。語旨指的是參加者間的人際關系以及語言在特定語境中的使用目的,與人際功能(interpersonal function)相關。語式指在特定語境中使用何種方式來表達意思和傳達信息,與語篇功能(textual function)相關。語場、語旨和語式這三種語境的符號組成部分分別涉及Halliday(1973)在Explorations in the Function of Language一書中指出的語言三大功能。從教學角度看,就是把課文作為整體,從文章的層次結(jié)構(gòu)和內(nèi)容上入手,要求學生掌握文章所傳遞的主要信息。
語篇層次的內(nèi)部分析,是對實現(xiàn)語篇的語言手段展開分析。不僅要分析小句即語義的基本單位的功能,而且要分析語篇的“主位——述位”(theme-rheme)分布、“銜接”(cohesion)和“連貫”(coherence)手段、修辭文體手段及信息結(jié)構(gòu)等方面,側(cè)重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綜合運用能力和交際能力。
二、語篇分析教學法的具體實施設想
由于語篇教學法的重點強調(diào)以學生為主體,學生必須參與分析、推理、歸納、總結(jié)等認知過程,突出學生的參與性、交際性,在此基礎上進行設想。之所以稱為“設想”,因為筆者對這一教學法在理論上尚處于學習探索階段,在實踐上剛處于嘗試階段,遠不夠成熟完善。1.根據(jù)標題,預測一下大致內(nèi)容。2.在預讀的基礎上,讓學生回答一些啟發(fā)性思考題,從而介紹篇章的文化歷史背景和作者生平。如名家名篇,應簡單介紹其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影響。3.精講部分重要詞匯用法,辨析詞義;疏通語言點,并提供操練句型。4.劃分段落并總結(jié)段落大意。5.分析語篇的銜接手段,了解論點論據(jù)之間的關系。6.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復述、議論等課堂交際活動,加深認識文章主題思想。7.師生共同探討文章的發(fā)展布局、寫作技巧、修辭手法和文體風格等,培養(yǎng)學生高層次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8.整個過程中穿插各種練習,以口頭操練為主,筆頭練習以寫作翻譯為主,定期檢查,注意課內(nèi)外和口筆頭練習的合理分配。
另外,培養(yǎng)閱讀興趣,增強閱讀信心和培養(yǎng)良好的閱讀習慣,也是十分必要的。我們在正常課文教學的同時,選擇學生感興趣的,融知識性和趣味性為一體的,可讀性強的課外閱讀材料讓學生閱讀,要讓學生感到閱讀是一種享受,不是呆板地“讀”文章,而是“欣賞”文章。良好的閱讀習慣使人終身受益。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習慣。閱讀時,克服疲勞和倦怠心理,并且努力克服心譯的閱讀習慣。
【參考文獻】
[1]Brown.G. Listening to spoken English. Longman, 1977.
[2]H. D. Brown. Teaching by principles: an interac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3]范誼芮,渝萍青.面向21世紀外語教學論——進路與出路[M].重慶:重慶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