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學外語院系本科是翻譯人才的主要培養(yǎng)基地,而目前仍然被大量使用的傳統(tǒng)的翻譯教學模式培養(yǎng)的學生畢業(yè)后是否能適應翻譯市場的人才競爭令人堪憂。本文從高校英語本科專業(yè)翻譯教師的視角, ?就同伴互助教學模式的理論基礎、構建原則以及基于同伴互助教學模式下的小組合作學習的特點進行了探討,認為該模式能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在翻譯教學中具有可操作性。
【關鍵詞】英語專業(yè);翻譯課堂;同伴互助;教學模式
一、“同伴互助”教學模式之說
在目前以大班形式授課居多的高校英語專業(yè)翻譯課堂上,教師一言堂的現(xiàn)象還很普遍。精彩的教學內(nèi)容配上精彩的教師講解也難以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翻譯課的教學模式亟待改進。麥克凱奇認為最佳的教學模式是學生互相教授知識。同伴互助教學正是這樣一種教學模式,它對各種教學目標、教學內(nèi)容和不同水平以及個性的學生都有效。
同伴互助學習的思想淵源則可以追溯到古希臘時期。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和他們的同事們,以同伴學習的形式開展辯論。英國工業(yè)革命時期,為了解決師資和經(jīng)費短缺問題,采用年長學生教習年幼學生的辦法的“導生制”。從某種意義上說,導生制是同伴互助學習萌芽。作為專業(yè)術語,“同伴互助學習”首次出現(xiàn)在1974年亞歷山大(Alexander,L.T)等人的論文中,至今僅有30多年的歷史。英國的托平教授和伊利博士在1998年出版的《同伴互助學習》使得同伴互助學習作為一種有效的教學方式獲得了獨立地位。托平和伊利認為所謂同伴互助學習是指“通過地位平等或匹配的伙伴(即同伴) 積極主動的幫助和支援來獲得知識和技能的學習活動?!比魪慕處熃痰慕嵌葋砜?,“同伴互助學習”實際上也是一種在課堂內(nèi)外讓學生成為“教學指導者”的教學活動。同伴互助學習的實質是合作學習。國內(nèi)學者馬蘭認為:“合作學習是指在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中,借助異質小組的基本形式,通過小組同伴的溝通與交流,以小組目標達成為標準,以小組總體成績?yōu)樵u價、獎勵依據(jù)的教學策略。”
二、同伴互助教學模式的構建原則
(一)構建合作性學習環(huán)境
作為“同伴互助學習”理論基礎之一的建構主義理論認為,解決問題需要創(chuàng)設與之相關的環(huán)境。合作學習環(huán)境主要指課堂情感交流環(huán)境。良好的合作氣氛應該接近于真實的生活環(huán)境,這樣才能優(yōu)化學生心境,更好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率。作為教師,應努力將學習環(huán)境人性化。首先,教師應經(jīng)常在各組間來回走動,密切監(jiān)督、關注合作小組,因為給予單個學生的關注越多,教學的效果和人性化就越強。第二,教師應留意學生所需,讓學生感到受尊敬和被鼓勵。第三,抱著一顆向學生學習的心。教師與學生之間是相互學習的關系,當老師吸納學生的意見后,這種學習經(jīng)歷對學生來說更人性化。第四,教師還可以通過打分來構建合作性學習環(huán)境。當小組中的每個成員都達到了預定的優(yōu)秀標準,就給就給每個組員加分。如果全班學生都達到了預定的優(yōu)秀水平,則給全班學生加分。這樣做的目的是讓學生感覺到個人和小組的命運息息相關。
(二)構建同伴互助的有效團隊
1.確定合作小組
