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 海 華,葉 狂
(1.香港城市大學(xué) 中文、翻譯和語言學(xué)系,香港;2.北京語言大學(xué) 外國語學(xué)院,北京 100083;3.寧波工程學(xué)院 外國語學(xué)院,浙江 寧波 315100)
本文要討論的致使類“V得”句,基本格式為“NP1+V得+NP2+VP”①“V得”句還有一類,并不表示致使義,如“我找得你們好辛苦啊”,意為“我找你們,我好辛苦”,不在本文討論范圍。,其中的V可以是及物動詞,如例1)a的“氣”,也可以是不及物動詞,如例1)b的“哭”:
1) a.他氣得我不想寫信了。 b.張三哭得李四很傷心。
Huang(1988、1992)首先采用控制結(jié)構(gòu)來分析“V得”句,這一分析模式一直延續(xù)到了Huang et al.(2009:84-91)。主要觀點是“得”引入一個描述事件結(jié)果的小句,以下通稱為De從句或小句②Huang et al.的原文稱為ResultP結(jié)果短語。,其主語是Pro,受主句的賓語NP2控制。用“呀”插入法,證明動詞后NP2“我”為“氣得”的賓語③朱德熙(1982:136)用“啊”插入法,來證明這一點。,再通過對“得”后小句內(nèi)的賓語“信”作話題化和關(guān)系化操作,證明“Pro不想寫信了”也位于補足語位置,不是附加語,因為附加語是孤島,其內(nèi)部成分不能被提取出來④熊仲儒(2004)用功能范疇引入論元的思想,把“得”分析為功能核心BECOME。這既切斷了句子的主從關(guān)系,也無從揭示出“得”后NP為從句主語的事實。:
2) a.他氣得我i[sProi不想寫信了]。 b.他氣得我呀,不想寫信了。
c.那封信,他氣得我[s不想寫t了]。 d.他氣得我[s不想寫t]的那封信。
當V為不及物動詞如例1)b時,Huang(1992:119)認為“哭得”首先選擇一個小句“Pro很傷心”作補足語,二者合起來構(gòu)成一個復(fù)雜謂語[V’“哭得Pro很傷心”],然后NP2“李四”作V’的外賓語,生成于VP-Spec位置。結(jié)構(gòu)上,“李四”高于Pro,可以實現(xiàn)控制關(guān)系。從題元角色分配來說,Pro由DeP小句的V賦與感事題元,“李四”由V’賦與受事。這樣一來,既能滿足題元準則(Chomsky 1981)的要求,也能用控制結(jié)構(gòu)來統(tǒng)一解釋所有“V得”句。支持控制分析的學(xué)者較多,比如Li(2005:54-81)、Lin(2001)、Wang(2010)、Zhang(2001)。甚至生成語法框架外的學(xué)者如宋玉柱(1979)、李臨定(2011)也都認為“李四”還是賓語。
我們贊成Huang et al.對“V得”句存在主從句的分析,也不否認把類似例1)的句子分析為控制結(jié)構(gòu)的合理性,但認為這樣分析并不全面,因為我們發(fā)現(xiàn),“V得”句較為復(fù)雜,控制結(jié)構(gòu)只能解釋一部分例子,還有兩類不能覆蓋。第一類,主句是及物動詞,但“V得”后NP2比較特殊,不能作V的直接賓語,只能分析為DeP從句的主語。第二類,主句雖為及物動詞,但NP2在語義上不是V的受事或?qū)ο?,最好分析為從句的主語。這樣,從NP2的句法地位來觀察,“V得”句就包含兩種性質(zhì)的結(jié)構(gòu):控制結(jié)構(gòu)和非控制結(jié)構(gòu)。而如果從動詞特點來觀察,就會發(fā)現(xiàn)能出現(xiàn)在這兩種結(jié)構(gòu)中的及物動詞有很大的重疊,大量的及物動詞兼有兩種互不相容的句法:對“V得”句而言,一個動詞既是控制動詞又不是,這就給理論的建立和實際分析帶來了困難。對不及物動詞“V得”句而言,雖然Huang提出的復(fù)雜謂語分析頗有解釋力,但也面臨著來自語言事實的一些不利因素。出于系統(tǒng)的一致性和簡潔性考慮,并結(jié)合語言事實,我們主張把“V得”句統(tǒng)一分析為移位而成的提升結(jié)構(gòu)。這一分析覆蓋的語料更多,解釋力更強,理論也更簡明,明顯優(yōu)于控制結(jié)構(gòu)方案。下面先討論兩類非控制結(jié)構(gòu)“V得”句,然后討論提升結(jié)構(gòu)分析模式,接著討論這一分析的好處,最后為結(jié)束語。
我們發(fā)現(xiàn)有兩類“V得”句,不能用控制結(jié)構(gòu)來分析,一是帶特殊NP2的“V得”句,其中包括三類特殊NP,二是帶非受事/對象類NP2的“V得”句。下面分述。
第一,名詞短語“有人”、“有的人”、“有些人”可以作主語及其它成分,但不能作直接賓語(Tsai 2003;蔡維天2004:19)。如:
3) a.*阿Q騙了有人。 b.*阿Q騙了有的人。 c.*阿Q騙了有些人。
所以,當這些短語出現(xiàn)在“V得”句如例4)a-c時,只能分析為DeP小句的主語,不能分析為主句“V得”的賓語,例如:
4) a.在業(yè)務(wù)上,他可毫不含糊,克人厲害,弄得[有人下不了臺,委屈得要哭]。(1994年報刊精選,CCL)
b.鐵路自身運營的困難逼得[有人提出拖欠的運費要用成本抵扣],有人提出不清欠就停運。(1996年《人民日報》5月份,CCL)
c.“下?!憋L攪得[有些人“坐不住,心不安”]。(1993年《人民日報》7月份,CCL)
當然,按照Huang et al.(2009)的分析,這些例子(也包括下面的例子)插入“呀”后,如例5)所示,的確能形成控制結(jié)構(gòu),這該怎么解釋?
