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春榮
摘 要:板塊任務式教學是一種動態(tài)的教學方式,學生的表現(xiàn)與教師的預設出現(xiàn)偏差時,教師應通過適當?shù)姆椒ㄒ龑W生去消化這些偏差。只有教師放開,學生才能放開,我們的教學之路才會越走越寬。
關鍵詞:板塊式教學 任務式教學 英語閱讀
一、農(nóng)村初中英語閱讀課背景
我任教的中學是一所地處偏僻的農(nóng)村初中,隨著城市化進程的發(fā)展,越來越多的學生選擇去市區(qū)就讀,留下的學生屬于“雙困生”,即經(jīng)濟困難或?qū)W習困難的學生。農(nóng)村初中英語課堂面臨著巨大挑戰(zhàn),部分教師抱怨沒有學習“氛圍”。我通過多年的循環(huán)教學發(fā)現(xiàn),英語閱讀課教學存在一些弊端:缺乏創(chuàng)造性,缺乏思考性,缺乏自主性。這些因素影響英語教學質(zhì)量,更影響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把握。
課堂缺乏創(chuàng)造性——教師一直注重英語基礎知識和語法的學習及運用。而對于閱讀課,教師則以問題提問為主,回答技巧為輔的方式進行教學,課堂沒有了活力,學生也失去了學習興趣。缺乏創(chuàng)造性的課堂教學,往往造成了優(yōu)生“讀不懂”,后進生“不想讀”的分化現(xiàn)象。
課堂缺乏思考性——由于優(yōu)等生的缺失,教師在不斷強調(diào)基礎知識的同時,提出的問題就缺乏思考性、延伸性,進而產(chǎn)生部分中等生對于閱讀題“知難而退”的現(xiàn)象。曾有學生說一看到閱讀理解就頭疼。
課堂缺乏自主性——由于創(chuàng)造能力、自主思考能力的缺失,部分學生對于英語閱讀體驗不到“成就感”,因而沒有了良性刺激,從而造成部分學生課后的聽、讀、說的自主性作業(yè)無法完成,進而對于英語閱讀失去興趣,形成“閱讀困難戶”,課堂上也無法形成自主性學習。
二、板塊式教學在課堂中的嘗試
余映潮教師的板塊式教學方法明確地解決了“學什么”的問題,而任務式教學法是20世紀80年代逐漸發(fā)展起來并被廣泛用于外語教學中的一種外語教學法。前者通過“板塊式”知識構造非常直觀地讓學生接觸課堂的本質(zhì)內(nèi)容;后者又通過承載著教學目的的核心問題構建任務并通過學生的活動逐漸解決問題,具有啟發(fā)性。我在閱讀課中嘗試運用板塊式和任務式來進行教學。例如,譯林版八年級(下) Unit 5 Reading 部分課堂設計,我按照余映潮大師提到的“學生活動和能力訓練”這一板塊式教學思路,把本課的教學內(nèi)容劃分為三大板塊:Good manners in China, Good manners in UK和Differences。
1.Good manners in China
[板塊要求]在Good manners in China 板塊中設置了examples任務,由小組內(nèi)基礎較差的同學嘗試說出國內(nèi)的一些常見習慣并用英語告訴組員,基礎較好的學生運用正確的語法知識進行修正,然后全班同學進行交流。
[課堂實錄]:教師在引入課堂后呈現(xiàn)的任務及要求:(1)教師運用啟發(fā)性問題:What should we do in public? What shouldnt we do in public?布置任務,讓小組內(nèi)學生按要求舉例說明。(2)小組內(nèi)學生積極活動,組長把本小組例子用英文寫下來。(3)教師利用投影展示一個小組的完成情況,其他小組進行補充或點評,包括字詞的拼寫與語法的運用。在點評時竟然有后進生說出了“When in Rome, do as the Romans do”的句子,讓全班同學為之側目。
