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唐代大詩人杜甫曾途經(jīng)五溪地區(qū),看到當?shù)厣贁?shù)民族穿在身上的絢麗衣服,不禁感嘆“五彩衣裳共云天”。
這句詩已成為形容西南少數(shù)民族獨特服飾的千古絕句。通常的解讀,指的是人們的服飾就像天上云霞一樣美麗;但筆者認為,“共云天”的詩句別有意味,似乎還有弦外之音。對于杜甫,來自正值盛唐的長安,那是世界文明匯集的地方,他應是見怪不怪了:但他仍然為這里的服飾感到震驚,這足已說明西南少數(shù)民族的“五彩衣裳”是多么的獨具特色。直到今天,這些服飾仍然如此,不僅凸顯了精美的手工制作,而且呈現(xiàn)出絢麗的色彩語言:那些衣服上面的圖形符號似乎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充滿了巨大的能量。
西南地區(qū)的諸多少數(shù)民族至今仍有諸多謎團待解:自己究竟從何而來?因何而來?歷史的真相是怎樣的?至今不斷有考古史料證明:西南地區(qū)保留了中國上古時期的文化,除了史前的青銅器及玉器外,西南可被視為考證史前文化的活化石庫;那些上古時期的宗教印記,那些史前文獻的神秘符號,那些神話傳說的不凡人物,都可以在這里找到蹤跡;而這里人們的服飾,就是很重要的依據(jù)。
西南地區(qū)的服飾,形制尚古,工藝精美,這和當?shù)芈浜蟮纳a(chǎn)力很不匹配。以貴州為例,貴州的山地環(huán)境其實并不適于大面積耕作,但當?shù)厝俗怨乓詠砭鸵赞r(nóng)為業(yè)。當?shù)厝说纳顥l件是比較艱苦的,但是當?shù)氐睦C花織布工藝異常發(fā)達:奇怪的是,這些服飾的精美圖案和工藝并不是她們創(chuàng)造出來的,而是嚴格遵循祖?zhèn)鲌D樣承襲而來,由家族中的女性代代相傳。據(jù)當?shù)厝酥v,最初的紋樣圖式由當?shù)氐墓韼熣莆铡默F(xiàn)存的大量古彝族經(jīng)卷來看,這完全有可能,因為掌握經(jīng)卷的恰恰就是彝族的祭司——畢摩;所以,民族服飾的很多圖案和經(jīng)卷中的符號完全一致。
但也有特例:苗族沒有自己的文字系統(tǒng),但他們擅長織繡,其服飾圖案精美成熟,制作工藝水準很高,這又何以為因?帶著這些疑問,筆者把時間追溯到古代民歌所描述的幾千年前的上古時期,從人類學、考古學、天文學等角度進行跨界分析,以試一探究竟。
神秘的八角紋
西南少數(shù)民族的服飾圖案,出現(xiàn)頻率最高的是一種八角紋,當?shù)厝送ǔ0堰@叫做“八角花”(圖1-4)。這個圖形的獨特之處,是圖案的每一個角都有特定指向;因為其造型和代表太陽的圖形極為相似,所以長期以來一直被專家學者誤認為是當?shù)厝顺绨萏柕臉酥尽Q芯恳幌挛髂系貐^(qū)的民族文化就會發(fā)現(xiàn),這里有的民族是崇拜月亮和火,但鮮有崇拜太陽者。在苗族的古代民歌里,還有姜央射日的故事;試想,如果人們崇拜太陽,怎么可能射日呢?由此可見,八角紋是崇拜太陽之標志的說法并不準確。
對于結(jié)構(gòu)較為復雜的八角圖形來說,其形成一定是有原因的,有發(fā)展過程的;那么,最終形成這樣的圖形究竟有什么特殊意義嗎?