5) a.弄得有人呀,下不了臺。 b.逼得有人呀,提出拖欠的運費要用成本抵扣。
c.攪得有些人呀,坐不住,心不安。
我們認為應(yīng)該這樣看。第一,插入“呀”后能形成停頓,最多能證明的就是在韻律上,NP2在主句內(nèi),但并不能證明它就是基礎(chǔ)生成于V后;第二,結(jié)構(gòu)上,如果NP2是由從句的主語位置提升到“V得”后,“呀”測試也會得出同樣的結(jié)果。我們認為,從例3)的NP2的特點來看,“呀”測試所揭示出的正是提升后的結(jié)構(gòu)特點。
第二,名量詞重疊式表示周遍性或遍指意義(陸儉明1986),不管是施事還是受事,必須出現(xiàn)于謂語動詞之前(石毓智2002:33)。例如:
6) a.我人人都通知到了。 *我通知到了人人。
b.個個我都問過了。 *我都問過了個個。
c.家家我都調(diào)查了。 *我都調(diào)查了家家。
因此,當名量詞重疊式出現(xiàn)在“V得”句時,如例7)a,其結(jié)構(gòu)不能分析為例7)b,只能分析為例7)c:
7) a.這一晚李莫愁、洪凌波師徒搜遍了鎮(zhèn)上各處,吵得家家雞犬不寧。(金庸《神雕俠侶》)
b.*……吵得家家[Pro雞犬不寧]。 c.……吵得[家家雞犬不寧]。
如果分析為例7)b,那么“家家”就作賓語,這與名量詞重疊式作賓語需要前置到動詞前不一致,因此,“家家”只能是基礎(chǔ)生成的從句主語。例8)中的“人人”同樣如此,結(jié)構(gòu)應(yīng)是例8)c而不是例8)b:
8) a.到了晚上,敵人經(jīng)常派敢死隊來夜襲,搞得人人都很緊張,所以誰也不愿意去救傷員或拖那些尸體。(鄧賢《大國之魂》)
b.*……搞得人人[Pro都很緊張]。 c.……搞得[人人都很緊張]。
第三,“每+NP”(包括每+量詞),如“每次、每個、每人”可以作主語及其它成分,但不能作直接賓語(潘海華等2009:111),例如:
9) a.*張三哄騙了每人。 b.*張三欺負了每人。
但是例10)卻都合格:
10)a.張三哄騙得每人都做了十個俯臥撐。 b.張三欺負得每人都憋了一肚子怨氣。
如果按照控制結(jié)構(gòu)來分析上述例句,那么其結(jié)構(gòu)必然是:
11)a.張三哄騙得每人[Pro都做了十個俯臥撐]。 b.張三欺負得每人[Pro都憋了一肚子怨氣]。
這樣“每人”就基礎(chǔ)生成于直接賓語位置,與“每+NP”的直接賓語限制相矛盾。因此,“每人”只能是基礎(chǔ)生成的DeP小句主語。下面是一個實際用例,“每人”只能分析為主語:
12)最后還是非得靠借高利貸和遠期支票來周轉(zhuǎn)不可,弄得[每人拿著公司支票,靠自己的關(guān)系去調(diào)錢]。(《哈佛經(jīng)理弊病診治》CCL)
總之,以上三類句中的V如 “弄”、“逼”、“攪”、“吵”、“搞”、“哄騙”、“欺負”雖然都是及物動詞,但NP2“有人”、“有的人”、“有些人”、“家家”、“個個”、“每人”都沒有從動詞處得到題元角色,V也沒有賦賓格給NP2。NP2的題元角色和格位特征都是來自DeP從句的動詞短語。這一類“V得”句不能分析為控制結(jié)構(gòu)。
有一類“V得”句盡管V是及物動詞但NP2卻不是它的賓語,應(yīng)該看作從句的主語,因為從語義上分析,它們不是主句動詞V的受事或?qū)ο蟆@纾?/p>
13)a.才發(fā)現(xiàn)胳膊上的傷口痂裂開了,……后來,我使勁用手壓迫出血點,壓得肘部一片蒼白,血似乎是止住了。(王朔《永失我愛》)
b.我不大會磕瓜子,磕得皮瓤唾液一塌糊涂。(王朔《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
c.周夫人的樣子很善良,見了楊婆就喊大娘,喊得楊婆心順口軟,上前就接過了那個匪種。(《作家文摘》CCL)
d.冷還不算什么,最惱火的是吃飯,一天三頓全是罐頭、干菜,吃得我們見了這些東西就惡心。(1993年《人民日報》CCL)
e.我真想用兩指使勁一捏她圓鼓鼓的腮幫子,來個一氣盡吹的效果,想得心直癢癢,就是不敢真伸手去干。(王朔《動物兇猛》)
