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偉芳
摘 要:小學生作文是學生語文基礎知識、語文運用技能以及思想、情感的綜合運用, 是對小學生語文學習的綜合檢驗。因此, 如何提高小學生的作文水平, 已成為學校、教師和家長關心的一個熱點問題。
關鍵詞:小學作文;教學方法;探索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05-138-02
小學生作文是學生語文基礎知識、語文運用技能以及思想、情感的綜合運用, 是對小學生語文學習的綜合檢驗。因此, 如何提高小學生的作文水平, 已成為學校、教師和家長關心的一個熱點問題。但作文教學的現狀令人擔憂,一些學生對習作的恐懼感難以消除,作文常常是令其生畏且最不受歡迎的作業(yè),即便完成也都是敷衍了事,很難達到預期的效果。寫出的文章要么空洞乏味、缺乏真情實感,要么千篇一律,缺乏生活體驗。甚至空話連篇、謊話連篇也成了學生作文中的普遍現象。我在作文教學實踐中,以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中“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三大原理為支點,嘗試從以下方面著手,讓作文教學回歸生活,以求構筑一個開放的生活作文課堂。
一、引導學生感受生活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如果沒有來源于生活的真實體驗,便無可表達真情實感。然而社會生活是豐富多彩的,無論是自然界的山山水水,還是日常生活的種種社會現象,乃至個人經歷的甜酸苦辣,都可以成為作文的素材。因此,教師要鼓勵學生要投入到大自然的懷抱,關愛大自然,了解人與自然是否和諧持續(xù)發(fā)展。蘇霍姆林斯基就經常帶領孩子們到大自然中去上課。在書中,作者把豐富多彩的大自然稱為“藍天下的學?!?,定期組織孩子們到藍天之下,讀大自然之書。村外離學校不遠處的峽谷坡中有一個山洞,他常常帶領孩子們來這里上課。蘇霍姆林斯基把大自然看作是一個獨特的創(chuàng)造實驗室,定期帶領孩子們走進大自然,鍛煉身體,發(fā)展智力,參與勞動,提高修養(yǎng)。這不僅能增長知識,還能增進健康,作者認為“大自然——健康的源泉”,他一再要求孩子們晚上開著窗戶睡覺,夏天赤著雙腳走路,到深水湖里學游泳,這對孩子的健康成長無疑是有很大幫助的。那才是我們真正所向往的教育,讓我們不得不自慚形穢。他把心給了孩子,把每一位孩子視同己出,他與孩子朝夕相處,一天也不脫離。這位上過前線,胸部長期殘留彈片的勇士竟如此心細,對童心如此的明察秋毫,那敏銳的觀察力和細膩心思使他與孩子們在自然中和諧相處,而這一切皆源于他對生活真諦的體悟,以及引導學生親身感受生活的勇敢實踐。
學生需要接觸社會、積極參與、了解社會的動態(tài)與走向;教師、家長要正確引導學生的生活,關注他們成長中哪怕微乎其微的進步;社會、學校要積極創(chuàng)造條件,開展豐富多彩的綜合實踐活動,借助視聽多種媒介,通過書、報、刊、電視、電影、廣播等形式,讓學生親近活生生世界中的母語。老師也要積極地引導學生關注這些生活中的畫面,并將生動活潑的畫面定格在自己的佳作中,得以珍藏一生。
二、鼓勵學生自由表達。
作文是學生思想情感的文字表露,是學生的真情流露。然而,在我們的作文教學中,許多教師仍十分看重學生作文的結構和技巧,鼓勵學生拔高立意,導致習作泛泛而談,卻失去了真情實感。這樣的習作是枯燥乏味的,只會束縛學生的手腳,從而遠離習作的本意?!笆朗露疵鹘詫W問,人情練達及文章?!比绻覀儚闹黝}到內容、形式實行全面開放,并淡化寫作技巧,讓學生“我手寫我心”,敢于說真話,在習作中展示自我的成長經歷,表白自己的喜怒哀樂,讓他們盡情地自由表達,放飛心靈之夢想,學生何樂而不為呢?
