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燕君[江南大學人文學院,江蘇 無錫 214122]
新歷史小說研究綜述
⊙孔燕君[江南大學人文學院,江蘇 無錫 214122]
新歷史小說作為20世紀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引人注目的文學景觀,一直都是當代學術界探討、研究的重要話題。90年代以來學界關于新歷史小說的研究主要圍繞新歷史小說概念、主要特征和缺陷三個方面展開。研究者關于新歷史小說的概念界定爭議較大,看法不一;主要特征方面的研究包含新歷史觀、邊緣化書寫以及個人化歷史視角三個主要方向;新歷史小說的缺陷研究則主要指向文化精神內(nèi)涵的丟棄,對歷史真實的過度趨避、消解以及商業(yè)性和媚俗化傾向三個角度。
新歷史 小說 概念 特征 缺陷
新歷史小說是中國當代文學史上一道別樣的風景,它對歷史的重新闡述與界定以及文本所體現(xiàn)的新的歷史觀和歷史意識使它充滿文學探究價值和神秘色彩,成為當代學者進行學術研究、探討的重要話題。本文主要從新歷史小說的概念問題、主要特征和自身缺陷三個方面,整理、歸納上世紀90年代以來有關新歷史小說的文獻研究成果。
新歷史小說的概念,這是一個在文學界引起關注和探討的問題,但似乎也是一個難以給出明確界定的問題,上世紀90年代以來的研究者對此看法不一,提出了許多不同的觀點。
探討新歷史小說的概念,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對新歷史小說本身進行審視與研究,不考慮外在因素,就“新歷史小說”言“新歷史小說”。在這個問題上,首先給出較為權威看法的是陳思和教授,他指出:“界定當代新歷史小說的概念,大致是包括了民國時期的非黨史題材”①,陳思和的觀點主要立足于兩個基本點,一是小說發(fā)生時間,主要限定在“民國”時期,二是小說的表現(xiàn)題材有意避免了重大的政治革命事件,陳思和認為,新歷史小說的目的在于“有意識地拒絕政治權力對歷史的圖解,盡可能地突現(xiàn)出民間歷史的本來面目”②。與之相左,孫先科認為:“新歷史小說之‘新’主要不在于題材上的‘民國時期’和‘非黨史’題材這樣的限制,而在于作家在新的哲學觀念和歷史意識支配下,對歷史進行重新敘述和再度編碼時,所獲得的新的文本特征及相應的歷史意識?!雹蹖O先科反對以“民國”時期和小說題材來限定新歷史小說,而是應該以小說體現(xiàn)的文本特征和體現(xiàn)的歷史意識來作為新歷史小說的主要判定依據(jù),王愛松也提出:“‘新歷史小說’之‘新’,是相對于傳統(tǒng)歷史題材小說和革命歷史題材小說而言的,其主要的特點不在于其題材之新,而在于提供了新的歷史敘述方法、新的歷史觀念和新的藝術表現(xiàn)手法。”④而作為教材,朱棟霖主編的《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下)則把新歷史小說定義為“舊瓶裝新酒”的歷史小說⑤,主要從新歷史小說與傳統(tǒng)歷史小說的區(qū)別著手,體察“歷史”這個元素在兩種歷史小說中所承擔的不同功能,從兩者的差異中,衍生出新歷史小說的概念,尤其強調(diào)新歷史小說的虛構性和對歷史真實性的消解。
作為20世紀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引人注目的文學景觀,新歷史小說自身具有區(qū)別于其他類型小說的鮮明特征。從現(xiàn)有的研究成果來看,新歷史小說特征研究主要體現(xiàn)在新歷史觀論、邊緣化書寫和個人化歷史視角三個方面。
1.對新歷史的探討