1985年在安徽含山凌家灘村,考古學家發(fā)掘出大量玉器。其中有一件玉龜(圖5),龜殼內(nèi)放著一塊玉板,上面的圖形正是這種八角紋(圖6);另一件鷹形鳥獸玉雕(圖7),有兩個八角紋同時現(xiàn)于獸身,上面的紋樣截然不同,顯然各有所指。我們在近代眾多的考古遺跡中發(fā)現(xiàn),“鳥和日”的紋樣總是同時出現(xiàn):其中玉鳥身上的八角紋就是代表太陽。在國外其他地方,這個圖形也是同樣寓意。
這個八角紋代表什么呢?中國古代一直流傳一個有關人類文明的傳說:“河出圖,洛出書,圣人則之?!毕鄠髁咔昵?,有龍馬躍出黃河,身負河圖;有神龜浮出洛水,背呈洛書。由此看來,那個傳說并不是毫無根據(jù),研究者把八卦圖和上述的八角紋聯(lián)系到一起,其中究竟有何含義呢?謎題最終被中國社會科學研究院的馮時先生破解:八角紋正是洛書的圖像(馮時《中國天文考學》第八章);八角紋特指的八個方向,正是四方五位圖和八方九宮圖疊加后所得到的八個方位(圖8)——新石器時期的八角紋表達的正是史前先民們的宇宙觀和天數(shù)關系。值得一提的是,這個神秘的八角紋也就是洛書圖像,“集中發(fā)現(xiàn)于長江中下游和黃河中下游的中國東部地區(qū),向北或可延伸到遼河流域。同時,編年分析顯示,其延續(xù)時間至少在2000年以上”(馮時《中國天文考學》第八章)。
這個在新石器時代大量出現(xiàn)的八角紋,在春秋時期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鬃釉唬骸傍P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這說明,當時洛書河圖究竟什么樣已不為人所知;到了秦代晚期,八角紋在社會生活中逐漸消失,最終退出中原文明的歷史舞臺。如今,這個神秘的圖形卻在西南地區(qū)的婦女服飾中頻繁出現(xiàn),其中某些八角圖形已經(jīng)完全顯示出八卦的布局;在這根毛南族的背帶中,可以清晰看到洛書圖像和八卦的布局關系(圖9)。就這樣,一個在中原文化中逐漸消亡的符號,被西南少數(shù)民族在服飾上代代相傳,頑強地保留下來??磥恚髂系南让駛冊缫颜莆仗煜笮g數(shù)的運算,顯示出他們非凡的智慧。
蛇與龍的圖形
在西南地區(qū),龍和蛇是少數(shù)民族服飾的常見圖形?!吧摺庇袑嵨?,那么“龍”從何而來?對于“龍”的由來說法眾多,其中一種說法是“龍從蛇演變而來”。
真是這樣嗎?在中原文化的考古遺跡中,往往把蛇與伏羲女媧聯(lián)系起來,可以看到伏羲和女媧人首蛇身相互糾纏的圖像。在西方宗教里,蛇與人類的誕生也有關聯(lián)……那么“蛇”的形象最初的含義何在?
在我國西南地區(qū),有一支文化相對發(fā)達的古老民族彝族。這個民族支系眾多,對于他們的祖先,至今學術界仍有爭議;但彝族擁有自己的文字系統(tǒng),創(chuàng)造了獨特的十月太陽歷法:在先秦時期就已經(jīng)掌握了發(fā)達的星象學、天文學和易學理論;值得慶幸的是,這些文化元素通過代代世襲的彝族巫師——畢摩,最終流傳至今。
彝族經(jīng)卷《物始紀略》記載:天地未形成之前,人類未出現(xiàn)前,這個世界什么也沒有,到處是一片黑沉沉、黑洞洞的跡象。后來宇宙產(chǎn)生清濁二氣,不斷結(jié)合又不斷分開,產(chǎn)生兩種叫做“哎普”的物質(zhì)元素:又有“哎普”形成天地和萬物。清氣的“哎普”形成白色的“米古魯”:濁氣的“哎普”形成黑色的“靡阿那”。“米古魯”又稱“天父、生天、生日、生鷹”,代表陽;“靡阿那”又稱“地母、生地、生月、生虎”,代表陰。白色的“米古魯”和黑色的“靡阿那”相互糾纏的符號稱“輸必孜”(圖10),由它們不斷分合變化來產(chǎn)生萬物?!懊坠鹏敗焙汀懊野⒛恰北划嫵珊诎變蓷l蛇,常常出現(xiàn)在彝族人的服飾上(圖11);而這正是彝族文化的經(jīng)典圖形,很多符號都是在這個圖形基礎上演變而成的。“輸必孜”這個圖案使人們自然聯(lián)想到八卦陰陽圖,只是在此特別強調(diào)了“蛇”的形象。
關于八卦陰陽圖的出處,在歷史上是一個有名的公案:自周以來,上古文獻中對河圖都有所記載:但河圖究竟是個什么東西,由于處于消失狀態(tài),一直不為世人所知。直到宋代,大學者蔡元定在四川彝族地區(qū)發(fā)現(xiàn)了河圖的圖形,又私藏至明初才公諸于世——原來所謂“河圖”就是大家熟悉的八卦圖。
蔡元定從彝族地區(qū)帶回的那張河圖下面寫著“天地自然河圖”。這句話和彝族經(jīng)卷中所描繪的創(chuàng)世之初天地交匯生成萬物的含義相對應,所以“蛇”的圖形在此有著創(chuàng)生萬物的含義。在西南地區(qū),“蛇”的形象往往與繁衍生殖、創(chuàng)造生命的觀念聯(lián)系到一起(圖12)。在背娃崽的背帶上,可以看到蛇的形象與蛙、魚、鳳凰、蝴蝶這些同樣能代表繁衍生育的動物形象在一起;還有雙蛇糾纏的漩渦狀圖形,給人以強烈的心理震撼,能使人感受到具有原始野性的生命力。
“靈衣兮被被,玉佩兮陸離,一陰兮一陽”(屈原《九歌》),這樣的美學體驗和儒家信奉禮的思想是截然不同的。子曰“子不語怪、力、亂、神”:而巫術盛行的西南地區(qū)并沒有接受這個思想,而是堅信“巫覡通天”。在西南地區(qū)少數(shù)民族服飾圖案中,“蛇”和“龍”的呈現(xiàn)有很大區(qū)別:一個在地上,一個在天上;一個真實,一個虛幻;“蛇”往往呈盤踞之狀,而“龍”的形象則比較豐富,有雙頭龍、飛龍、蠶龍、魚龍等幾十種。雖然“蛇”和“龍”的形象并存,但人們好像更喜歡“龍”,因此處處見龍。華夏民族號稱“龍的傳人”,一個現(xiàn)實世界中并不存在的臆想之物成為一種文明的圖騰,這在世界文化史上是非常奇特的現(xiàn)象,這是為什么?龍究竟從何而來?