例13)a-e中的動詞“壓”、“磕”、“喊”、“吃”、“想”在前一句都分別帶受事賓語“出血點”、“瓜子”、“大娘”、“飯”、“用兩指使勁一捏她圓鼓鼓的腮幫子”,在后續(xù)的“V得”句中的NP2顯然不同,“肘部”、“皮瓤唾液”、“楊婆”、“我們”、“心”顯然只是DeP從句陳述的主要對象,與V沒有直接的動賓關(guān)系,最好分析為從句的主語。這樣,控制結(jié)構(gòu)也不能覆蓋這類“V得”句。
實際上,這種現(xiàn)象還比較有普遍性,因為我們發(fā)現(xiàn)很多及物動詞都有可能出現(xiàn)類似用法,都有這種句法潛能。或者說,很多及物動詞都有兩類“V得”句,一個可以分析為控制結(jié)構(gòu),一個不能。例如“打”、“氣”、“罵”、“追”:
14)a.吳華人的軟鞭一下砸在山石上,打得山石火星迸射,亂石紛飛。(李文澄《努爾哈赤》)
b.我變得挺經(jīng)打的,到最后媽媽打我打得她自己都烏青了,索性不打了。(《魯豫有約 開心果》CCL)
15)a.工程組王寧整天吃在工地,睡在工地,整整一個月沒有回家,氣得妻子要離婚。(1994年報刊精選,CCL)
b.扈爾干聽了,氣得肺都快炸了。(李文澄《努爾哈赤》)
16)a.魏桂枝倔強地坐在地上,罵得侯得財臉一陣紅、一陣白。(《作家文摘》CCL)
b.美惠把三個打量了一眼,放進屋里,劈頭先罵阿榮一通。阿榮摸清了老姐的脾氣,光是很誠懇的讓她罵,罵得阿清在旁邊真想走了算了的當口……(朱天文《風柜來的人》)
17)a.一定要慢慢地想法子,但你若追得他太緊,就會將他嚇跑了。(古龍《小李飛刀》)
b.跟著我把這個笑話追到底吧,直追得你的鞋子都破了,只剩下了鞋底,而那笑話也就變得又禿又呆了。(翻譯作品《羅密歐與朱麗葉》)
以上四例中的a、b句形成了最小對比,例14)-17)的a句都可以分析為控制結(jié)構(gòu),NP2“山石”、“妻子”、“侯得財”、“他”分別是及物動詞“打”、“氣”、“罵”、“追”的直接賓語。但b句中對應(yīng)位置的NP2都不是V的受事或?qū)ο?,不能看成直接賓語,只能是DeP從句主語?;蛘哒f,按照題元理論和格理論,例14)-17)的b句的NP2都不會從V處得到題元角色,也不會被賦賓格。實際上,Gu&Pan(2001)早就針對這類情況,用“連……都/也”和“只有”測試,證明NP2是從句主語。這一事實不但大大縮小了控制分析的覆蓋范圍,給整個系統(tǒng)帶來了挑戰(zhàn),也給實際操作帶來了麻煩,因為對同一個句式“V得”句而言,一個動詞既是控制動詞,又不是控制動詞。當然,可以通過增加一些輔助條件來限制說明,但這無疑削弱了理論的解釋力。
總之,以上兩大類“V得”句都不是控制結(jié)構(gòu),這既挑戰(zhàn)了控制分析模式的可信度,也提出了新問題。那么,這兩類“V得”句是什么結(jié)構(gòu)呢?我們認為是提升結(jié)構(gòu)。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就可以把V為及物動詞的“V得”句細分為如下三類。另外把V為不及物動詞的列為C,其結(jié)構(gòu)性質(zhì)暫用?表示。列表如下:
那么應(yīng)該如何分析B1、B2兩類“V得”句呢?我們主張分析為提升結(jié)構(gòu),而且,我們進一步認為應(yīng)該把A類“V得”句也分析為提升結(jié)構(gòu),盡管NP2可以看成直賓。這一模式還可以進一步推廣到C類不及物“V得”句,就可以不使用Huang所說的復(fù)雜謂語分析模式。這樣,既建立了一致的分析模式,也能更好地體現(xiàn)各類“V得”句之間的細微差異。
下面先分析B1類結(jié)構(gòu)。我們認為例18)a-b的基本結(jié)構(gòu)為例19),圖示如下:
18)a.他弄得有人受不了。 b.媽媽打得她自己都烏青了。
19)
該結(jié)構(gòu)包含三個層次:致使(Cause)核心決定“V得”句的基本語義,并核查致事(Causer)和役事(Causee)特征,vP層決定論元結(jié)構(gòu),DeP層生成要提升的NP2。下面分三點說明。