研究者認為,新歷史小說之所以以“新”冠名,很大程度上體現(xiàn)在小說所秉持的新歷史觀對于傳統(tǒng)歷史觀的反叛和消解?!丁靶職v史小說”的歷史觀及其審美維度》一文點出新歷史小說的創(chuàng)作特征就在于小說對于歷史意義的改寫、解構和顛覆,以及對于歷史觀念的重新審視。⑥在研究者看來,新歷史小說致力于顛覆傳統(tǒng)歷史觀,通過解構宏大敘事和打破英雄化,推翻歷史的理性和崇高,揭示歷史的復雜性、偶然性和非理性色彩。王歡的《顛覆與重構——當代新歷史小說的歷史觀》認為新歷史小說的實質(zhì)是對“大歷史”的顛覆和“小歷史”的重構,“通過對人的生存境遇和人的精神訴求的關注和家族史的展現(xiàn),以及歷史進程偶然性和民間敘述立場的突出,使得新歷史小說展現(xiàn)出迥異于傳統(tǒng)歷史小說的文化思想內(nèi)涵,形成自己獨特的歷史觀和審美趣味”⑦。這些研究者從宏觀角度出發(fā),針對新歷史小說整體所呈現(xiàn)的歷史觀進行探討和研究,剝離出新歷史小說所呈現(xiàn)的不同于傳統(tǒng)歷史小說的歷史觀念。
與此同時,另一部分學者從微觀、具體的文本特征出發(fā)對新歷史小說的歷史觀進行深度剖析。李陽春在《顛覆與消解的歷史言說——新歷史主義小說創(chuàng)作特征論》一文中指出:“家族、村落的興衰榮枯與普通百姓的悲歡離合成了新歷史主義小說關注的重點,作家們津津樂道于歷史局部與細部的描摹而將宏大、正統(tǒng)的歷史敘事的意識淡化、消解,以日益堅定的中和的、非功利化的民間化敘事立場表達對人本身的精心觀照,表現(xiàn)出對正史的反叛?!雹嘣诶铌柎嚎磥恚≌f的新歷史觀在題材轉(zhuǎn)變上已現(xiàn)端倪,新歷史小說由原先注重民族史、政治革命史等官方意識形態(tài)較為濃厚的題材,轉(zhuǎn)向表現(xiàn)民間史、家族史和村史等傾向于世俗性的歷史題材,表現(xiàn)出對于正史以及以正史為中心的觀念的反叛。
2.對邊緣化書寫的強調(diào)
邊緣化書寫是研究者抓住的新歷史小說的又一重要特征。“邊緣化”從學界的觀點來看,意味著對主流、中心的偏離,以處于邊緣的事物作為主要表現(xiàn)對象。新歷史小說與傳統(tǒng)歷史小說以宏大的政治戰(zhàn)爭、民族革命事件為中心相背離,表現(xiàn)了對于邊緣歷史的觀照和處于邊緣地位的人和事件的書寫。周瓊《90年代以來新歷史小說的敘事研究》⑨一文抓住了新歷史小說邊緣化敘事策略這一特征,從關注民間敘事、透視敘事空白和挖掘邊緣人物三個方面對新歷史小說的邊緣化書寫進行深度探究和剖析;《論新時期家族小說創(chuàng)作的泛化現(xiàn)象》⑩一文談到,由于立足于新的歷史觀,與原本英雄化的創(chuàng)作模式相區(qū)別,新歷史小說中的人物多帶有人性的原型色彩,顯露出非英雄化的性格特征;而黃健在《否定與叛逆:新歷史小說的精神姿態(tài)》?中用“自由”二字概括新歷史小說的內(nèi)在精神,更進一步提出,這種自由的精神很大程度上體現(xiàn)在小說對于“邊緣”的表現(xiàn)和挖掘、對于處于歷史邊緣的平民的刻畫與展現(xiàn)。
以上研究成果表明,第一,新歷史小說有意識地把目光轉(zhuǎn)向民間,注重對于邊緣小人物和平庸、世俗的人性的觀照。新歷史小說著眼于一個家族、村落的小歷史,深入體察小人物的情感生活和人性特征;第二,新歷史小說主體描寫民間日常生活和世俗化、瑣碎化的邊緣事件。它避開民族史、革命戰(zhàn)爭史等主流政治形態(tài)濃厚的主題,有意挖掘被傳統(tǒng)歷史小說所遮掩排斥的邊緣事件,通過家族生活、村落斗爭等邊緣化事件的描寫來重新審視歷史。原本位于歷史邊緣的人物和事件在小說中占據(jù)了主體地位,新歷史小說邊緣化書寫的特征躍然紙上。
3.對個人化歷史視角的關注
研究者在研究新歷史小說的過程中,紛紛注意到了小說所采用的“個人化歷史視角”。朱志云的《論新歷史小說的本體悲劇》談到新歷史小說“改變了傳統(tǒng)小說天人合一的視角,采用基于生命本體的獨特視角,與以往歷史小說中的創(chuàng)作視角有很大差別”?;《“新歷史小說”的敘事特征及其意識傾向》一文指出,新歷史小說“通過將全知全能的外視角改換成限制性的內(nèi)視角(第一人稱‘我’和第三人稱替代敘事人),從而使被敘述的事件(歷史)打上了人性、秘密性的印記,變‘客觀呈現(xiàn)’為‘主觀呈現(xiàn)’”?;由此可見,新歷史小說的敘寫視角發(fā)生改變,由全知全能視角轉(zhuǎn)變?yōu)閭€人化視角。新歷史小說通過對傳統(tǒng)歷史小說的全知視角的反叛,采用一種個人化的歷史視角,一則體現(xiàn)了敘寫視角的變化,二則使新歷史小說中個人意識得到體現(xiàn)。
