闕俊
中圖分類號:G632.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5-9214(2015)04-0026-01
當代小學數學教學更需要探究性研究,就此筆者對小學探究型數學課外練習的進行了相應的實驗,為了有效地保證了實驗班和對照班整體上作業(yè)量和教學時間相當,均利用數學機動課,控制一些無關因素。具體實驗過程如下:
【對照班】為了確保實驗結果的公平性,設計對照班的非探究性習題內容,并保證和實驗班作業(yè)量和作業(yè)時間相同。
【實驗班】1、根據教學進度,設計探究型數學課外作業(yè)。2、讓學生通過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進行初探。3、批改作業(yè)并合理評價,記錄成績并進行分析。4、結合作業(yè)反饋,有重點設計教案進行備課。5、課堂教學以學生反饋為主,教師重在引導提升。6、對學生進行個案跟蹤訪談并詳細記錄。
在進行實驗時,制定了詳細的教學要求,嚴格按照教學要求進行實施——規(guī)劃、構思、探究、評價、跟蹤,在研究過程中不斷總結完善,相互借鑒加以改進。
一、探究型數學課外練習重有效。
涂榮豹教授關于教學設計和習題選編中給出了四個原則,它們是適用性、鞏固性、實踐性和發(fā)展性原則。而由于考慮到普遍適用,所以常規(guī)的作業(yè)設計大都著眼于適用性和鞏固性,較少關注實踐性和發(fā)展性,而探究型數學課外作業(yè)則正好填補了這個空缺。為了適應教學的需要,探究作業(yè)跟隨教學進度設計,每個單元根據教學內容的多少設計1-3課時的探究作業(yè),每次作業(yè)分為三個部分——基礎準備題、深入探究題、延伸拓展題。在每道習題中,為了便于學生自主探究,都設有溫馨“提示語”,幫助學生明確方向進行探究。
數學探究學習作業(yè)有三個突出的特點:
一是學生對探究練習的獨立支配性:學生可以選擇自己獨立完成,或組成學習小組完成,也可以和家長一起研究,還可以由教師協(xié)助完成。
二是探究內容的相對靈活性:涵蓋數與代數,空間與圖形,統(tǒng)計與概率,實踐與綜合運用;題型既包括數學本身的理性推理,又包括生活問題的數學化。注重變式和系統(tǒng)性。
三是時間和空間的相對開放性。探究性作業(yè)完成時間為四天左右,這樣學生可以利用更多的時間進行充分的思考。有的探究作業(yè)是在日常教學前發(fā)放,讓學生利用多種資源先行研究;有的則是在日常教學后發(fā)放,考察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
二、探究型數學課外練習重鼓勵。
高質量的作業(yè)批改依據以下原則:①批改方式要多樣;②批改評價要多元;③以激勵為主;④作業(yè)批改要及時;⑤嚴肅認真,以身作則。我們在批改學生探究性作業(yè)時注重了以下幾個方面。
1、激勵式批改——以“優(yōu)”激“優(yōu)”,提高探究興趣
我們批改探究作業(yè)時嘗試采取客觀評價與鼓勵上進相結合的批改策略。當學生(特別是6類之后的學生)通過努力,克服困難、取得進步的時候,就可以不失時機地適當采取“鼓勵性評語”,對他們進行鼓勵。
2、漸進式批改——因人制宜,提高探究質量
為了調動學生進一步改進探究作業(yè)質量的積極性,我們課題組的老師對部分學生采取一題多改,逐次提高評價的批改策略。當探究作業(yè)發(fā)給學生以后,如果他們能夠糾正錯誤,彌補不足,或者補充更好的解題方法,就可以視情況給以提高加“星”。為了增強實效,還在前一次批改時,加些針對性、啟發(fā)性、鼓勵性的眉批。
3、協(xié)商式批改——給予尊重,提高探究效度
探究作業(yè)中,常會出現了些令教師疑惑不解的情況。如一個思維不靈活,基礎不扎實,平時作業(yè)不認真的學生,有時卻做得很好?一個向來作業(yè)水平較高的同學有時卻做得很差,這就很可能是特殊情況造成的。為了實事求是地批改作業(yè),不傷害學生的自尊心和積極性,我們采取延緩批改,與之協(xié)商批改的策略。
三、探究型數學課外練習重發(fā)展。
探究作業(yè)是圍繞一個主題開展研究性學習,力求讓學生從這些習題的解決中建立數學模型,形成有邏輯的思維方式,提高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每次進行反饋之前,先對學生自我探究的作業(yè)進行詳細的學情分析,根據習題的特點,學生作業(yè)情況,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設計簡約、有效地教學方案。每節(jié)教學反饋時間為30分鐘左右,根據探究的主題不同,每節(jié)反饋的形式及側重點也有所不同。在具體的教學反饋過程中,教師重在鼓勵學生大膽地走上講臺講解自己的解題思路。如《轉化策略解決問題》運用了多種鼓勵性的評價請了不同層次的學生上臺展示自己的解題思路,讓基礎比較好的學生能充分的展示自己的能力,以生教生的方法,教師的有效引導,讓全體學生初步認識到“轉化”的魅力,再讓基礎比較薄弱的學生通過交流、探究尋找到解題的突破口之后,及時進行有效展示,同樣感受到成功體驗,提升了不同層面學生的對“轉化”這一策略的實際價值的認識;教師重在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進行自主交流,培養(yǎng)他們合作的意識。如《統(tǒng)計》一課中,對于“用平均數、眾數和中位數中哪個統(tǒng)計量表示甲隊修路速度比較合適?為什么?乙隊呢?”這題的教學反饋中在是對基礎題的理解和運用之后,引導學生由基礎交流到深入交流,鼓勵學生交流,在解題時所遇到的困惑及障礙,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進行解題方法的探究,讓學生從不同層面中都能運用好扇形統(tǒng)計圖;教師重在引導學生總結方法,拓展思維,提高數學思維的能力如《空間與圖形》時,先讓學生展示復雜的解題思路,層層深入,通過不斷的類比總結,優(yōu)化出解題的方法,組織學生由猜想到驗證、由認識到運用、由靜態(tài)到動態(tài),讓學生輕松地找到解決問題的策略,感受到探究的主題,在教師的引領中提高了探究能力,拓展了數學思維。
通過對小學數學探究型課外練習教學實證的研究,筆者欣喜的看到實驗班的學生在這樣的教學方式下,有了這樣的變化:1、數學思維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提升2、自主探究的能力增強;3、小組合作學習能力提高;4、學習態(tài)度和學習習慣的轉變;5、學習興趣濃厚,好奇心、求知欲增強。
(作者單位:陜西師范大學;南京市瑞金北村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