首先,“V得”句最顯著的一個特點就是表示致使結(jié)果義,比如例18)a-b的語義分別為:例18)a表示“他弄什么事致使有人受不了”,例18)b表示“媽媽打我致使她自己都烏青了”。雖然NP2“有人”和“她自己”都沒有從V處得到題元角色,但它們依然是致使事件中的受影響者——役事,這種語義關(guān)系是由“V得”句中的致使范疇決定的。這里,我們吸收了Pylkk?nen(2008:81-132)對致使句式的研究并結(jié)合漢語句法特點,不把致事、役事當作題元角色①語言事實也支持這一點,例如“那個消息愁得他坐立不安”中“那個消息”只是致事,不是“愁”的論元,因此,不會有題元角色。,而是把它們看作一種由功能核心來核查的語義特征。另外,我們把致使范疇分析為causeP-CauseP兩層,是借鑒了Chomsky(2001)的輕動詞分析方法,也考慮到了漢語的事實。比如“他使我氣得不想寫信了”,致使動詞“使”一定會核查致事和役事兩個特征,“使”生成于Cause0位置,核查役事特征,然后移位到cause0位置,核查致事特征。這說明致使范疇的結(jié)構(gòu)在本質(zhì)上與實義動詞(vP-VP)一樣都是有兩層的。當我們不使用致使動詞“使”時,主句動詞“氣得”就會移位上來,形成“他氣得我不想寫信了”。當然,帶有顯性使役動詞的致使句式與分析型致使句式并不存在必然的對應(yīng)轉(zhuǎn)換關(guān)系,如“他使/令我害怕”,不能轉(zhuǎn)換為“他害怕我”。正如英語的He caused me to cry也不能轉(zhuǎn)換為He cried me一樣。但就致使范疇的生成結(jié)構(gòu)而言,應(yīng)該是一致的。
第二,從格位分配來看,例18)a-b中的NP2“有人”和“她自己”只能從DeP小句內(nèi)的vP-Spec處得到主格,然后移位提升至主句的CauseP-Spec位置,核查役事特征。而處于vP-Spec的NP1移位至causeP-Spec位置,核查致事特征。從題元角色來看,NP2的題元是DeP小句動詞賦予的主事,主句動詞V的一個題元角色和一個格位都指派給e,e是一個自由空語類(Xu 1986),不需要控制語。在此類“V得”句中,它也不需要與句內(nèi)其它NP共指。這樣,整個小句的生成既滿足格位要求,也遵守了題元準則。
第三,DeP小句內(nèi)NP2提升的動因是什么。這里先要補充說明一點,我們接受Lin(2001)、Tang(1990)、Huang et al.(2009)等的觀點,認為“V得”是V與“得”融合而成,“得”引入一個DeP作V的補足語(不同的處理可見Wang 2010)。我們認為NP2提升主要是為了核查役事語義特征,“V得”句表示致使語義,致使強特征必須得到核查。因此,NP2必須移位提升到CauseP-Spec位置。當然,NP2的提升方式是移位,也即最簡方案的復(fù)制合并,最后在Spell-out之前,使用同形刪略,保留最高位的復(fù)制品,刪除其余的低位同形成分。
我們認為這一模式完全可以推廣到A類結(jié)構(gòu),關(guān)鍵的區(qū)別是這時候要求e與NP2共指,引言中例1)的結(jié)構(gòu)如下,重新列為例20)。
20)a.他氣得我不想寫信了。
b.[causePCauser他i[cause’氣得 [CausePCausee 我K[Cause’氣得[vPNP1他i[v’氣得[VPeK[V’氣得[DeP我K不想寫信了]]]]]]]]
也就是說,對這類“V得”句而言,e可以取一個與NP2同指的值,我們之所以在語義上覺得NP2既是V的受事也是DeP小句的主事,其原因在這里可以得到圓滿解釋。同上面結(jié)構(gòu)一樣,e的存在,還可以滿足動詞的格分配要求,也遵守了題元準則。
對C類V為不及物動詞的“V得”句而言,這一結(jié)構(gòu)也非常適用,而且也讓分析變得更為簡潔,比復(fù)雜謂語分析更符合語義直覺。例如例1)b重新列為例21)a,其結(jié)構(gòu)為例21)b:
21)a.張三哭得李四很傷心。
b.
