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雄鷹
《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關于課程總目標指出:“語文教學在發(fā)展學生語言能力的同時,發(fā)展思維能力,激發(fā)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潛能,逐步養(yǎng)成實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學態(tài)度,初步掌握科學的思想方法?!?/p>
思維導圖進入了我的研究。思維導圖的提出與實踐不是為一種概念,圖一種新奇,而是因一種探究,是在學生語文素養(yǎng)形成上的一種焦慮之后找到的一種突破。
一、概念所屬:思維導圖的語文屬性之意
通俗地說,思維導圖是一個簡單、有效、美麗的思維工具。它依據(jù)全腦的概念,按照大腦自身的規(guī)律進行思考,全面調動左腦的邏輯、順序、條例、文字、數(shù)字以及右腦的圖像、想象、顏色、空間、整體思維,使大腦潛能得到最充分的開發(fā),從而極大地發(fā)掘人的記憶、創(chuàng)造、身體、語言、精神、社交等各方面的潛能。
然而,思維導圖雖具有如此強大的功能,它卻更多運用在商業(yè)上,也就是說,它更多的具有社會屬性。今天將它運用到語文領域,就必須進行“嫁接”“移植”“施肥”等,使其具有語文屬性。語文是一門比較特殊的學科,不能以簡單的字、詞、句段、章來涵蓋其全部內容。作為語文老師,更應以大語文觀來指導我們的語文教學,這也是語文教學改革的必然趨勢。所以,今天所說的思維導圖這種新的思維模式,應該提取它具有的本質元素,也就是結合了全腦的概念,包括左腦的邏輯、順序、條例、文字、數(shù)字以及右腦的圖像、想象、顏色、空間、整體思維等,然后融入語文特有的元素——語言文字的形式與意境、豐富的情感訴求與人文性,最終在學生語文素養(yǎng)包括語文知識、語言積累、語文能力、語文學習方法和習慣,以及思維能力、人文素養(yǎng)等方面具有實效性,為提升學生語文素養(yǎng)服務。思維導圖只有語文本土化了,將這種方式與這種語文進行有機的連接、融合、相輔,才能相成,即成就學生。只有這樣,思維導圖才能為語文所用,真正具有語文屬性。這才是思維導圖的語文之意。
二、策略所望:思維導圖的語文實踐之究
一直以來,語文教學著力于字詞句篇的文字解讀與識記,使我們大腦使用的表達方式單一化了。在正確定義了思維導圖的語文之意后,讓學生將文字和圖解結合進行思考、表達,必然會使原來僅能作為視覺藝術的圖畫擁有更直接、強烈、迅速的審美效果和指導作用。思維導圖作為一種學習工具,提升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研究是一個不斷延續(xù)的過程,下面只是分享初步的探究。
1.從單一到融匯,構建知識結構圖
我們只要稍加回憶,便可想起在課堂上學生總能學到豐富的知識,幾個新詞,一段美文,一個人物品質,一些寫作方法等。然而這些知識像一個個單細胞一樣,獨立地存在,沒有交集,沒有組合,沒有多元,沒有融會貫通。事物是相互聯(lián)系的,而且這種聯(lián)系不是雜亂無章的,而是按照一定的規(guī)則和先后次序展開的。皮亞杰認為:“兒童是很少有系統(tǒng)性的,他的思想聯(lián)系不足,演繹不夠,傾向于判斷的平面狀態(tài)而不是加以綜合。”思維導圖是一種基于圖式理論的圖示法,學生利用思維導圖來學習,能潛移默化地綜合運用左右半腦的功能,將所學知識加以梳理、溝通,并以形象化的方式有效組織起來,使知識點之間發(fā)生鏈接,揭示知識點之間的聯(lián)系,形成知識的網絡系統(tǒng)。
例:記敘類文本可以通過思維導圖,把握結構,將人與事聯(lián)結,構建知識結構圖?!跺X學森》思維導圖:
[(人物)] [(特點)
我國 的
科學家][ ] [(事例)][ ] [ ][ ] [ ]
上圖既從宏觀上把握了這篇記敘文的“人”,又從整體上理清了這篇記敘文敘述的“事”。寫人、敘事就在這樣一張圖中體現(xiàn)了兩個有著內在聯(lián)系的要素。
不需要解釋,我們也可以從思維導圖中直觀地感受到,這樣的方式很直觀地將文章多個要素、多種知識、多方關聯(lián)有機地整合在一起,促使學生整體感知,多維思考;形成的認知圖式也更便于理解、記憶,從而更有利于知識的系統(tǒng)識記,是一種從單一走向多元的更深刻的習得。這樣的思維導圖明顯會影響學生課堂知識吸收率。課堂知識容量的大小,與學生的素質和理解方法、課堂教學的實施的內在關系密切。借助思維導圖,能盡量減少學生未能吸收而流失掉的部分知識,提高學生課堂知識的吸收率,能達到良好的學習效果。
2.從平面到立體,提升辨析思維力
