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素霞
(福建省惠安文筆中學)
德國一位學者有過一句精辟的比喻:將5 克鹽放在你的面前,無論如何,你將難以下咽。但當你將5 克鹽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湯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時,將5 克鹽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識猶如湯之于鹽。鹽需溶入湯中,才容易被吸收;知識需要溶入情境之中,才能顯示活力和美感,才能被學生吸收。因此,如何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提高數學教學的有效性,是每一位數學教師必須思考的課題。
“有效教學”是指教師遵循教學活動的客觀規(guī)律,以盡量少的時間、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盡可能多的教學效果。從廣義上說,凡是能有效促進學生發(fā)展、有效實現(xiàn)預期教學效果的教學活動,都可以稱之為有效教學。情境教學是指課堂教學中創(chuàng)設含有真實事件或真實問題的情境,使課堂教學更接近現(xiàn)實生活,讓學生在探究事件或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自主地理解知識、建構意義。數學學習總是與一定的問題情境相聯(lián)系的,因此,創(chuàng)設一個恰當、合理、有效的教學情境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學生明確學習數學的目的,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探索,能讓學生及早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tài),并能讓他們認識到數學知識的實際背景,認識到數學知識的廣泛應用性,引起學生更多的聯(lián)想,也比較容易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感受和興趣,從而使每個學生的個性得以充分發(fā)展并且逐漸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
建構主義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的,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教學情境下,借助其他人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材料、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認知結構,對當前所學知識進行“同化”“順應”,從而達到一定意義上的建構,因此,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是學生知識建構的需要,它有利于引導學生將客觀抽象的知識同化為自己的認知結構之中,有利于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使學生學習方式向自主、合作、探究型轉變。
現(xiàn)代心理學研究表明:沒有認知沖突的學習過程,學生對所學的知識不會有深刻的體驗,知識容易遺忘,較難形成學習能力。因此,課堂教學中創(chuàng)設適當的教學情境,能引發(fā)學生合理的認知沖突,激發(fā)學生的認知內驅力,進而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學生課堂學習的主要動機集中反映在成就動機上,即學生對教師在某種情境之下提出的問題,他愿意去做,并力求達到完美地步的一種內在推動力。比如,學生對問題有好奇的傾向,想探究、操作、理解其奧秘之處,一旦成功,他會體驗到成功的快樂,如果多次獲得成功,他將會形成穩(wěn)定的學習興趣。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不僅可以引起學生的好奇心、激發(fā)興趣,而且還可以讓學生有成就感。
現(xiàn)代教育學的研究已表明,學生對學習具有如下三個顯著傾向:(1)對處于自己最近發(fā)展區(qū)的知識最感興趣;(2)對掌握主動權的知識很感興趣;(3)對學習具有鮮明的情感。
因此,在設計教學情境時,要特別注意這三點,要使學生在數學情境中,掌握學習的主動權,處于一種自主探索知識的狀態(tài),讓他們體驗到跳一跳能夠得著果子的成功之感,產生一種滿足、快樂、自信的積極情緒體驗,從而增強學習的信心,提高學習興趣,產生自我激勵、自我要求上進的心理,并使其成為進一步學習的動力。
需要是人的行動基礎和一切積極性的源泉。如果教師能夠將抽象的數學知識融入學生熟悉的現(xiàn)實生活場景中,引導學生建模,讓學生體會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那么他們將能感受到學好數學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如,在進行“線段最短公理”教學時,我構建了如下生活場景:預備鈴聲響了,本班同學陸續(xù)往教室走,個別同學仍然在兩座教學樓間的空地上玩耍,這時他們看見語文老師向教室走來,趕緊橫穿樹籬笆回到班級。大家說他們?yōu)槭裁床蛔呷诵械蓝浠h笆呢?學生1 答:因為走的路程最短。學生2答:因為花的時間最少。教師乘勢點評:在生活中你們能運用數學知識,利用數學的方法來思考是非常好的,但要兼顧我們的道德品質發(fā)展。
