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勇++楊芳權
[摘 要]
借助“問題導學法”,讓學生驗證拉瓦錫的實驗結果,分層有序開展實驗,有效幫助學生理解實驗原理,提高學生思維能力及解決問題能力。
[關鍵詞]
氧氣含量;問題導學;反思
一、引言
作為輔助學生建構化學知識重要手段的演示實驗,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具有重要意義。只有充分挖掘演示實驗背后的潛在價值,才能有效提高課堂效率。
筆者在給學生演示《測定空氣中氧氣含量》(人教版九年級上冊實驗2-1)的過程中,采取的多是演示加講解的常規(guī)方法,結果發(fā)現(xiàn),學生能從該演示實驗中建構起來的知識非常有限。在大量研究了前輩們的優(yōu)秀教案之后,筆者嘗試著在該演示實驗中運用“問題導學法”,并在一定程度上獲得了較好的教學感受?,F(xiàn)將其整理成文,希望能與各位同行分享。
二、案例描述
在學生當堂閱讀教材中實驗內(nèi)容后,展開下列課程學習:
環(huán)節(jié)一:借助簡單實驗現(xiàn)象,理解實驗原理
教師展示一個立有一根香的培養(yǎng)皿,問:“如果往燃著的香上扣一支試管,能看到什么現(xiàn)象?”
學生很輕松地回答:“香會熄滅?!?/p>
“為什么呢?”
依然很輕松:“因為缺氧。”
教師往培養(yǎng)皿中注水,再問:“如果往燃著的香上扣一支試管,除了香會熄滅,我們還能看到什么現(xiàn)象呢?”
學生稍作思考后,回答:“水面會上升。”
“為什么呢?”
部分學生很肯定的口吻:“試管內(nèi)氧氣被消耗,氣壓降低了。”……通過進一步討論,學生達成一致看法:水上升的體積約等于氣體減少的體積。
教師板書:水上升的體積=氣體減少的體積。
環(huán)節(jié)二:引入實驗裝置,準備演示實驗
教師講授:“為了更為精準地驗證拉瓦錫的實驗結果,教材為我們提供了實驗2-1的一套裝置。請大家結合我們剛剛總結的這個等量關系(指向黑板),先研究一下這套裝置的工作原理。”
學生小組討論后,請代表總結發(fā)言:“這套裝置的工作原理,主要是通過紅磷燃燒,消耗集氣瓶中的氧氣,然后通過吸入集氣瓶中水的體積,來確定集氣瓶中氧氣的體積?!?/p>
環(huán)節(jié)三:“問題導學法”在該演示實驗中的應用
教師:“既然大家已經(jīng)了解了該裝置的工作原理,在老師進行演示實驗前,請大家再思考下列幾個問題?!?/p>
投影顯示:
①實驗前是否需要檢驗裝置氣密性?若需要,該如何檢驗?
②用什么方法,可以將集氣瓶中的空間均分成五等份?
③集氣瓶中預留少量水,可能是做何用?
④我們?nèi)绾芜x擇耗氧劑?蠟燭、小動物等都能消耗氧氣,他們可否用于該實驗?為什么?
⑤教材為我們提供了紅磷,你覺得紅磷燃燒的產(chǎn)物應該是什么狀態(tài)?試驗中,它的用量有什么要求嗎?
⑥如果讓你進行實驗演示,你的操作流程如何?
⑦如果實驗成功,你可能觀察到什么現(xiàn)象?
學生小組討論后,請學生代表發(fā)言。教師適時提示、補充,最后總結:
①需要檢查氣密性,方法與實驗1-7類似;
②將集氣瓶灌滿水后,均分其中的水,就可以達到均分集氣瓶中空間的目的;
③預留的水可能是為了保護瓶底,也可能是為了吸收磷的燃燒產(chǎn)物;
④耗氧劑的選擇原則是:不僅只能充分消耗氧氣,還不能產(chǎn)生其他氣體;依此原則,蠟燭和小動物都不能用于實驗。并且不難推測,紅磷燃燒的產(chǎn)物不會是氣態(tài);而且,為了將氧氣完全消耗,試驗中必須放置過量紅磷;
⑤實驗操作中,為了防止氮氣受熱逃逸,實驗前必須夾緊止水夾;為了試驗后集氣瓶能將水順利吸入,打開止水夾前,必須等集氣瓶冷卻,瓶中氮氣壓強下降;
⑥如果實驗成功,將能看到進入集氣瓶中的水的體積,約占集氣瓶總體積的五分之一。
……
教師進行驗證性演示實驗。
……
三、案例分析
在以前的教學過程中,每次學到這部分內(nèi)容,筆者主要都是邊演示、邊講解。結果,學生表面上看積極性非常高,但其中只有少部分同學能較好理解掌握,多數(shù)同學都是上課時看熱鬧,下課了再背實驗。這樣的教學模式,不僅老師教起來很累,而且學生學得也太被動,教學效果很不理想。通過“問題導學法”的引入,這種狀況幾乎被完全打破。
首先,學生的學習不再被動。在這次試驗過程中,課堂上沒有了教師的權威性,而是通過合作對話來進行理性的分析。學生和教師之間不存在主體與主導的關系,而都是平等的合作者和分享者。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所有結論都是通過學生自己討論分析得出,他們不僅可以清晰地記住實驗的結論,還能較明晰地理解這個結論的來由,更重要的是,他們還同時學會了思考類似問題的方法。
例如,原來在學完本章內(nèi)容后,當被問及:“為何木炭、硫等可燃物不適合用于本實驗”時,學生總是很難答上來,因為在此前的學習中,并沒有提及木炭和硫的燃燒。而通過本節(jié)課的討論,學生已經(jīng)知道:“選擇耗氧劑的原則”,并且這個原則是他們通過討論得出。那么,在以后的學習中就不難判斷:反應后,有其他氣體生成的碳和硫都不能直接用于本實驗。甚至,在后來的學習過程中,他們還能判斷:能與氮氣反應的鎂條,也不能直接用于該實驗。以問題的形式引導學生思考、學習,真正達到舉一反三之功效。
其次,這樣的高效課堂,對教師的備課思維也提出了一定挑戰(zhàn)。在整個備課的過程中,教師不僅要先明確目標,了解整個知識體系,還必須將自己的思維放低到學生的層面,將整個知識目標劃分為一個個學生力所能及的階梯,然后有針對性地設計相應的問題,引導學生去進行有效的知識建構。
在設計本堂課的導學問題時,筆者就在這方面頗費心思。首先,開篇的第一題不能太難,以免打擊學生積極性,于是,筆者先安排了一個檢查氣密性的簡單問題;隨后,問題的難度慢慢增大,耗氧劑的選擇,再到想象中的實驗操作流程。這類問題,對學生來說是有一定挑戰(zhàn)性的,畢竟,他們手上都沒有真實的裝置可以進行試驗。至于止水夾何時關閉、何時打開的問題,則是筆者故意給他們設置的陷阱,只有當他們思維足夠縝密時,才有可能被發(fā)現(xiàn)。事實也證明,在沒有更多提示的情況下,大部分同學都將止水夾的作用忽略了。
[參 考 文 獻]
[1]鄭長龍.化學實驗教學新視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張升暉,楊春梅.化學實驗[M].北京:中國計量出版社,2007.
(責任編輯:張華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