記得在一次關于寒假見聞的習作中,厚厚一疊作文本從上至下連續(xù)翻閱數本都是記敘自己關于壓歲錢用法主題的習作,情節(jié)雷同,我當時困惑:這些孩子怎么了?難道整整20多天里發(fā)生了那么多事,真的無話可說,只能以千篇一律搪塞嗎?當即我就在講評課上重設寫作范圍:不限題材,不計字數,寫下寒假中所見、所聞、所感,但一定要寫出自己真實感受,先寫在自備本上。后來,意想不到的是,學生們 “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小小說、散文、記敘文、說明文……佳作連連,令人目不暇接,我當堂朗誦佳作,自此,一些不愛寫作的孩子每次上作文講評課,都目光炯炯地盯著我,熱切盼望我朗誦到他們的得意之作,因為他們有了第一次體驗,嘗到了習作的甜頭,體會到了習作帶來的快樂,他們總是力爭寫好每一篇作文,為了榮譽、更為了言論自由。
三、激活學生習作誘因
每一個句子,每一次談話之前,都是先產生語言動機,即“我為什么而說”。這一活動是從情緒的誘因和需要源泉而來的。只有當兒童自然地說話,由于內心的誘因而需要說話的時候,才能最有效地發(fā)展語言能力。傳統(tǒng)的作文教學中,往往就忽視了誘因的設置,讓學生為文而文,硬著頭皮,搜腸刮肚地寫。語言動機誘因的設置可以有很多種形式,其目的就是讓學生置身于一定的語言情境中,產生自主表達的欲望,真正激發(fā)學生的思維靈感,從而自然流利地進行表達。例如:通過再現生活情境,喚起學生對往事的回憶;通過表演試驗等系列活動過程的展示,引導學生有目的地觀察人物的表情、動作、語言,并深刻體會其內心感受;通過故事圖畫等藝術形式,發(fā)揮學生的想象,為寫作積累豐富的材料,總之,誘因的設置始終不能離開生活。
所以,每次春游回來、整版共讀一本書后、看了有趣的電影、欣賞了悠揚的音樂……哪怕共同翻閱一張曾經的集體照、學生的一副創(chuàng)意圖畫,我都會乘熱打鐵,提醒學生及時把瞬間的靈感傾注筆端,捕捉那一刻的真實感受,許多年過去,物是人非,那真切的文字幫我們珍藏了曾經的美好,流連于回憶的字里行間,留下更多的是學生臉上那會心一笑。
四、共享學生習作經驗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被賞識,何況天真活潑的孩童。我們教師可利用學生這種需求心理,逐漸激發(fā)其習作興趣。在每次習作教學中,遇到寫得較好的學生習作,我都會在班上興致勃勃地進行閱讀欣賞,再上傳到“班級博客”上,貼到墻上的“美文共賞”中,讓大家借鑒品評,或者經過認真修改后投遞出去爭取發(fā)表。每學期,我班都會有近十幾篇習作被發(fā)表??吹阶约旱奈恼驴窃趫罂s志上,學生別提有多高興了!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后,他們對習作產生了更濃厚的興趣。于是,他們在習作中盡情展現自我風采,任意抒寫七彩童年,享受習作帶來的無限幸福。
作文教學回歸生活,就是讓學生在與生活的對話中,進入新的思想境界。生活是興趣產生的土壤。作文教學只停留在知識技能的訓練上,而不能從學生的真正需要出發(fā),無論采用多么好的教學策略,即使真的訓練出了“佳作”,也只是暫時強化了學生外在動機的結果。
作文生活化教育觀認為,作文教學回歸生活就是回到了學生興趣和動機棲息的土壤。興趣總是和需要密不可分的,而需要是興趣的核心。學生有了生活的需要,才會有學習和寫作的興趣。生活是感悟獲得的觸發(fā)點,它為感悟的獲得提供了最好的環(huán)境、最大的空間和最具可能性的場所。生活化作文教學主要是引導學生關注社會,關注人生,關注大自然,表達自己獨特的感悟和體驗,正如學者劉墉關于寫作的闡釋:“有一顆很熱的心,一對很冷的眼,一雙很勤的手,兩條很忙的腿和一種很自由的心情?!睆亩箤W生養(yǎng)成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科學的世界觀和價值觀,激發(fā)學生的習作動機,在讀、寫、聽、說等語言環(huán)境中讓學生自覺地厚積薄發(fā),文如其人,因人而異,導致文風迥異,然而,學生能養(yǎng)成健康的個性心理,形成較強的表達能力,這才是生活作文課堂孜孜以求的歸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