這一結(jié)構(gòu)與上面V為及物動詞的明顯區(qū)別就是沒有e,因為V為不及物動詞。我們認為這一分析要比Huang(1992)的復(fù)雜謂語帶外賓語模式要好,“V得”后是一個完整的小句,也與我們直覺相符合。而且小句內(nèi)部還允許其它句式變化,比如,用“連……也/都”可以對小句內(nèi)的主語作焦點化,結(jié)構(gòu)上,這種焦點化就發(fā)生在DeP小句內(nèi)部,不會進入主句內(nèi),如例22):
22 a.蔣愛珍在獄中也聽到了廣播,她邊聽邊哭,邊哭邊聽,哭得[連看守她的女獄警也]流下了同情的眼淚。(《作家文摘》CCL)
b.這兩個學(xué)名形象地反映這兩種植物的形態(tài)特征:微小得只能在顯微鏡下才能看清;簡單得[連根也]沒有了。(《中國兒童百科全書》CCL)
例22)a-b句的焦點成分都位于DeP小句的焦點位置。但在復(fù)雜謂語分析框架下,焦點化位置只能位于主句vP層之上。也就是說,以上句例中位于VP-Spec的NP2都要繼續(xù)上移,進入高于vP的焦點位置,生成“連她的女獄警也”、“連根也”焦點成分,然后再與移位上來的“V得”構(gòu)成復(fù)雜謂語,這顯然進一步加劇了復(fù)雜謂語的復(fù)雜性,遠沒有提升分析簡明。
另外,像例22)這樣的句子進一步證明,NP2不是主句動詞V的賓語。如是,“連……也/都”短語就應(yīng)該出現(xiàn)在該動詞的左邊,然而,事實上,這是不可能的。
總之,按照我們的觀點,并結(jié)合語言事實,不論是V為及物動詞的三類“V得”句,還是不及物動詞的“V得”句,都可以統(tǒng)一分析為提升結(jié)構(gòu),這既能反應(yīng)該句式的共性,也能有效地區(qū)分各類句式之間的細微差異。這一分析模式最大的優(yōu)點是能覆蓋大部分語料,大大優(yōu)于控制分析模式。另外,這一分析模式還具有其它優(yōu)勢,下一節(jié)討論。
把“V得”句分析為提升結(jié)構(gòu),至少還有如下四個方面的優(yōu)勢。從解釋力上看,它可以從結(jié)構(gòu)上解釋一些有歧義的“V得”句,不需要求助于結(jié)構(gòu)外因素;賓語提升為致事的“V得”句以及致事為基礎(chǔ)生成的句式也都能合理生成。從理論建設(shè)上看,采用自由空語類而避免強制控制語PRO/Pro的使用,既尊重了漢語事實,也更符合最簡方案精神;提升結(jié)構(gòu)的分析取向也與其它語言的相關(guān)研究保持一致,順應(yīng)了跨語言研究的新潮流。
第一,可以解釋歧義現(xiàn)象。有的“V得”句有歧義。例如:
23)a.他打得手都疼了。 b.他罵得觀眾都走了。 c.他追得汽車拋錨了。
例23)a-c都有兩解,比如例23)a可以解讀為“他打手,手疼了”,或者“他打e,手疼了”。例23)b解讀為“他罵觀眾,觀眾走了”,或者“他罵e,觀眾走了”。例23)c同樣如此,可以解讀為“他追汽車,汽車拋錨了”,或者“他追e,汽車拋錨了”。如果按照Huang et al.的控制模式,就只能得到第一種語義解讀,無法得出第二種,因為結(jié)構(gòu)上,DeP小句的主語都是Pro,受“V得”后賓語NP2控制。那么第二種語義的來源就只能從句法結(jié)構(gòu)外尋找。但是按照本文主張的提升模式,這兩種語義解讀都來自句法結(jié)構(gòu):例23)a-c都是提升結(jié)構(gòu),“V得”后VP-Spec位置都是e,當作第一種語義解讀時,e與DeP小句的NP2同指,作第二種解讀時,不同指。
第二,能合理生成賓語提升為致事的“V得”句,以及致事為基礎(chǔ)生成的“V得”句 。先看前者,例如:
24)a.三千米跑得他上氣不接下氣。 b.這件事愁得我吃不下飯。
c.公交車等得大家坐立不安。
這類“V得”句可能是控制分析不好處理的情形,因為按照控制模式,最可能把這些句子分析為例25)。
25)a.[vP三千米 [v’CAUSE[VP他i[V’跑得 [ResultPProi上氣不接下氣]]]]]。
b.[vP這件事 [v’CAUSE[VP我i[V’愁得 [ResultPProi吃不下飯]]]]]。
c.[vP公交車 [v’CAUSE[VP大家i[V’等得 [ResultPProi坐立不安]]]]]。
