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敏慧
(四川師范大學 新聞與傳播學院,四川 成都 610068)
利用沉默的螺旋分析網絡謠言成因及應對策略
張敏慧
(四川師范大學 新聞與傳播學院,四川 成都 610068)
【摘 要】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人們對信息的需求量也越來越大,在這種大環(huán)境下,信息的真實性與否值得被關注。當不真實的信息(即謠言)產生時,我們需要了解其成因,并用合理的辦法予以解決。本文通過傳播學中“沉默的螺旋”理論對網絡謠言產生的原因進行分析,并期望通過改變意見氣候來對抗謠言。
【關鍵詞】沉默的螺旋;網絡謠言;意見氣候
隨著互聯(lián)網時代的到來,越來越多的門戶網站開始興起,進入了網民消費信息的時代。在互聯(lián)網中人們可以快速發(fā)布信息并將之傳遞,網民也成為了除記者外的第二大新聞信息發(fā)布者。各種各樣的信息通過社交軟件、聊天軟件、郵箱、網絡論壇等多種網絡介質傳播,沒有事實依據(jù)的話語自然而然就形成了。在這種快速發(fā)展的新興媒體下,謠言也更容易滋生并快速地進行復制和再次傳播,其速度較之語言傳播更快速,范圍也更廣泛,同時傳播方式也更為便捷。
(一)民眾需求
謠言之所以會產生離不開其背后的問題,即信息的不公開、不透明,公眾對相關信息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正如麥克盧漢《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當中所預言的那樣,隨著傳播媒介的多樣化和便捷化發(fā)展,人們進入全球化社會,“地球村”不再遙不可及。大量的信息被快速的消費,人們渴望也需求信息?!皬V元蛆蟲柑橘事件”是一則真實的新聞,但為什么會演變成為謠言,是因為沒能及時滿足公眾對相關信息的需求。公眾渴望知道事情進展的情況,災情是否得到控制,而在造成謠言之前沒有相關的新聞媒體進行跟蹤報道以及深度調查。當“廣元蛆蟲柑橘”的短信與照片在網上流傳,便會吸引人們對其關注,這些未經調查的照片被公開流傳滿足了人們對事實真相的探求欲望。
(二)時間空間及受眾心理的接近性
謠言在某一特定時期則更容易顯現(xiàn)更容易形成。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過后,全民處于對地震的恐慌當中,大家“談震色變”。此時,出現(xiàn)了“山西地震”的網絡謠言,許多民眾“等地震”以及“被地震”。在這種特殊時期的條件下,當出現(xiàn)了一則對地震預測的消息,人們便開始猜測其真實性并且也將更多的精力集中在這一熱點事件上。網絡上預言未來地震的地點在山西時,當?shù)氐娜藗円驗檫@則消息的時新性和接近性以及價值性而給予了更多的關注。這樣的謠言人們更多的是抱著“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態(tài)度,因為關系到了人們切身的生命財產利益,這樣一來又形成了群體性的事件。日本核輻射過后出現(xiàn)的“買鹽風波”,導致碘鹽銷售緊張也是如此。在出現(xiàn)特殊事件后,謠言更容易傳播也更容易使人信服。
人們可以感知周圍意見氣候的變化來及時調整自己在群體當中的行為。同樣是“被地震”事件,這則信息在未被證實之前,人們的意見各不相同。有些人相信未來地震的地點已經被預測到了,而有些人不相信。當大部分人認為這件事情是真實的時候,少數(shù)人漸漸開始產生質疑,即使不同意這個觀點也會變得沉默,導致更多的一部分人相信了這則謠言。人們可以感知周圍環(huán)境的變化,當鄰居或其他家人都搬到外面躲地震的時候,自己便也愿意加入其中。相反,如果周圍人持靜觀其變的態(tài)度,那本來不相信這則信息的人也會保持原位不動。