其實,龍的造型在上古時期就已經(jīng)在中國大地上形成了。在距今6400年的河南濮陽西水坡人類活動遺址發(fā)掘中,“龍”的形象赫然出現(xiàn),有角有爪,屬非常成熟的造型(如圖13)??脊艑W家發(fā)現(xiàn),這個墓地與公元前40世紀中葉的四時天象圖完全一致。天文學家伊世同就此指出,“發(fā)掘出由蚌殼擺砌而成的龍、虎、北斗圖像,其方位關系與6000年前天上的龍、虎、北斗等星象相符,上下呼應,是目前華夏大地上所發(fā)現(xiàn)的最古天文圖”(伊世同《萬歲星象》)。
在中國古代,人們把周天星座分為四個天區(qū),即四宮四象:東宮蒼龍,表示東陸春分;南宮朱雀,表示南陸夏至;西宮白虎,表示西陸秋分;北宮玄武(周代以前為鹿的形象),表示北陸冬至;另外,將北天極附近的天區(qū)稱為“中宮”。在宗教信仰上,北極星表示至上天帝的神位所在(陸思賢、李迪《天文考古通論》第一章)。
天文考古學家馮時先生根據(jù)墓室的尺寸結(jié)構(gòu)和蚌殼、人骨的位置,完整地推算出中國古代蓋天說宇宙論的內(nèi)容?!褒垺?,正是四象中的“蒼龍星座”,龍在甲骨文中的寫法(圖14)正好和蒼龍星座的七個星宿位置排列相符。
中國最早的農(nóng)事歷書《夏小正》記載:“正月,啟蜇,龍?zhí)ь^?!奔次覀兯^的“二月二龍?zhí)ь^”,指的正是農(nóng)歷二月初二這天,蒼龍星座的角宿在初昏時從東方地平線升起,這就意味著萬物復蘇,春天快到了,農(nóng)耕要開始了;夏天蒼龍星座旦中(正中天),萬物正在生長;秋天自西方墜落,收割要開始了;冬天,整個蒼龍星座隱于北方地平線下,萬物伏藏。這樣讀來,似乎謎底就能解開了:龍的形象來自于古天象。在刀耕火種的上古時期,古天象的意義非同尋常,這是人類最早認識到的自然規(guī)律。古人正是根據(jù)觀察天象來記錄時間、節(jié)氣和方位的變化,并以此來指導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而擁有這種觀象授時技能的人也就擁有了對人群的絕對領導權,從而后世將其逐漸演變成把“龍”等同于手中所掌握的權力。在此需特別強調(diào)的是,在組成蒼龍星座的七個星宿中,心宿二(天蝎座a)表示龍心,是銀河系排名第14位的紅超巨星,在天空中如熊熊燃燒之火,故名“大火”,它是如此的醒目,像信號塔一樣指引人們找到蒼龍星座的位置。在西南少數(shù)民族服飾的圖案中,龍總是和一個火球在一起;火球有時甚至會出現(xiàn)在龍腹中(圖15)。而中原地區(qū)出現(xiàn)的蒼龍戲珠的圖像,其中龍的形象被描繪得愈發(fā)逼真,逐漸失去了原有的古樸風格,其真正含義已不為人所知。
文章至此,我們發(fā)現(xiàn)“河圖”、“洛書”、“龍”、“蛇”等這些古老的圖像都和古天象學息息相關。上古時期的先民們早就已經(jīng)掌握了天文歷法,那些掌握觀象授時技能的巫師在當時被視為具有通天的本領:在那個刀耕火種的年代,這就是人類對大自然的詮釋。幾千年過去了,世界發(fā)生了翻天地覆的變化,而人類幾乎所有的科學認知都是在先人創(chuàng)造的基礎上建立并繼續(xù)發(fā)展的。承載文明的物質(zhì)隨著時間的消逝而灰飛煙滅,而最終能夠積淀下來留存至今的只有文化,這其中包括藝術和精神。由此可見,西南地區(qū)的民族服飾,正是一座尚待開發(fā)的文化基因庫。
(谷真真/中央美術學院繼續(xù)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