但這樣就無法揭示致事“三千米”、“這件事”、“公交車”與動詞“跑”、“愁”、“等”之間的動賓關(guān)系。但是按照本文的提升分析,這個結(jié)構(gòu)就很容易生成,且能揭示這種關(guān)系,即“三千米”等句首NP1實際基礎(chǔ)生成于VP-Spec,即動詞賓語位置,然后移位至causeP-Spec位置核查致事特征,NP2“他”基礎(chǔ)生成于DeP小句內(nèi)主語位置,然后提升到CauseP-Spec位置,核查役事特征。位于vP-Spec位置的是一個與DeP小句主語NP2共指的e,如例24’)a所示。這就可以給出正確的語義解釋,即例24)a的語義是指他跑三千米跑得上氣不接下氣,其余類推。
24’) a.[causePCauser三千米i[cause’跑得 [CausePCausee 他K[Cause’跑得[vPek[v’跑得[VP三千米i[V’跑得[DeP他K上氣不接下氣]]]]]]]]
再看致事為基礎(chǔ)生成的情況,如例26)a,類似的還有“他跑得我一身臭汗”、“那個笑話笑得我肚子都疼了”等(Lin 2001)。這類句式與例24)a-c的區(qū)別有兩點,一是動詞“激動”、“跑”、“笑”為不及物;二是“這個消息”、“他”、“那個笑話”都是基礎(chǔ)生成的致事,沒有任何題元角色。這類句式也是控制結(jié)構(gòu)不好處理的,但在提升分析下都能合理生成。例26)a的結(jié)構(gòu)為例26)b,其余類推:
26)a.這個消息激動得張三說不出話來。
b.[causePCauser這個消息[cause’激動得 [CausePCausee張三K[Cause’激動得[vPeK[VP[V’激動得[DeP張三K說不出話來]]]]]]]
第三,提升分析的一個理論優(yōu)勢就是不使用強制控制語PRO/Pro,這樣理論負擔更小,更簡潔,從而支持Hornstein(1999)等學(xué)者取消強制控制語PRO的主張,符合最簡方案精神。而自由空語類是漢語的常見現(xiàn)象,應(yīng)該采用,也更接近語言事實。
Hornstein(1999,2001,2003)、Boeckx&Hornstein(2006)、Drummond&Hornstein(2014)等學(xué)者認為PRO是理論負擔,最簡方案不需要PRO。這里引Hornstein&Polinsky(2010:5-9)的論述。理由至少有三條:首先,在GB理論下,PRO是短語結(jié)構(gòu)擴展的產(chǎn)物,它本身不是詞匯項目。PRO語音為空,唯一的語義值要由先行控制詞來提供,它還要求C-統(tǒng)制、要求局部關(guān)系等。也就是說,PRO預(yù)設(shè)一個完整的語法機制,這就與其它詞匯項大不相同,也與最簡方案的精神不符。因為最簡方案是從詞庫中列舉詞匯(Numeration),然后合并生成,PRO不在詞庫內(nèi)。其次,在最簡方案的合并生成方式下,句法無法生成PRO,所以它又只能以詞匯形式提前存在,這就與第一條產(chǎn)生了矛盾。第三,GB理論設(shè)立了D結(jié)構(gòu),用題元準則來防止插入的詞匯得到多個題元角色,必須用PRO。因為PRO與其先行控制語可分別承擔一個題元角色。但最簡方案取消了D結(jié)構(gòu),那么也意味著PRO不是普遍語法的一分子,應(yīng)該從語法中除去①Hornstein(1999)等學(xué)者提出一個控制的移位理論(movement theory of control),認為可以把PRO處理成移位而成的NP語跡。但這就會導(dǎo)致移位的NP有兩個題元角色。因此,Hornstein等進一步主張說,取消了D結(jié)構(gòu),也意味著題元準則沒有存在的必要,況且題元準則也不屬于UG,應(yīng)該取消。這樣,移位到題元位置也成為可能,也允許一個鏈有多個題元角色。我們支持他們?nèi)∠鸓RO的觀點,但不支持他們?nèi)∠}元準則的觀點。由于篇幅所限,理由不再詳述。這里想指出的是,如果按照Hornstein等的辦法來處理Huang et al.(2009)的控制模式,那么也必然導(dǎo)致一個NP有兩個題元角色。。本文的提升分析模式,吸收了Xu(1986)的思想,采用自由空語類,既尊重了漢語事實,也避免了Pro的使用,可以說一方面支持取消PRO的主張,另一方面也更符合最簡方案精神。
第四,提升結(jié)構(gòu)的另一理論優(yōu)勢就是這一分析取向與世界上其它語言的類似結(jié)構(gòu)分析保持一致,符合跨語言的研究潮流。
實際上,在控制分析模式之外,還有一種分析,即Gu&Pan(2001)提出的分析方案,認為“V得”句類似于英語的believe帶非限定小句,是一種ECM結(jié)構(gòu),如例27)b所示:
27)a.John believed[him to be smart].