約翰遜(2001)將合作性學習小組分為三種類型:正式的合作性學習小組、非正式的合作性學習小組以及基層合作性學習小組。當老師了解了班級成員,并打算進入正式的合作學習之前,就要考慮如何分組的問題了??茖W的分組要考慮兩個問題,一個是小組人數(shù),二個是組員的搭配。大部分專家認為,合作學習小組最好由3—6人組成,太少不利于集思廣益,太多容易使個別小組成員“偷懶”。Brilhart和Galanes(1992)認為最理想的小組人數(shù)是5人。超過5人,小組成員參與的機會就會減少,少于5人,則沒有充分的能力和資源來完成合作任務。庫埃豪則認為四人組最合適,因為四人小組最靈活?;诜g課實踐性強的特點,課堂上的翻譯合作小組規(guī)模不能太大。一個小組以4—5人為宜,如果遇到班級偏大,6—7人也可。
翻譯課堂往往是大班授課,學生存在個體差異,如果讓學生自己組合,那么形成的小組通常是高水平和高水平的學生一組,學生自由組合與老師安排的小組比起來,圍繞課程所進行的活動會少很多,因此小組由老師來編排最好。但老師也不能采取隨機組合的方式分組。我國的大部分研究者按照學者王坦提出的“組內(nèi)異質、組間同質”的分組方式組建小組。組間同質保證組與組之間實力相當。組內(nèi)異質要考慮的因素主要是學生的能力差異。分組時應該把能力水平各不相同的學生分成一組,同一個學習小組里有好、中、差3個層次的學生,這樣學生才能給出更多的見解。性別、性格特點、興趣愛好、家庭背景也是分組時應該重視的因素。另外,也可以將教師分組和學生分組結合起來。老師可以讓學生列出他們心目中自由組合的小組名單,然后再從他們編的學習小組中選出一個人與老師選的其他兩三個人組成一個學習小組。每個學習小組的存在時間也不是長久的。當某個學習小組能夠成功地完成學習任務,能運用所學的社交技巧共同解決問題時,就可以解散這個小組,將其成員打亂放入別的學習小組,老師要引導他們?nèi)椭渌〗M,直到班上所有成員都成功為止。
2.明確小組成員個人責任
約翰遜(2001)認為決定合作學習是否有效的因素有五個:積極的相互依靠、面對面的促進性互動、個人責任制、人際和小組相處技巧以及小組過程。其中個人責任是確保所有組員在共同學習中加強實際能力的關鍵。約翰遜兄弟將個人責任描述為“責任到人”,即每個學生都必須承擔一定的學習任務。對于如何建立組員的責任問題,潘德順在《合作學習中小組成員的角色與責任》中指出,教師應該在小組合作學習開始時為每個組員選定一個適當?shù)慕巧?,并且這個角色別人無法替代。在反復練習的兩人小組內(nèi),可以安排這樣兩個角色:一個解釋員和一個檢查員,或者一個老師和一個學生,或者一個指導者和一個被指導者。解釋員一步一步地解釋如何解題,檢查員負責核實同伴的解釋是否正確。每完成一個問題雙方角色就互換。對四人組而言,需要有通信員、解釋員、檢查員以及參與鼓勵者。如果是一個八人合作小組,組員的角色包括綜合概括者、理解檢測者、錯誤糾正員、闡述者、研究通信員、記錄員、鼓勵者和觀察者。鑒于翻譯屬于書面表達的學習活動,是個性化很強的學習活動。學生需要有獨立的時間進行構思和寫作。教師應該預留更多的獨立思考時間給每一個角色,然后再組織合作學習。
三、基于同伴互助教學模式下的小組內(nèi)部及小組之間的合作學習
(一)教授學生合作技巧
很多老師普遍犯的錯誤就是只重視學術目標而忽視了社會技巧目標,原因是教師在初期的實踐活動中,未能向學生充分、細致地闡述合作學習的內(nèi)涵。所謂合作學習是指“有組織的小組學習活動,學習依賴于小組成員間相互交換信息。在小組里,每個人不僅要對自己的學習負責,還應積極提高其他小組成員的學習”。教師可以通過流程圖、案例演示和體驗式訓練等方法使學生了解和掌握合作學習的方法,進而開展深層次的專業(yè)訓練,教授他們合作技巧,包括領導能力、決策能力、建立信賴關系以及交流和解決沖突的技巧。
(二)分發(fā)學習材料
要在小組中形成真正的互相依賴,一種方法就是使用拼圖式方法來發(fā)放學習材料,這也被稱為拼接法。具體做法是:老師給全組發(fā)一份材料,并把它們按小組成員數(shù)分成幾部分,每位組員負責一部分。他們手中的材料像拼圖一樣,形成功能互補或聯(lián)系,通過材料互補使組員之間結成積極的相互依賴和信任關系。學生必須共同分享、共同學習這份材料。這種材料分發(fā)方式還可以為組間合作提供平臺。某組內(nèi)負責某一部分材料的學生可以與另外一組或幾組與自己負責同一部分材料的那一位或幾位同學合作,共同學習并熟練掌握手中材料,共同計劃好如何把該材料的內(nèi)容傳授給小組的其他成員。
(三)布置、指導完成合作性學習任務