我又展示了一幅圖:讓學生選擇從A 點到B 點的最快路線,鼓勵學生歸納線段最短公理。還解決了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要在河邊建一個引水站向兩村供水,問引水站要建在什么地方才能使所需的管道最短?通過本節(jié)課學習,學生更加深刻地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和學好數學的意義,同時也受到一次思想教育。
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是學好數學的關鍵。教師應在教學過程中根據教材內容,學生好動、好奇、好勝的心理特點,精心組織操作活動,引導學生最大限度地參與。如,在學習“用字母表示數”時,我安排了一個讓學生用火柴棒搭建正方形的活動,先讓學生用自備的火柴搭建正方形,隨著正方形個數的增加,出現(xiàn)了多種形式的正方形,而且用的火柴根數不同。這時我出示規(guī)則,要求學生按規(guī)定格式搭建正方形:
學生發(fā)現(xiàn),這種格式比其他格式整齊而且節(jié)省材料。隨即我提出:用多少根火柴可搭建100 個正方形?此時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被調動起來,他們不約而同地進行合作探究,認為:“用搭建出正方形的方式來數火柴根數難度很大,正方形的個數與火柴根數之間一定有內在聯(lián)系,只有找到規(guī)律,才能解決問題?!痹趯W生疑惑不解時,我給學生出示一張表格:
正方形個數 1 2 3 4 5 6所用火柴根數… 100 … n
學生一邊觀察,一邊填表,一邊總結規(guī)律。我發(fā)現(xiàn)學生先前只填出幾格,還是用數出來的。于是我又出示規(guī)定格式的正方形,讓學生再次觀察、討論,學生終于發(fā)現(xiàn):第一塊用四根,后面的都是個三根火柴的規(guī)律。學生都沉浸在成功的喜悅里。這次教學活動通過有效地組織學生動手操作、合作探究,培養(yǎng)了學生的想象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一般來說,數學教學內容都是經過抽象以后的“形式化”的材料,弗賴登塔爾稱之為“冰冷的美麗”,而要使它經歷“火熱的思考”后得到還原,就必須回到一種“真實的情境”中去,學會數學地思考,掌握需要學習的知識。我在《點與圓的位置關系》這節(jié)課上創(chuàng)設這樣的情境:同學們在操場上舉行篝火晚會。規(guī)定:所有同學都離篝火4 米遠,則大家將排成怎樣的圖形,所有同學都在這個圖形上嗎?晚會開始,主持人芳芳同學走進圈內,此時她離篝火的距離還是4 米嗎?她的位置還在圓、通過學生熟悉的情境,利用數與形結合的思想,有效地解決本節(jié)課的問題:點與圓的位置關系。
學習數學主要是學習解決問題的策略和方法,當一個新問題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時,我們一定會選擇最簡單最易想到的方法,只有當我們擁有的方法不能解決新問題,產生認知矛盾時,我們才會去思考怎樣尋求新的解決策略。學生的學習心理也是同樣的。因此,教師要善于挑開學生認識上的疑點和矛盾,讓他們產生一種認知沖突,使其從學習活動本身中產生一種理智感和探求欲。例如,我在上統(tǒng)計課整理數據時,發(fā)現(xiàn)學生不太容易想到用劃記法。因為統(tǒng)計一些靜態(tài)物體個數的時候并不能體現(xiàn)出用符號做記錄的優(yōu)勢,更多的學生是選擇直接數的方法。于是我設計了一個環(huán)節(jié),就是讓學生課下統(tǒng)計在1 分鐘內從自己身邊(過道)經過的不同車輛的數量。這讓學生產生了認知矛盾,發(fā)現(xiàn)用原有的方法(直接數)并不能解決這里的新問題。學生通過觀察、討論,得出結論:先把幾種車的名稱記下來,來一輛,作個記號,這個方法最好用。整個教學過程,完全是學生根據出現(xiàn)的新問題自己去思考和發(fā)現(xiàn)的,方法的獲得完全出自他們的實際需要。
教師可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轉化為學生的心理體驗和心理沖動,以激發(fā)學生積極向上的思想情感。如,在講“勾股定理”這一節(jié)時,可以通過給學生講故事激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學生肯定會急切地想知道,勾股定理的內容到底是什么?從而為學習新課做好了鋪墊。
總之,在初中數學教學活動中,創(chuàng)設情境應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為重要前提,教師要因地制宜,精心選擇,創(chuàng)設科學、合理、有效的數學教學情境,使其有利于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這樣,我們才能真正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才能使我們的數學課堂教學煥發(fā)出生命的活力。
[1]奚定華.數學教學設計[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01.
[2]潘菽.教育心理學[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07.
[3]陳明華.數學教學實施指南[M].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04.
[4]唐瑞芬,朱成杰.數學教學理論選講[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02.
[5]顧天禎,高德建.教育科學研究入門[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