例27)a是英語的ECM結(jié)構(gòu),him由主句動詞believe來例外賦賓格,例27)b中小句的NP是由“V得”來例外賦賓格。
ECM分析的一個前提就是補語小句是非限定小句,因此其內(nèi)部的T不能給主語賦主格,因而由主句動詞來例外賦格。但是,漢語的小句是否有限定式還存有爭議。比如湯廷池(2000)等學(xué)者認為有,但Hu,Pan&Xu(2001)等認為沒有。這樣從句是限定式還是非限定式、T能不能賦格還需要另外討論。因此,用ECM結(jié)構(gòu)來分析就存在不確定性。還有,跨語言的相關(guān)事實也支持提升分析,不利于ECM分析。比如 Kuno(1976)、Chung(1976)、Jake&Odden(1979)、Seiter(1983)發(fā)現(xiàn)日語、印度尼西亞語、Kipsigis語、Niuean語都有從句主語提升至主句賓語的現(xiàn)象,而且這些從句都是限定小句,這樣,學(xué)者們就不好再使用ECM分析,必須采用提升分析(以上文獻及下例均引自Davies&Dubinsky 2003)。例如:
28)a.Yamada wa Tanaka o baka da to omotteita.
Yamada TOPTanakaACC fool isCOMP thought
‘Yamada thought Tanaka to be a fool.’ (Kuno 1976)
b.Mereka anggap buku itu sudah di-baca oleh Ali.
they believe book thatPERF PASS-read by Ali
‘They believe this book to have been read byAli.’(Chung 1976)②TOP=topic話題標記,ACC=accusative賓格標記,COMP=complimentizer標句詞,PERF=perfective完成體助詞,PASS=passive被動標記。
例28)a是日語例子,其中的補語小句主語Tanaka雖然帶賓格-o,但小句動詞卻是限定式is,而且小句有顯性標句詞to。例28)b句是印度尼西亞語,其中的補語小句主語bubu‘book’是賓格,但小句的動詞baca‘read’是被動完成體限定式,小句也有顯性標句詞itu‘that’。這二者都是提升句法,不是ECM。最簡方案提出之后,學(xué)者們更傾向于提升分析,即使英語的例27)a,Lasnik&Saito(1991)也認為是提升結(jié)構(gòu)(Davies&Dubinsky 2004:273-362),而且現(xiàn)在學(xué)界都認同這一分析。所以說,“V得”句的分析取向,也順應(yīng)了這一發(fā)展方向。
Huang(1988、1992)、Huang et al(2009)等學(xué)者都認為“V得”句是一個控制結(jié)構(gòu),當V為及物動詞時,“V得”后的NP2是基礎(chǔ)生成的賓語,控制DeP小句的主語Pro;當V為不及物動詞時,“V得”與其后的DeP小句組成一個V’復(fù)雜謂語,NP2是這個V’的外賓語,它在結(jié)構(gòu)上高于Pro,因此這類“V得”句也是控制結(jié)構(gòu)。這一分析模式看似完美,但覆蓋的語料卻很有限。我們在文章中用語言事實說明,有兩類“V得”句不能分析為控制結(jié)構(gòu):一類是不能作直接賓語的特殊NP2,如“有人”、“家家”、“每人”等,只能看作是DeP小句的主語;另一類是“V得”后有非受事/對象的NP2,如“壓得肘部一片蒼白”,“肘部”最好分析為DeP從句的主語。而且,我們發(fā)現(xiàn)出現(xiàn)在“V得”句的大量及物動詞都有這兩種句法表現(xiàn),導(dǎo)致它們是控制動詞又不是控制動詞,這就挑戰(zhàn)了控制分析的合理性。有鑒于此,文章提出了一個新的分析模式——提升結(jié)構(gòu)分析。這一模式不但覆蓋了全部語料,還能說明各小類之間的細微差異。另外,提升結(jié)構(gòu)分析還具有較好的解釋力,能夠從結(jié)構(gòu)上合理地解釋有歧義的“V得”句,賓語提升為致事的句式以及致事為基礎(chǔ)生成的“V得”句,也都能正確生成。理論上,提升分析采用自由空語類而避免使用強制控制語Pro,尊重漢語事實,符合最簡方案精神,提升的分析取向也與其它語言相關(guān)研究保持一致,順應(yīng)了跨語言的發(fā)展方向。
蔡維天 2004 談“有人”“有的人”和“有些人”,《漢語學(xué)報》第2期。
李臨定 2011 《現(xiàn)代漢語句型》,商務(wù)印書館。
陸儉明 1986 周遍性主語句及其他,《中國語文》第3期。又見:《陸儉明自選集》,大象出版社,1993年。
潘海華、胡建華、黃瓚輝 2009 “每NP”的分布限制及其語義解釋,程工、劉丹青主編《漢語的形式與功能研究》,商務(wù)印書館。
石毓智 2002 論漢語的結(jié)構(gòu)意義和詞匯標記之關(guān)系——有定和無定范疇對漢語句法結(jié)構(gòu)的影響,《當代語言學(xué)》第1期。
宋玉柱 1979 論帶“得”兼語式,《徐州師范學(xué)院學(xué)報》第1期。
湯廷池 2000 漢語的“限定子句”與“非限定子句”,《語言暨語言學(xué)》(Language and Linguistics)第1期。
熊仲儒 2004 《現(xiàn)代漢語中的致使句式》,安徽大學(xué)出版社。
朱德熙 1982 《語法講義》,商務(wù)印書館。
Boeckx,C&N.Hornstein 2006 The virtues of control as movement.Syntax(9):118-130.
Chomsky,N.1981Lectures on Government and Binding.Foris:Dordrecht.
Chomsky,N. 2001 Derivation by phase.In M.Kenstowicz(ed.),Kenneth Hale:A Life in Language.Cambridge,MA:The MIT Press,1-52.