為了幫助學生適應今后工作的實際需求,教師應該結合翻譯職業(yè)的特點來設計、布置合作學習任務。合作任務的設置要體現(xiàn)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雙向教學原則。要充分考慮學生個體間發(fā)展的差異,根據(jù)不同學生的實際知識水平、生活經(jīng)驗分配相應的學習任務。在同伴互助學習模式里,老師的作用是充當學生身邊的引導者。在指導小組合作性學習時,教師首先把握的一個原則是讓學生以自己的速度獨立學習,努力達到自己的學習目標和事先設立的標準,在這個原則指導下保證學生對合作學習活動保持有長久的興趣。其次,在合作學習過程中,老師應該大部分時間都觀察學生的學習,在翻譯課堂上,教師的監(jiān)控非常重要,鼓勵組員進行多渠道探索,并及時糾正活動發(fā)展方向,避免學生走彎路。當學生遇到難譯的內(nèi)容導致活動無法繼續(xù)進行時, 教師應及時提出可行的建議供學生參考。
(四)檢查與評估
為確保所有組員都在學習,老師必須時不時地檢查各組員的表現(xiàn)情況,觀察他們的參與情況,讓學生做檢測題,隨意抽學生解釋答案,校訂其他學生的工作,把學到的東西講授給其他人聽等等。在集體討論完畢后,教師要及時作出評價。教師的評價對小組合作學習的良性循環(huán)十分有利。教師應事先制訂好一套具體的評價方案。在評價時,以鼓勵性評價為主,以提高學生參與合作學習的積極性,但同時也要指出合作學習中存在的問題,為下次課堂合作學習做好準備。教師應該讓每個小組在進行合作學習時寫下活動記錄表,根據(jù)學生課堂表現(xiàn)將他們的小組合作情況量化并錄入平時成績,并在學期末按照相應的比例將此記錄進學生的期末成績。同時,還應重視學生自評和互評。各組小組長也給本小組其他組員打分, 老師的打分和組長的打分結合起來計入總評成績。在課堂快結束時,教師要給學生開小組例會的時間,讓他們自己就學過的東西做總結。老師點評學生的總結。
四、結語
翻譯是一項實踐性很強的技能,要想提高翻譯能力,必須要遵循體驗、體認、體悟的循環(huán)反復的過程。學生翻譯能力的提高需要教師講理論、講技法,但是翻譯能力的提高畢竟最終要通過學生自己的實踐和領悟。因此在翻譯教學中, 應更注重學生的“悟”。當然,任何教學模式都不是完美的。在繼承、發(fā)揚其優(yōu)勢的同時,還要不斷完善創(chuàng)新,使翻譯教學更加富有成效。
【參考文獻】
[1]Brilhart,J·K·&Galanes,G·J·Effective group discussion[M].Wm.C.Brown Publisher,1992.
[2] Johnson,D·W·& Johnson,R·T· Learning together and alone: Cooperative,competitive and individualistic learning(2nd)[M].Boston: Allyn & Bacon,1987.
[3]Olsen,R· E· W·B & Kagan, S.About cooperative learning[A].In C.Kessler(Ed.).Cooperative language learning: A teacher's resource book[C].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1992.
[4]馬蘭.合作學習[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項目基金:本文為2012年伊犁師范學院教育教學改革項目 《同伴互助在英語專業(yè)翻譯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G201240)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
蒲紅英(1978-),女,四川綿陽人,碩士研究生,伊犁師范學院外語系副教授,研究方向:翻譯理論與實踐及教學法。
(作者單位:伊犁師范學院 外語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