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蘭花
常常會看到如此“舒心”的場景:課堂上,教師一手拿著語文書,一手捏著粉筆,激情飛揚地講述著課文,時而分析,時而板書。學生聽著教師的講析,滿臉喜悅,甚至是享受。這看起來無疑是一堂“理想的課堂”。然而,靜下心來思考,或者進行一下檢測,才發(fā)現(xiàn)這樣的課堂問題多多:教師過多的講述,不但影響了學生的個性化理解,更把本該屬于學生的思考空間給擠占了,讓學生的思維進入“真空地帶”。長此以往,學生的閱讀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與解決能力,將不可否認地遭受嚴重的影響。
對此,我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明確提出“限時講授”的要求,把課堂的絕大部分時間還給學生,這對語文課堂,特別是低年級閱讀教學,既是一種教學方法的解放,更是一種學習方式的解放,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真正實現(xiàn)了“自主高效的理想課堂”。
一、限時講授:管住教師的嘴巴,凸顯引領
限時講授,無疑是為了限制教師在講課中的隨意性,讓教師從“大講特講”轉變成“精講細講”,把多余的時間留給學生,讓他們自己沉到書本中去“熟悉水性”,與文本“親密接觸”,進而在教師的引領下展開思維。
限時講授,減少了教師講析的時間,但不能降低講析的質量。因此,教師要在課前的備課等環(huán)節(jié)做好更充分的準備,要在“引領”上下工夫,讓學生在教師有限的講述中把握文本的信息,通過自我分析,達成教學效果。
例如《有趣的發(fā)現(xiàn)》一文中通過達爾文的有趣發(fā)現(xiàn),教育學生平時要善于觀察、勤于思考。文中沒有詳寫達爾文研究的過程,但我抓住其研究過程中的三個動詞“捉、放、比”,引導學生自己體會達爾文的科學精神,我作了如下預設導學:
1.他捉了哪些昆蟲?都是在什么地方捉的?根據課文內容和合理思考后選擇答案:
①大翅膀昆蟲在島上捉( )
回家鄉(xiāng)捉( )
②小翅膀昆蟲在島上捉( )
回家鄉(xiāng)捉( )
沒有捉( )
③沒翅膀昆蟲在島上捉( )
回家鄉(xiāng)捉( )
2.放飛昆蟲時,他會考慮到下列哪些情況?為什么?
①在刮大風、小風等不同的天氣下放飛。( )
②在小島的不同地方放飛。( )
③在早、中、晚不同時間放飛。( )
其實,如此簡單的問題,缺少教師的引領,學生可能考慮不周全,但教師過多地去分析講授,純粹是浪費學生的時間。因此,抓住要點,對準難點,把問題拋給學生,甚至讓學生自己去發(fā)現(xiàn)問題,再解決問題,這樣的講授更能凸顯教師的引領作用,也更能上出閱讀課的真味。
二、限時講授,放縱學生的思想,釋放個性
閱讀教學的課堂,除了以讀促讀,就事論事之外,而且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習慣,提高閱讀能力,更為重要的是培養(yǎng)一種思想——在閱讀中釋放學生的個性。
面對這樣艱巨的任務,限時講授,從表面上看,增加了教師課堂教學的難度,事實上,這樣的改變?yōu)榻處煖p輕了壓力,給學生提供了個性成長的空間。教師不需要為一個“點”而帶領學生去繞圈子,也不必為了這個“點”而浪費口水,學生不同的解讀,不一定都是在錯誤的行列。
例如:學了二年級《狼和小羊》一文,學生提出了兩個質疑點。
第一個質疑點:狼為什么要故意找茬兒再去吃小羊,而為什么不直接去吃呢?
第二個質疑點:文章除告訴我們的道理之外,有沒有其他的解讀?
如果只從“教學參考書”的角度去面對這兩個質疑點,教師為了說服學生,肯定要花時間去講述那些學生聽得云里霧里的條條框框,最后不得不佩服老師講述的精彩,更不得不鉆進教材的套子。而聽聽學生的講解,才真正感慨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關于第一個質疑點:
1.作者遇見的狼就是喜歡找茬兒,說明他很狡猾。
2.狼是壞人,沒有朋友,吃小羊前跟他說說話,也好打發(fā)無聊時間。
3.狼想看看小羊是不是很聰明。
4.作者為了把文章寫長一點,就這樣想,這樣寫了。
關于第二個質疑點:
1.我覺得不跟壞人講道理是不對的,小羊怎么知道狼是壞人呢?
2.小羊的媽媽有責任,怎么能不陪他一起去喝水呢?
3.一個人到河邊,即使不遇到狼,也會有危險的。
如此看來,限制教師的講授時間,讓學生從書本的籠子里鉆出來,學生才會樂意動腦筋去思考他們自己的問題。
三、限時講授,重視相互的合作,加強探究
合作學習與探究能力是課堂教學的兩大重要任務,閱讀教學不能避而遠之。如何在有限的40分鐘里重視學生間的相互合作,加強學生的探究能力培養(yǎng)?唯一可以做的就是減少教師空洞的講解,讓學生通過更多地合作采摘探究的果實。
當下閱讀教學的課堂,合作探究喊得多,做得少,或者說形式多,實效少,原因就是沒有時間,稍不留神,下課鈴就響了。而限時講授則很容易節(jié)省時間,可以讓學生盡情互補,盡情探討,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如蘇教版三年級上冊《蒲公英》一課,蒲公英種子遠飛后,看到了金光閃閃的大沙漠和銀花朵朵的湖泊,教師很喜歡在“金光閃閃”和“銀花朵朵”上花氣力講解,其目的當然是引導學生進一步認識沙漠與湖泊。但事實上如果放棄這段內容的講解,讓學生自己去合作探究,則效果更佳。我們可以作這樣的引導:
1.相互交流:為什么沙漠和湖泊是金光閃閃與銀花朵朵的?
2.相互探究:看到這樣的沙漠與湖泊,你會怎么想?蒲公英種子會怎么想?
3.相互合作:演一演兩種蒲公英之間的對話。
這樣的做法,完全把教師的“地盤”讓給學生,一方面讓學生相互攙扶著跳躍摘桃,另一方面真正把課堂帶進學生的“圈子”,為高效打下堅實的基礎。
當然,限時教學不是絕對的,教師講授的時間應根據教學內容的難易而定。但“幕后”應該是限時講授背景下教師最好的去處。讓學生發(fā)揮學習的主動性,應當從當課堂的小主人做起,教師以平等、親切的姿態(tài),為學生創(chuàng)造輕松、自由的學習時間與空間,閱讀教學才能走向本真,走向自然,也會走向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