[說明]:在設計這一板塊時,教師讓學生從自己的角度去理解國內(nèi)的一些好習慣并讓學生參與到課堂中來。糾正現(xiàn)實生活中的一些陋習也極大提升了學習興趣,充分挖掘了學生學習動力,這也恰恰是課程標準面向全體學生要求的體現(xiàn)。通過這一板塊的熱身活動,學生的積極性被充分調(diào)動起來。這種方式對比于教師直接糾正錯誤或讓學生去糾正錯誤,學生顯得更活躍,課堂之中往往會出現(xiàn)精彩的瞬間。
2.Good manners in UK
[板塊要求]在Good manners in UK板塊中設置了reading and talking任務,學生通過閱讀全文,在所讀文章中畫出關于Good manners in UK的語句,并用大聲朗讀的方式告訴組員。
[課堂實錄]:第二板塊的任務及需求:(1)通過閱讀全文,讓學生了解本文的主要內(nèi)容,布置學生畫出本文中關于Good manners in UK的語句。(2)由組內(nèi)學生自主展示所畫出的語句,其他組員傾聽并提出意見。(3)各小組組長記錄下相關語句。
[說明]:此板塊的設計意在讓學生在各自不同的自學能力的基礎上理解全文,這一板塊的課堂教學就具有極大的差異性,通過向別人展示自己的成果,逐步鍛煉運用英語的能力。當學生提出對別人的意見或傾聽別人的意見時又鍛煉了自己與他人的交流能力,無形之中為學生間的交流提供了良性模板。
3.Differences
[板塊要求]在Differences板塊中,我設置了disccussion任務,小組內(nèi)合作找出中英兩國習慣的不同點,再進行全班交流。
[課堂實錄]:第三板塊的任務以要求:(1)教師布置各小組對比記錄的結果并討論中英兩國習慣的不同點。(2)小組內(nèi)布置就自己所了解的在英國還有哪些習慣進行討論。在小組活動時有的學生提出在英國有關年齡、體重、收入等忌諱的話題以及用餐禮儀。(3)教師布置學生進行總結Good manners in UK的任務。
[說明]:此環(huán)節(jié)的設計通過匯總對比,從而形成結論,既能鍛煉學生總結歸納的能力,也能通過小組活動把課堂教學推向高潮。
縱觀整個課堂教學設計,我的“三大板塊”設計充分調(diào)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并讓學生全員參與,使每一位學生都能習得自己能掌握的知識與技能,讓課堂達到最大化的整體教學效益。這是板塊式教學的優(yōu)勢在英語閱讀課教學中的體現(xiàn),也使學生在學習中不斷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
三、反思與領悟
時代在變,教育的環(huán)境在變,我們教師的教學理念也要發(fā)生改變。課后,我反思整個教學過程——目標清晰,課堂活躍,教學有效,使得每個學生在不同程度上都得到了提高。對于板塊式教學我們究竟應該做些什么?首先,要設計好適合本班的板塊教學案。其次,還要學會“放膽”,即放開膽量去實踐。每一種教學方法都有其先進性,我們只有放開膽量去實踐才能發(fā)現(xiàn)其中的優(yōu)勢和缺點,才能靈活運用板塊式教學法。學會“放手”,即當我們把版塊內(nèi)容安排好后就要放手讓學生去完成?;蛟S我們還有一些憂慮,但是學生總有一天會成長的。學會“放開”,即板塊式課堂教學是一種動態(tài)的教學方式。當學生的表現(xiàn)與教師的預設出現(xiàn)“偏差”時,要允許這樣的“偏差”存在,通過適當?shù)囊龑ё寣W生“消化”這些“偏差”,只有教師放開,學生才能放開。最后,要反思,即教學過程是一種實踐性行為。任何一次教學都存在可提高的地方,只有讓我們自己成為一名反思型的實踐者,我們的教學之路才會越走越寬。
參考文獻
[1]余映潮.簡說“板塊式”教學思路[J].中學語文教學,2014(2).
[2]余映潮.論“板塊式”閱讀教學思路[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11(1).
[3]劉璐.“板塊式教學”的模式研究和發(fā)展趨勢探討[J].文學教育(中),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