(三)網絡環(huán)境下公眾心態(tài)的改變
1、隨意性
網絡環(huán)境屬于一個大的公共性的平臺,其傳播方式具有很大的自由性,無論是時間還是空間,甚至包括內容,在很大程度上不容易受到限制。人們在傳播信息時心態(tài)較為放松,這樣的環(huán)境使人們在信息傳遞過程中更具隨意性,手指一點便可轉載一條消息,而不需要嚴謹?shù)拇朕o,甚至為了營造事情效果而加入一些夸張的成分。
2、匿名性
匿名理論是社會學中解釋集合行為的一種理論,集合行為使個體湮沒在人群中,沒有人能夠知道你的姓名和身份。這種狀態(tài)使個體的社會責任感和自我控制力都降低,在法不責眾心理支配下,而做出種種宣泄原始的本能沖動的行為。在傳統(tǒng)的人際傳播當中會有“署名”,例如某某人說,或者某某報紙發(fā)表,而網絡傳播看不到對方的真實身份,傳播者無需對其言論負責,不影響其在現(xiàn)實社會當中的正常秩序和生活。
3、交互性
在人際傳播過程中網絡傳播具有交互性,借助快速和便捷的網絡渠道,形成了信息發(fā)出者和信息接受者之間的意見反饋,兩者可進行有效的互動。網絡上的吐槽成為人們宣泄的窗口,當吐槽點被得到認可,人們發(fā)言則更加積極活躍,論壇的點擊率轉發(fā)量也會隨之上升,導致這一點無論正確與否都會被關注和放大,進而滋生了網絡謠言。
(四)信息發(fā)布者和接受者
進入20世紀以來,許多網站經營起微博這樣的互聯(lián)產品,新浪微博就是其中的代表。微博中十分活躍,又擁有著大量粉絲的“公共人物”,稱之為“大V”即“very important person”。這些經過個人認證的名人就成為眾多普通微博用戶追捧的對象,他們擁有數(shù)以百萬計甚至數(shù)以千萬計的粉絲,在微博傳播中有著重要的影響。當媒體在一些重大事件報道中出現(xiàn)瞞報、謊報的不良現(xiàn)象時,許多人更愿意去相信微博中擁有大量民眾基礎信任的“大V”??墒沁@些“大V”并沒有經過專業(yè)的新聞訓練,也沒有專業(yè)新聞人的基本職業(yè)素養(yǎng),以及對某一事件近距離接觸的機會和渠道,所以他們說的話也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和主觀性。這樣的消息從公眾認為的意見領袖——“大V”處一經傳播反而被大眾認為是可靠的、真實的,導致媒體處在了被動狀態(tài)。
信息接受者容易受到周圍環(huán)境即環(huán)境氣候的影響。據(jù)人類的準感官統(tǒng)計,人們可以發(fā)現(xiàn)連接個人領域和集體領域的紐帶。被接受的集體性知覺并不神秘,但是個體卻具有感知某些人物、行為方式、觀念被周圍環(huán)境贊同和反對的能力,以及對這些現(xiàn)象的變化做出相應的反應的能力,換言之,就是盡可能使自己不被孤立的能力。人們可以通過對外界的觀察,包括眼神、動作、音調、語言口氣等快速感知大眾對某一事態(tài)的態(tài)度,以及時調整自己的行為。
電視劇《寶貝》中馮瑩的兒子纏著媽媽買玩具,表示如果自己沒有這種玩具,幼兒園的孩子會不愿意和他玩耍;如果不看大家都在看的動畫片,那么第二天就沒有辦法和小伙伴一起交流前一天的劇情,會被排斥在外。孩子在談論到某一話題時,擔心自己無法融入會被孤立、被“out”,會想辦法使自己融入這樣一個大環(huán)境而看起來不特立獨行。
由此可見,謠言亦是如此。當大家都在對某一事件進行談論時,個體為了不被孤立會參與其中,成為謠言傳播的枝體。這樣一來,當謠言被大多數(shù)人認可,僅有的少數(shù)不支持謠言的人也會變得沉默,導致謠言愈演愈烈。
(一)改變意見氣候對抗沉默的螺旋
在網絡辟謠的過程中,可以利用這種“雙重意見氣候”所產生的影響來達到我們想要的效果。將這種“沉默的螺旋”傳播方式和現(xiàn)象告知大眾,用簡單通俗的語言傳播,使人們普遍認知,在謠言傳播來臨之前為民眾撐起一把防護傘,使民眾在面對不確定信息的時候有自己的判斷能力。
