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哀牢天韻,大地樂章”首屆中國紅河哈尼“多聲部”原生態(tài)展演在紅河縣舉行。以天作背景,以梯田作舞臺,來自紅河縣的近200名哈尼村民,用原始非專業(yè)的嗓音,在紅河之濱,哀牢山之巔,唱出了世界罕見的多聲部音樂。
本次參演的哈尼人均是紅河縣阿扎河鄉(xiāng)普春村的村民,他們用傳統(tǒng)自制的笛子、三弦、門琶作樂器,用棕櫚葉做道具,即興唱起了栽秧山歌,跳起了哈尼民間歌舞,展現(xiàn)了哈尼人的梯田農(nóng)耕文化。哈尼族多聲部音樂合唱,由一人開腔主唱,眾人幫腔。主唱聲音清脆柔美,和聲多音變換,在山間此起彼伏。音樂評論家趙景揚表示,哈尼多聲部唱出了八個聲部,偶爾在歌聲里會出現(xiàn)“小二度”,是世界罕見的民族民間歌種,享譽世界的侗族大歌也僅唱出了四個聲部。
哈尼族“多聲部”音樂是哈尼族祖先在梯田中耕作中創(chuàng)造并流傳下來。每年春耕開始時,哈尼人都會在梯田上舉行“開秧門”的祭祀儀式,為“秧姑娘”嫁給“田小伙”舉行大地婚禮,他們聚在一起,插秧時唱歌,休息時跳舞,祈福豐收。在哈尼族的耕作文化中,有句“不跳攏作谷子不飽滿,不跳攏作寨子不熱鬧”,在哈尼人的心中,如果“開秧門”的時候不唱不跳,來年是不會豐收的。
據(jù)悉,紅河哈尼多聲部演唱目前正在為申報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口頭與非物質(zhì)世界遺產(chǎn)做前期準(zhǔn)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