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泗水圣徒 圖/壹圖
佛道香一縷
文/泗水圣徒 圖/壹圖
『素馨欲開茉莉折,底處龍涎示旃檀?!粺o論是佛寺還是道觀,每到新舊年交替之際,總有熙熙攘攘的香客,為了爭搶頭香而擠破腦袋,都期望新年的第一縷香能夠直達天庭,希冀滿天神佛能夠賜福于己。或許那一夜是天庭里最熱鬧的,漫天氤氳的香氣繚繞,任是多少神佛估計也都醉了。那么他們是否就會給這一夜急著抱佛腳的蕓蕓眾生以滿足呢?這就需要我們從那一縷香說起。
佛教和香的淵源深厚。佛陀出生于古印度,當?shù)厥a香料,正是這個緣故,佛教自誕生之始就喜歡用香,一用就是兩千多年。相傳世界上最早的佛像就是用香樹牛頭旃檀木制成,并由佛祖親自開光,于是此后不論何種材質的佛像均稱旃檀佛像。
佛家認為“香為佛使”,所以無論是日常誦經打坐、傳戒、放生,還是佛像開光、浴佛法會、水陸法會,焚香上香都是必不可少的內容。所用香的種類繁多,從沉香、檀香、龍腦香、安息香、苜蓿香、麝香,到松脂、香附子、丁子香、葦香、藿香、茅根香等應有盡有。香的品類也多種多樣,有片狀、塊狀的香木,可以用來熏燒的“燒香”或“熏香”;有粉末狀的香末,可在身上涂敷的“涂香”;有香料浸成的香湯香水;有單品的,也有多種香料合制而成的合香。其中,用香水浴佛是較高等級的供養(yǎng)。
材料多了,使用的方法也跟著多起來,禮節(jié)也繁復起來。如燒香或涂香供佛時,有一種是根據供奉的尊像部別來燒香或涂香,規(guī)定佛部用沉香,金剛部用丁子香,蓮華部用白檀香,寶部用龍腦香,羯磨部用薰陸香。香不僅供在佛像前,還用于供奉經書,也常把香料摻入涂料粉刷佛殿,重要的場所還常潑灑香水。
不僅用香講究,上香前后也有恭敬而完備的禮儀。如在重大法會上,上香之前全體僧眾先要跪拜持誦專門的燒香偈語,上香之后也要再誦念贊偈?!稜t香贊》就是其中一種,詞曰:“爐香乍熱,法界蒙薰,諸佛海會悉遙聞。隨處結祥云。誠意方殷,諸佛現(xiàn)全身。南無香云蓋菩薩摩訶薩!”基本的意思就是以香來發(fā)信號,邀請諸佛前來開會。當然也有更加現(xiàn)實的需求,如禪宗特別稱呼燒香為“拈香”,常在各種場合里“拈香”,開堂日為天子祈求萬歲稱為“祝圣拈香”;法會時,為出席的敕使祝福稱為“敕使拈香”;接任住持時稱為“嗣法拈香”;為朝臣祝福稱為“臣僚拈香”。
佛如此喜歡香料,于是在《佛說戒德香經》《六祖壇經》《華嚴經》《楞嚴經》《玄應音義》《大唐西域記》等典籍中,都留下了眾多關于香的記載,釋迦牟尼、大勢至菩薩、觀音菩薩、慧能大師、龍樹菩薩等都留下了關于香的論述。不過,喜歡歸喜歡,卻也不是來者不拒,佛教中香又分三種,一是好香,二是惡香,三是平等香。其中只有能夠扶培靈根、有助于修行的才能稱為好香,惡香反之,平等香不增不減。通俗來講,燃燒之后能讓人心靈寧靜澄澈的可謂好香,而那種能夠讓人凡心蠢動、欲念勃發(fā)的即歸為惡香。
在這方面,佛教不僅有理論,而且有“實踐”?!独銍澜洝分杏涊d,在楞嚴法會上,香嚴童子敘述自己開悟就是從聞香開始的。他說自己在居處靜修的時候,看見比丘們燒沉水香,香氣無聲無息飄入鼻子中,靈光一閃,發(fā)現(xiàn)這香氣不是本來就有,也不是本來就空,但不是存在于煙中,也不是存在于火中,去時無所執(zhí)著,來時無所從來,由此開悟,證得阿羅漢果位。正因如此,佛祖給他賜號“香光莊嚴”。