在新歷史小說家們看來,一切歷史都是個人講述的歷史,它由人來講述,勢必會帶有人本身的思想意識。王瑩瑩在《新歷史小說的寓言化敘事傾向》一文中把新歷史小說的內(nèi)容概括為“個人化敘事的歷史再認知”,點明“小說中的歷史都是個人化的闡釋,以濃重個人化的風格切入主題并對歷史進行定性圖解”?,歷史在個人意識的主導下被賦予新的意義?!缎職v史小說的歷史觀和歷史敘事》一文也把新歷史小說的敘事角度定義為“個人化視角”,并且指出在相當一部分新歷史小說中,“敘述者以個人身份直接出場,一改以往歷史小說竭力隱匿自我的規(guī)則,坦然地讓敘述者‘我’暴露于聚光燈下”?。新歷史小說采用個人化視角,甚至敘事者在小說中直接出場,以致文本折射出強烈的個人意識,但新歷史小說并不排斥這種個人意識在歷史小說文本中的出現(xiàn),反而持一種允許甚至提倡的態(tài)度,使敘述者的在小說中的地位和姿態(tài)趨于顯性化,個人意識表現(xiàn)更為明朗。
新歷史小說作為中國20世紀80年代后期引人注目的文學景觀,在90年代逐漸衰落,退下帷幕,在研究者們看來,這種發(fā)展軌跡與新歷史小說自身存在的缺陷有很大的關聯(lián)性。而關于新歷史小說的缺陷研究,學者們也提出了多個研究角度和方向。
第一,是新歷史小說對于文化精神內(nèi)涵的逐漸丟棄。李天福在《論新歷史主義小說的文化思想走向》?一文中指出新歷史小說的文化意蘊逐漸丟失,娛樂和游戲的意味愈發(fā)濃烈,小說從原先的文化精神載體嬗變?yōu)榧兾淖謹⑹鲇螒?。陳連錦在《新歷史主義小說的欲望化敘事》一文也談到,“新歷史小說家過多地把個人欲望代替歷史的真實書寫,一些作品實際上過多地脫離了傳統(tǒng)的藝術精神,淪為膚淺的低俗的迎合市場需求的讀物”?。李天福和陳連錦認為,新歷史小說過于追求敘事技巧的玩味和個人化的歷史書寫,逐漸丟棄文化精神內(nèi)涵,最終成為失去精神價值的娛樂產(chǎn)物。
第二,新歷史小說對歷史真實的趨避、消解,使歷史客體在小說中的存在感受到越來越大的削弱和沖擊。《新歷史小說的思潮批判》?一文對新歷史小說過于注重歷史的循環(huán)和偶然性作出了批判,認為過度依賴歷史的偶然性或必然性會消解歷史的真實性和確定性。而作家個人意識的強烈介入使新歷史小說的虛構性和玩味性大大加強;歷史的崇高地位被解構,嚴肅性和理性被消解,使歷史對于人的意義發(fā)生改寫。陳嬌華在其專著《當代文化轉(zhuǎn)型中的斷裂歷史敘述——新歷史小說創(chuàng)作研究》中點出,新歷史小說“消解、顛覆一切的創(chuàng)作觀念,把傳統(tǒng)文化中一些理應堅守的價值觀念和人文精神也懷疑和否定掉了,留下的只是一些無根的想象、虛構”?。歷史的價值意義被完全瓦解。這指明新歷史小說的其中一個錯誤導向就是對歷史本身的過分消解和虛構讓人對歷史充滿迷失和迷惘的情緒,讓虛無主義成為合理的歷史觀念。
第三,就是新歷史小說的商業(yè)性趨向和媚俗化、娛樂化。吳妮在《新歷史小說“問題化”的歷史敘事》一文中談到新歷史小說的價值評價問題,她認為“在商業(yè)文化和現(xiàn)實困惑與誘惑的雙重夾擊下,為了迎合讀者需求,新歷史小說游戲的傾向越來越明顯,往往表現(xiàn)為逃避歷史的深刻和沉重,追求享樂的游戲愿望,連歷史話語也成為宣泄現(xiàn)實欲望、呈現(xiàn)當下狀態(tài)的娛樂場所”?。處于20世紀90年代這么一個商業(yè)化大背景之下,新歷史小說受到商業(yè)的影響和大眾娛樂的導向,沾染上商業(yè)性、媚俗化、娛樂化的惡習。從一種具有獨立意識指向和鮮明個人意識的小說,慢慢退化為一種大眾的娛樂方式,新歷史小說失去了自身存在的精神指標,放棄了原先的價值追求,慢慢走向庸俗,最后走下歷史舞臺。