這種雙重意見只在特殊的環(huán)境下產生,也就是只有在公眾意見氣候和主流媒體主導意見不一致的時候?!半p重意見氣候”意味著:由于對傳媒使用的不同,人們感知到不同的意見氣候。利用這種雙重意見氣候產生一種與謠言對抗的力量。但是雙重意見氣候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產生的過程中需要一定的時間,這種對抗的力量只有在積累到一定程度時才會起到作用。因此,就要求新聞從業(yè)人員在對抗謠言的過程中具有敏銳的洞察力,及時高效地傳遞真實有效的新聞。
(二)利用媒體改變意見氣候
就新聞媒體工作者而言,他們?yōu)槊癖姞I造的被感知、被設想的“擬態(tài)環(huán)境”在對抗謠言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即公眾媒體對大眾的引導。當一波謠言興起時,大眾傳媒及時高效地對事件展開跟蹤調查采訪,并迅速給予公眾以合理的解釋,可以起到抵制謠言的效果,大眾傳媒在這里就是起到了“意見領袖”的作用。人們可以通過具有專業(yè)素質的新聞工作者這樣一個群體,從較為正確、可靠的信息來源渠道來獲得信息,由此更具有說服力。通過媒體制造的環(huán)境來對抗網絡謠言環(huán)境。
當一些帶有不確定性的信息被散播出去,需要另一些更強有力的信息來為其更正,也就是辟謠。就目前而言,網絡微博中已經出現(xiàn)了專門的辟謠平臺,例如新浪微博媒體版當中的“微博辟謠”,通過收錄或轉發(fā)證實性微博,利用公眾力量來傳播更正真實信息。隨著大眾對辟謠的關注,更多的人參與到了辟謠的隊伍中來,形成了一股強大的力量。
(三)讓辟謠成為中堅力量
那些在“沉默的螺旋”的漫長過程中保留下來的少數(shù)派,都非常勇敢地面對被孤立的威脅。這些在某些時候會變?yōu)橄蠕h的“堅實的核心”接受了被孤立。在“沉默的螺旋”作用下,少部分意見的占有者中會有一部分堅持己見的開拓者,當一部分具有堅定意見的表達者成為中堅力量時,就可以改變意見氣候,對網絡謠言的抵制來說是一個強有力的力量?!皥詫嵉暮诵摹痹谶@里和“開拓者”相同,他們在公眾面前敢于表達,在公共場合面對陌生人也會將自己的觀點展現(xiàn),只著眼于過去或非常遙遠的未來,甚至可以把辟謠當成事業(yè)。
(四)提高網民素質和自身判斷、分析事物的能力
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人們身邊充斥著大量的信息,而其真實性又值得深究。當公眾接收到未知的不確定的信息時,需要冷靜下來對消息進行分析和思考,要有自己的判斷和辨別的能力。網絡給予人們更多的空間話語權,但是公眾受教育的程度卻是良莠不齊的,提高公眾媒介素質教育就是很重要的一個基礎環(huán)節(jié)。
總的來說,人們通過對“沉默的螺旋”的定義解讀,了解其形成的原因有利于生活中一些問題的解決。這種方法不單可運用在網絡謠言上,甚至包括政策的決議。當政府想要頒布某項決議,而這項決議并不一定會很快地被大眾所理解和接受時,可以提前通過媒介對其進行宣傳以產生一種意見氣候。當法律或者決議正式頒布后產生另一種與之前形成的意見氣候相對抗的氣候時,可使社會更趨于穩(wěn)定。
參考文獻:
[1]伊麗莎白·諾爾,諾依曼.沉默的螺旋輿論——我們的社會皮膚[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
[2]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5)08-024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