《維摩詰經》記載有一個香積國,那里住著一位香積如來,用香氣來演說佛法,不僅如此,國內的一切,從亭臺樓閣到飲食之物全用香制成。維摩詰顯化菩薩到香積國化齋供眾人食用,眾人吃過香飯之后,身心快樂如莊嚴佛國的菩薩一樣,而且體散異香。這應該是香料在莊嚴佛國中使用的至高境界了。
熏沐既久,香不僅是形而下的必須,也常用來做形而上的譬喻。在《佛說戒德香經》里,佛祖對阿難說持守善德的人具有“戒香”,該香無論順風逆風都不被影響,是世俗之香不能相比的無上之香。而在《六祖壇經》里,慧能就以慧香、戒香、定香、解脫香、解脫知見香解說自性的五分法身香,通過“內熏”來逐漸達至“明心見性”的至高境界。
香不僅在佛寺里大行其道,而且進入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從形而下到形而上,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們。形而下的影響,比如香料絕大部分本身就是藥材,可以用來治病。佛家弟子很早就用檀香、郁金香制成涂香抹在身體上,既除味又消炎殺菌,同時他們還制作各種配方的香藥預防瘟疫,并由此成為佛醫(yī)的重要組成部分,進而影響到中醫(yī),使中醫(yī)增加了沉香、乳香、蘇合香、藿香等新藥材。
形而上的影響,如入寺禮佛燃香的信眾被稱為“香客”,信眾攜香入寺禮佛被稱為“進香”,信徒進香所施舍的財物被稱為“香資”,而信徒眾多的寺廟則以“香火鼎盛”來形容。齋主做佛事時,隨主法的僧人到佛前敬香稱為“上香”;替他人做佛事稱為“代香”;施主設齋食供僧時,先以香分配給大眾,行燒香繞塔禮拜的儀式,稱為“行香”。禮佛的上乘境界重在虔誠,稱為“心香”;同信佛法、同在佛門,彼此往來的契合者,稱為“香火緣”或“香火因緣”。
佛寺里自然就更不用說了。在寺里,專司焚香、燃燈職務的稱為“香火”或“香燈”;司掌時間職務的稱為“香司”;僧人打坐以一炷香的時間作為標準,因而坐禪也稱為“坐香”;起坐后跑動繞佛,則稱為“跑香”;用于警策修行的形如寶劍的木板稱為“警策香板”,用于懲戒的稱為“清規(guī)香板”;佛殿稱為“香殿”,廚房稱為“香廚”或“香積廚”,而佛家寺院更是被尊稱為“檀林”,真正是香薰世界。
道教用香略晚于佛教,大約興起于東漢末,主要為煉丹之前的齋事——沐浴燒香。或許正因和佛教用香的起因不同,因此道教用香反而不如用丹生猛。縱觀文獻,古代道教用香主要有十種,分別為返風香、七色香、逆風香、天寶香、九和香、反生香、天香、降真香、百和香、信靈香,而且對不同場合用哪種香有一定之規(guī)。如將檀香、乳香稱為真香,只能燒祀上真;返風香、七色香、逆風香、天寶香用于道教宮觀和齋醮,主要奉獻諸天,屬大眾品類;九和香,傳說中神仙用的;反生香,又稱返魂香,顧名思義有起死回生之效,據說埋在地下的人聞到之后會立刻復活;天香,既是神仙們用的,也可用來祭祀天神;降真香用于齋醮,是祭祀天帝的靈香,燒它既可引來仙鶴降臨,還能辟邪除怪;百和香就是百種香料混合而成,主要用來破穢;而信靈香僅次于降真香,也是在齋醮中用的,能夠直達天帝的住所。