Davies,W.D.&S.W.Dubinsky 2003 Raising(and control).Glot International,7:230-243.
Davies,W.D.&S.W.Dubinsky 2004The Grammar of Raising and Control.MA:Blackwell Publishing.
Drummond,A.&N.Hornstein 2014 Some purported problems for the movement theory of control.Linguistic Inquiry(3):449-462.
Gu Yang&Pan Haihua 2001 A further investigation into the complement structure of Mandarin V-De resultative construction.In Pan,Haihua(ed.),Studies in Chinese Linguistics II.Hong Kong:Linguistic Society of Hong Kong,1-30.
Hornstein,N.1999 Movement and control.Linguistic Inquiry(30):69-96.
Hornstein,N.2001Move!A Minimalist Theory of Construal.Oxford:Blackwell.
Hornstein,N.2003 On control.In R.Hendrick(ed.),Minimalist Syntax.Oxford:Blackwell,6-81.
Hornstein,N.&Polinsky,M. 2010 Control as movement:Across languages and constructions.In N.Hornstein&M.Polinsky(eds.),Movement Theory of Control.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44.
Hu Jianhua,Haihua Pan&Liejiong Xu 2001 Is there a finite vs.nonfinite distinction in Chinese?Linguistics36(6):1117-1148.
Huang,C-T.James,Li,Y-H.Audrey,&Li,Yafei 2009The Chinese Syntax.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Huang,C.-T.James 1988 Wo pao de kuai and Chinese phrase structure.Language(64):274-311.
Huang,C.-T.James 1992 Complex predicates in control.In R.K.Larson,S.Iatrido,U.Lahiri and J.Higginbotham(eds.),Control and Grammar.Dordrecht:Kluwer,109-147.
Lasnik,H.&M.Saito 1991 On the subject of infinitives.InProceedings of the 27th Regional Meeting of the Chicago Linguistic Society,324-343.Chicago Linguistic Society,University of Chicago,Chicago.
Li,Yafei2005X:A Theory of the Morphology-Syntax Interface.Cambridge,Massachusetts:The MIT Press.
Lin,Tzong-Hong 2001Light Verb Syntax and the Theory of Phrase Structure.Doctoral Dissertation,University of Callifornia,Irvine.
Pylkk?nen,L.2008Introducing Arguments.Cambridge:MIT.
Tang,C.C.J. 1990Chinese Phrase Structure and the Extended X’-theory.Doctoral Dissertation,Cornell University.
Tsai,W.-T.Dylan 2003 Three types of existential quantification in Chinese.In Li,Y.-H.Audrey and Andrew Simpson(eds.),Functional Structures,Form and Interpretation:Perspectives from Asian Languages.London:Routledge Curzon,161-179.
Wang,Chyan-an A. 2010The Micoparametric Syntax of Resultative in Chinese Languages.Doctoral Dissertation.New York University.
Zhang,Niina 2001 The structures of depictive and resultative constructions in Chinese.ZAS Papers in Linguistics(22):191-221.
Xu,Liejiong 1986 Free empty category.Linguistic Inquiry(1):75-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