然而,針對新歷史小說的缺陷,部分學者也積極探求回歸文化精神的方式。權雅寧在《日常生活與民間——90年代小說的民間化審美論略》中提到:“在影響小說民間精神及作品價值的原因中,尤須引起批評界重視的是作家是否以知識分子立場進行對民間的想象、重構與闡釋。只有這樣,日常生活敘事對民間價值的回歸才能真正為當代人提供精神救贖的力量?!?他認為小說家們對歷史的審視、闡釋、虛構,都應該堅定知識分子立場,用知識分子的眼光去審視新歷史小說中的歷史。新歷史小說不是迎合大眾的商業(yè)化產(chǎn)品,而應是能對當代人產(chǎn)生精神層面的沖擊和提升世人思想內(nèi)涵的文化載體。
上世紀90年代以來,學界對于新歷史小說的研究已經(jīng)取得了豐碩的成果,許多研究者對其進行了多角度的深入挖掘,尤其是對于它的概念、特征和缺陷等方面進行了深度、嚴密的探究和剖析。新歷史小說雖然已經(jīng)落下帷幕,但對于新歷史小說的價值探尋和深度解碼,仍有待研究者們繼續(xù)深入探索;讓新歷史小說的文學價值和精神旨意清晰化、明朗化,研究者們?nèi)沃囟肋h。
①陳思和:《關于“新歷史小說”》,《文匯報》1992年9月2日。
②陳思和:《中國當代文學史》,復旦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309頁。
③?孫先科:《“新歷史小說”的敘事特征及其意識傾向》,《文藝爭鳴》1999年第1期。
④王愛松:《新歷史小說與現(xiàn)代史的另一面》,《首都師范大學學報》2001年第6期。
⑤朱棟霖:《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史》(下冊),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292頁。
⑥李愛華:《“新歷史小說”的歷史觀及其審美維度》,《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0年第1期。
⑦王歡:《顛覆與重構——當代新歷史小說的歷史觀》,《名作欣賞》2014年第29期。
⑧李陽春、伍施樂:《顛覆與消解的歷史言說——新歷史主義小說創(chuàng)作特征論》,《中國文學研究》2007年第2期。
⑨周瓊:《90年代以來新歷史小說的敘事研究》,南京師范大學,2013年。
⑩曹書文:《論新時期家族小說創(chuàng)作的泛化現(xiàn)象》,《文藝爭鳴》2009年第10期。
?黃?。骸斗穸ㄅc叛逆:新歷史小說的精神姿態(tài)》,《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4期。
?朱志云:《論新歷史小說的本體悲劇》,南京師范大學,2005年。
?王瑩瑩:《新歷史小說的寓言化敘事傾向》,遼寧大學,2012年。
?朱海霞:《新歷史小說的歷史觀和歷史敘事》,湖南師范大學,2007年。
?李天福:《論新歷史主義小說的文化思想走向》,《求索》2008年第8期。
?陳連錦:《新歷史主義小說的欲望化敘事》,《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2期。
?張洪杰:《新歷史小說的思潮批判》,《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13年第6期。
?陳嬌華:《當代文化轉(zhuǎn)型中的斷裂歷史敘述——新歷史小說創(chuàng)作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版,第238頁。
?吳妮:《新歷史小說“問題化”的歷史敘事》,南昌大學,2008年。
?權雅寧:《日常生活與民間——90年代小說的民間化審美論略》,《文藝爭鳴》2005年第5期。
作者:孔燕君,江南大學人文學院漢語言文學系在讀本科生,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學。
編輯:水涓 E-mail:shuijuan393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