既然如此規(guī)定了,那么勢必就需要一些事跡來佐證這些香的效果。據漢代《十洲記》記載,反生香為西域月氏國所產,后來有人將其獻給漢武帝,在城內疫病流行時,稍微燒了一點,不僅死者還魂,連疫病都去無蹤了。五代時期杜光庭《神仙感遇傳》中講,湖州刺史崔玄亮勤于齋醮,在紫極宮設壇祈禱的時候,有365只仙鶴齊降壇上,這不僅刺激了他敬道的熱情,也提升了他天人感應的能力,之后每當他在靜室里誦《黃庭經》的時候都會異香滿室。無獨有偶,令狐絢也和崔玄亮一樣喜歡焚香祈禱,結果時常引來神仙光顧,奇煙異香充滿庭宇。這樣的“仙跡”在道教的典籍里很多,在這里,香不僅是降神的信使,而且也是神仙降臨的“標準配置”,仿佛他們都隨身攜帶著一名“煙火師”,尤其是女仙,幾乎就是泡在香氣里的,這樣的安排對凡夫俗子來說,既有親和力,又有誘惑力。
當然,這樣美好的事情也不是隨時都能發(fā)生的,這就需要禱祝者的虔誠了。制香要選擇特定的日子,原料配方要能配天合地、與五行四氣結合,遠避雞犬婦女,這樣制出來的香才能助益神明。而在前文中提到的信靈香,制作環(huán)境要求更加嚴苛,需要選擇潔凈的靜室,并于甲子日的前一天,用香燈供上五子牌位,要在甲子日湊齊院里,丙子日碾料,戊子日將料混合一處,庚子日做成香丸供起來,壬子日裝進葫蘆掛起來,到下一個甲子日的時候燒一顆祭天,這樣才算完成。完成后不能隨便用,只能在緊急的時候使用,比如在路上遇到風浪或者惡人了,這時候不用點燃也行,只要將香丸塞進嘴里嚼碎,然后對天一噴便可免災。
燒香也很有講究。如在宋代《云笈七簽》里講早晚燒香時,要在每天卯酉二時,要三捻香三叩齒,等到香的煙氣變少的時候,念咒語“玉華散景,九氣含煙,香云密羅,上沖九天,侍香金童,傳言玉女,上聞帝前,令某長生,世為神仙,所向所啟,咸乞如言”,完成后再叩齒,然后心禮四拜。這樣堅持下來,就能達到祛病長壽的功效。到后來,更是發(fā)展出專業(yè)的焚香人“侍香”,主要在齋醮的儀式上來負責焚香。當然,焚香所用的香也有講究,基本上選用平實溫和的品種,而對一些外國來的或刺激性強的香料則選擇性地禁止使用,如麝香、螺甲香等。
此外,香湯沐浴也是道教推崇的用香之法的一種。香湯要按照一定的配量和火候以及用特殊的水、澡豆、蜜湯等制成。道家認為,沐浴香湯能夠致福,同時調制香湯的人也能獲得七大福報。當然這些純屬美好的愿望,雙方在香湯的氤氳香氣里,能夠強身健體倒是肯定的。
當然,這些還都停留在形而下的層次上,道教中也有形而上的“心香”,稱為“太真天香”,共有8種,分別為道香、德香、無為香、自然香、清凈香、妙洞香、靈寶慧香、超三界香。從這些名字中就可以看出,這和內丹派將身體視為丹鼎,煉丹有異曲同工之妙,無外乎凝神專心以達至修身成仙的境界。
說到這里,我們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佛道雖有不同,但無論是形而下的繁縟儀軌還是形而上的高妙追求,無論是禮佛敬道還是成佛成仙,兩派都要求前來禮拜的人無論內在還是外在都要真心誠意,只有這樣才不失信仰的真意。否則香燒得再高、錢捐得再多,只能是枉費資財。信仰,更需要靈魂深處的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