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古代對靈感現象的討論,起源甚早,古代詩人們也已經注意到詩歌創(chuàng)作中的靈感現象,并頗有見地,無論于理論還是具體創(chuàng)作,都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關鍵詞】靈感理論;詩歌創(chuàng)作;靈感獲得
劉勰在《文心雕龍·原道》中有言,人“性靈所鐘,是謂三才,為五行之秀,實天地之心”,“夫以無識之物,郁然有彩;有心之器其無文歟”,說明人有別與“無識之物”,貴在人之“心”,人之“性靈”?!办`感”是藝術家創(chuàng)作中“性靈”之特殊狀態(tài),人之靈感與古代詩人詩歌創(chuàng)作亦有很大關系。
一、我國古代文論中的靈感理論
中國古代文論中,有很多關于靈感的說法,基于靈感具有突發(fā)性和稍縱即逝的特點,加之古代人科學和認識的局限,古人文人常常將靈感稱為“天機”、“感興”、“靈光”之類,充滿神秘色彩。正如唐僧皎然在其《詩式》中形容作家靈感來臨之時的狀態(tài):“有時意靜神王,佳句縱橫,若不可遏,宛若神助”。
中國古代文論家很早就開始了對“靈感”的討論,若論興盛,則興于六朝。其中具有發(fā)端意義的是陸機之《文賦》,繼其之后則是劉勰的《文心雕龍》,二者都對“靈感”現象進行了探討,并作了生動的描繪。
陸機《文賦》中有言:
若夫應感之會,通塞之紀,來不可遏,去不可止。藏若景滅,行猶響起。方天機之駿利,夫何紛而不理?思風發(fā)于胸臆,言泉流于唇齒。紛葳蕤以馺遝,唯毫素之所擬。文徽徽以溢目,音泠泠而盈耳。及其六情底滯,志往神留,兀若枯木,豁若涸流。攬營魂以探賾,頓精爽而自求。理翳翳而愈伏,思軋軋其若抽。是以或竭情而多悔,或率意而寡尤。雖茲物之在我,非余力之所勠;故時撫空懷而自惋,吾未識夫開塞之所由。
反映出靈感來臨時與靈感消失時的兩種截然相反的心理狀態(tài)。當靈感來臨之時,“思風發(fā)于胸臆,言泉流于唇齒”,“文徽徽以溢目,音泠泠而盈耳”,文思噴發(fā),一瀉千里,言涌若泉,萬象紛呈,隨意揮發(fā)。相反當靈感消失之時,“六情底滯,志往神留,兀若枯木,豁若涸流”,盡管凝神聚力去探求其深奧,也只能感到力不從心,“非余力之所勠”。這種心理狀態(tài)的變化說明靈感“來不可遏,去不可止”,“藏若景滅,行猶響起”的特點。正因為知道靈感來之不易,來去無蹤這個特點,唐代詩人李賀騎驢上路,必掛一錦囊于驢后,靈感一來即寫下詩作投于囊中,以此寫成許多佳作。
南朝梁代的劉勰在其《文心雕龍·神思》篇中也說:
文之思也,其神遠矣。故寂然凝慮,思接千載;悄焉動容,視通萬里;吟詠之間,吐納珠玉之聲;眉睫之前,卷舒風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為妙,神與物游。
文章的構思需要靈感,而靈感的出現需要借助于想象,“寂然凝慮,思接千載;悄焉動容,視通萬里”,“神與物游”,才會激發(fā)靈感,最終在“吟詠之間,吐納珠玉之聲;眉睫之前,卷舒風云之色”,寫出人意料的佳作。
對于靈感的探討并未間斷,到了唐代文論家們對靈感這個奇妙的現象繼續(xù)探討,其中以日本來唐大師遍照金剛的《文鏡秘府論》最為突出。他認為“感興”是“勢”。“感”即感物,“興”即靈感。
這些文論家們對于靈感的探討以及形成的理論,指導著古代文人的創(chuàng)作,當靈感襲來之時,文人們及時捕捉靈感,創(chuàng)下無數文化瑰寶。
二、靈感與古代詩人詩歌創(chuàng)作
創(chuàng)作往往需要靈感,如果人的靈感突現,如果能及時把握,常常能夠創(chuàng)作出超出自己正常水平的作品,尤其是對于一些藝術大家,在靈感中創(chuàng)作的作品常常是同行不可超越的,不可復制的。在我國,古代詩人們已經注意到詩歌創(chuàng)作中的靈感現象,亦對于創(chuàng)作中的靈感現象頗有見諦。如南宋陸游《文章》有云:“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蘇軾《臘日游孤山惠勤惠恩二僧》亦云:“作詩火急追亡逋,情景一失求難摩”。南宋姜夔在其《詩集·自序》中描繪靈感“其來如風,其止如雨,如印印泥,如水在器,其蘇子所謂不能不為者乎?!泵魅酥x榛在《四溟詩話》說:“詩有天機,待時而發(fā),觸物而成,雖幽尋苦索,不易得也。”通過他們的言語我們不難發(fā)現,古代的詩人們已經認識到靈感具有突發(fā)性、短暫性和創(chuàng)造性特點,得之不易,失之難來。且一些關于古代詩人創(chuàng)作的小故事亦可以佐證:
南北朝詩人謝靈運創(chuàng)作《登池上樓》,當其寫到“初景革緒風,新陽改故陰”之時,便思緒阻塞,無法繼續(xù)下筆。晚上睡覺夢見其與族帝謝惠連相聚談詩,忽然吟出“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一時從夢中驚醒,便立馬起床執(zhí)筆寫下這兩句詩,這兩句也成為其傳世名句。即便只是傳說故事,也足以證明靈感的涌現對詩人詩歌創(chuàng)作的影響。
唐代詩人賈島是一位鍥而不舍的苦吟詩人?!短撇抛觽鳌防镉涊d了關于他作詩苦思與靈感相結合的實例:島“嘗跨蹇驢張蓋,橫截天衢。時秋風正厲,黃葉可掃,遂吟曰:‘落葉滿長安。方思屬聯,杳不可得。忽以‘秋風吹渭水為對,喜不自勝”。
另據《冷齋夜話》載,“黃州潘大臨工詩,多佳句,然甚貧,東坡、山谷尤喜之。臨川謝無逸以書問:‘有新作否?,潘答書曰:‘秋來景物,件件是佳句,恨為俗氛所蔽翳。昨日清臥,聞攪林風雨聲,欣然起,題其壁曰:‘滿城風雨近重陽。忽催租人至,遂敗意。止此一句奉寄”。由于催租人的突然打擾,打斷了他的創(chuàng)作靈感,他便再也吟不出下文了,由此可見靈感來之不易,失之難復。
三、古代詩人靈感的獲得
有些詩人可能天生聰穎,才思敏捷。但在詩歌創(chuàng)作中,更為重要也是詩人要有廣博的學識和豐富的經歷,只有這樣才能打開文思,令思想騰飛,創(chuàng)作出富有靈性的詩歌。作為詩歌靈魂的“情”,擁有廣博的學識,才能使詩歌感情表達的更準確;擁有豐富的經歷,才能使詩歌情感表達的更為真切、動人。
美學家朱光潛在其《談美》中曾說:“杜工部常自道經驗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所謂‘靈感,就是杜工部所說的‘神,‘讀書破萬卷是工夫,‘下筆如有神是靈感。根據杜工部的經驗看,靈感是從工夫中來的”。確實杜甫在現實生活中也是這么做的。他少年時代就熟讀儒家經典、歷史史書和文學作品。此外其從十九歲就開始了漫游生活,在游覽祖國大好河山的期間結識了許多文人和摯友,這為其后期創(chuàng)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后來的安史之亂更讓其飽受顛沛流離之苦,這些切身感受他真實的表達在了其詩歌作品中,被我們稱之為“詩史”。另袁守定在其《占畢叢談》中說:“得之在俄頃,積之在平日”。一生充滿傳奇色彩、被詩人賀知章稱為“謫仙”的李白,“凡江、漢、荊、襄、吳、楚、巴、蜀,與夫秦、晉、齊魯山水名聲之區(qū),亦何所不登眺”,這些地方幾乎布滿大半個中國,在這期間,他求仙訪道、交友甚多,同時也飽受了人生之酸甜苦辣,所有這些經歷成為其詩歌作品之土壤、之根基所在。
【參考文獻】
[1] [南朝梁]劉勰, 著. 范文瀾, 注. 文心雕龍[M]. 北京: 人民文學出版社, 2014.
[2] [清]何文煥, 輯. 歷代詩話[M]. 北京: 中華書局, 1981: 31.
[3] 金濤生, 點校. 陸機集[M]. 北京: 中華書局, 1982.
[4] 遍照金剛. 文鏡秘府輪[M]. 北京: 人民文學出版社, 1980: 41.
[5] 夏承熹. 白石詩詞集[M]. 北京: 人民文學出版社, 1998.
[6] 丁福保, 輯. 歷代詩話續(xù)編[M]. 北京: 中華書局, 1983.
[7] 傅璇琮, 主編. 唐才子傳校箋[M]. 北京: 中華書局, 1995.
[8] [宋]惠洪, 費袞, 撰. 李保民, 金圓, 校點. 冷齋夜話·梁溪漫志[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2.
[9] 朱光潛, 著. 朱光潛談美[M].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2.
[10] 王 瑤, 著. 李白[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9.
【作者簡介】
楊萍(1989—),女,河北保定市曲陽人,河北大學文學院古代文學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