周之良教授在一次關于思維導圖的講座中談道:“人接受知識的渠道一般是聽覺、視覺和運動知覺,通過‘聽能記住的知識小于10%,通過‘看可以記住30%~50%的知識,而通過‘做記住的知識會大于75%。因此,在教學中恰當運用思維導圖,不僅能夠起到知識理解、記憶和整理的作用,還能讓學生間的思維進行碰撞。學生在個體繪制和小組討論過程中,也能不斷歸納自己已有的發(fā)現(xiàn)、產生新的發(fā)現(xiàn),提高了其探究新事物的辨析思維力。”思維導圖被大家更多熟知和認可的作用是知識的記憶,然而知識的積累僅僅是學生語文素養(yǎng)之一,提升學生的辨析思維能力正是語文課堂忽略的,或者說缺少的。而思維導圖在學生這一素養(yǎng)的提升中也有巨大的作用。
例:《夜晚的實驗》學習2~6小節(jié)教學片段:
師:這個實驗一共做了四次,我們先來看看第一次實驗。
[次數(shù)\&做法\&實驗原因\&結果\&第一次\&蒙上眼睛\&認為這些小精靈一定長著一雙特別敏銳的眼睛\&輕盈敏捷地來回飛翔\&]
(教師指名讀課文,其余學生思考填表)
生自由讀課文,自主完成補充表格。
[次數(shù)\&做法\&實驗原因\&結果\&結論\&第一次\&蒙上眼睛\&認為這些小精靈一定長著一雙特別敏銳的眼睛\&輕盈敏捷地來回飛翔\&\&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
師:(了解了四次試驗后)比較這四次實驗,你發(fā)現(xiàn)有什么不同點?有什么相同點?小組合作要有理有據(jù),并且通過思維導圖的方式表達。
[不同點][相同點] [夜晚的實驗]
生1:這四次實驗的不同之處是記敘的時候有詳有略,第一次很詳細,后面三次相對簡略些。
生2:四次實驗的不同之處是每次實驗的做法都不同,第一次是蒙上眼睛,第二次是堵住鼻子,第三次是涂滿油漆,第四次是堵住耳朵。
生3:這四次實驗的相同之處是作者都是先寫怎么做的,然后寫蝙蝠的表現(xiàn),最后寫得出的結論。
生4:每次實驗后斯帕拉捷都沒有停止研究,而是繼續(xù)思考,不斷探索。
……
一張思維導圖激活了課堂,幫助學生梳理了思維的線索,讓他們成為學習的主體。他們在四次實驗的相同點、不同點的辨析中,由淺入深,從平面到立體,多維度思考,獲得了豐富、多元、個性的理解,大大提升了學生的思維能力。中國古代教學論著《學記》中有言道:“善學者,師逸而功倍,又從而庸之?!币馑际巧朴趯W習的人,往往不用老師多花精力,自己就可以獲益良多。學習本身就是一門科學,是一門用腦的藝術,只有立足于學生學的學法,服務于學生學的教法,激活學生自己有效地認識到所學知識的組織規(guī)律,提升各種能力,課堂才是學生的思維樂園。如果我們繼續(xù)沿用單純的傳承知識的傳統(tǒng)教育方式,在教育過程中不注意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保護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鼓勵學生大膽發(fā)現(xiàn)的創(chuàng)新精神,在提升語文素養(yǎng)這個任務上,我們就不可能再看到絲毫的希望。如果個性化的具獨立性的思維發(fā)展落空了,傳授知識還有什么意義呢?故此,我們看到:只有加強對學生進行思維方法的指導,才能使學生成為“師”半功倍的“善學者”。
3.從課文到生活,著力生活運用力
在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國際學生素養(yǎng)評價項目(PISA)評價中,把閱讀素養(yǎng)定義為“理解、運用和反思文章的能力”,認為閱讀是以增加個人的知識,使其能夠達到普通教育目標,開發(fā)個人的潛能,促進個人參與社會活動為目的的。這與語文新課標中提到的不謀而合。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很重要的一點就體現(xiàn)在生活運用能力上。那么,思維導圖能否將課文與生活鏈接,成為一座能力轉化的橋梁?
2014年,全區(qū)統(tǒng)一的小學語文素養(yǎng)調研中有這樣一道題目:張東的爺爺奶奶都70多歲了,這個周末來張東家玩。張東想帶著爺爺奶奶游玩一天,你覺得下面怎樣的安排合理呢?
嬉戲谷 南面 需要一天
淹城 西南面 需要半天
運河 北面 需要半天
古鎮(zhèn) 東北 需要半天
新天地公園 東面 需要半天
結果全班還有20%的學生選擇路線不合理。從時間上看,似乎無論選擇哪種路線都是正確的,然而生活中卻要考慮實際因素,如爺爺奶奶的年齡,東西方向的遙遠,嬉戲谷全是游樂項目的不適宜,等等。
從課文到生活,就要以“運用”為中心,把建立的思維導圖作為閱讀、理解、運用的支架,使整個閱讀活動沿著這個思維框架積極主動地進行。課始要讓學生明白“運用”的對象是什么,有什么意義,課中要讓學生有充足的時間去“運用”知識,最后還要有點評改進的時間。人類本身就具有某些“特異功能”——通過知識內化的過程去產生新的知識,并且能夠把知識內化為自身的能力。人的年齡越小,思維定勢越少,越是培養(yǎng)這種“特異功能”的最佳時機,也越容易培養(yǎng)成良好的思維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