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磊
璽始出于周,到了秦朝才有璽和印之分,皇帝用的印叫璽,而臣民所用只能稱為印。漢蔡邕《獨(dú)斷》云:“璽者,印也;印者,信也?!惫?21年,秦始皇滅六國統(tǒng)一中國后,將和氏璧琢為玉璽,命丞相李斯在其上篆“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蟲鳥字,由玉工孫壽刻到上面,方圓四寸,上紐交五龍,宣稱只有皇帝印才可稱璽,奉為天命的象征,又獨(dú)以玉作為歷代帝王相傳之印璽,所以叫傳國玉璽,又稱傳國璽。
秦子嬰元年(前207)冬,劉邦率軍入咸陽,秦王子嬰投降,子嬰把傳世玉璽獻(xiàn)給漢高祖劉邦,授之為“漢傳國玉璽”,傳國璽得歸劉漢。西漢末年(8),王莽專權(quán),當(dāng)時皇帝孺子年僅2歲,傳國璽置于長樂宮,由元帝王皇后代為掌管。王莽篡位,建立新朝,派他的弟弟舜前去索要,太后大罵:“我老已死,如而兄弟,今族滅也!”將傳國璽摔在殿廷,玉璽被摔碎一角,后來用黃金鑲補(bǔ)。
公元23年10月,王莽被殺,玉璽被校尉公賓所得,獻(xiàn)給綠林軍將領(lǐng)李松。又由李松派人送給更始帝劉玄。劉玄為赤眉軍所擄后,傳國玉璽落入赤眉軍擁立為帝的劉盆子手中。后來劉盆子兵敗宜陽,將傳國玉璽拱手奉于東漢光武帝劉秀。東漢末年,宦官專權(quán),外戚何進(jìn)謀誅宦官不成,反為宦官所害。袁紹領(lǐng)兵入宮誅殺宦官,宮中大亂,漢少帝夜出北宮避難,倉促間未帶傳國玉璽,返宮后傳國玉璽查無下落。
東漢末年,各路諸侯討伐董卓時,率先攻入洛陽城的孫堅,在井中見一宮女之尸身上有一紅色匣子,匣中之物正是傳國玉璽(見《吳志》)。之后孫堅之子孫策將玉璽獻(xiàn)與袁術(shù)以借兵馬。孫策用此璽從袁術(shù)處換來三千兵將,從而奠定了孫吳霸業(yè)之基。袁術(shù)稱帝失敗后,玉璽歸屬曹操。 曹魏代漢,傳國璽落入曹丕之手。曹丕使人在傳國璽上刻下八個隸字“大魏受漢傳國之璽”。
西晉受禪,傳國玉璽又落入司馬氏手中。此后,北方陷于十六國分裂動蕩的局面,傳國玉璽幾經(jīng)輾轉(zhuǎn),又落入東晉征西將軍謝尚之手,謝尚用三百精騎連夜把它送至首都建康,獻(xiàn)給晉帝,傳國玉璽重歸晉朝司馬家。公元420年,劉裕廢東晉恭帝自立為帝,國號宋,史稱劉宋。在南朝,傳國玉璽歷經(jīng)了宋、齊、梁、陳的更迭。南朝梁武帝時,降將侯景反叛,攻破宮城,劫得傳國玉璽,不久侯景敗死,他的部將侯子鑒將玉璽投到了棲霞寺的井中,有一個寺僧將玉璽撈出收存,后來他的弟子將玉璽獻(xiàn)給了陳武帝。
公元589年,楊堅滅陳統(tǒng)一全國,建立隋朝,傳國玉璽入了隋宮。大業(yè)十四年(618)三月,隋煬帝楊廣被殺于江都(今揚(yáng)州),隋亡。蕭后及太子元德攜傳國玉璽遁入漠北突厥。唐初,太宗李世民因無傳國玉璽,于是刻數(shù)方“受命寶”、“定命寶”等玉璽,聊以自慰。公元630年,李靖率軍討伐突厥,同年,蕭后與元德太子背突厥而返歸中原,傳國玉璽歸于唐朝。唐末,天下大亂,群雄四起。朱溫篡唐后,傳國玉璽又遭厄運(yùn)。后唐廢帝被契丹擊敗,登樓自焚,玉璽也遭焚燒,下落不明。郭威建后周后,遍尋傳國玉璽不著,無奈鐫“皇帝神寶”等印璽兩方,一直傳至北宋。
北宋哲宗時,有一個農(nóng)夫在耕田時發(fā)現(xiàn)了傳國玉璽,送至朝廷。經(jīng)13位大學(xué)士依據(jù)前朝記載多方考證,認(rèn)定這就是始皇帝所制傳國玉璽。但是朝野也有一些有識之士懷疑它的真?zhèn)?。宋靖康元年?126),金兵破汴梁,徽欽二帝被掠走,傳國玉璽也被大金國掠走,隨后便銷聲匿跡。
1294年,元世祖忽必烈去世,在大都,傳國璽忽然出現(xiàn)于集市,玉璽從此歸入大元。1368年,朱元璋在建康稱帝,建大明。大元朝廷逃往蒙古草原。明朝初,明太祖遣徐達(dá)入漠北,追擊遁逃的蒙古朝廷,期望得到傳國璽,最終還是空手而返。至此,經(jīng)歷了1500多年風(fēng)風(fēng)雨雨的傳國璽就此湮沒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