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美杰
一年一度的高考,最牽動大家神經的是作文題,今年也不例外。福建作文題被網友戲稱為“路路路”: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有時,走錯路也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如果沒有走錯路,就不會發(fā)現新的路;世上沒有走不通的路,只有不敢走的路。
2015年福建卷作文中規(guī)中矩、清晰淺易,不少考生表示“很好寫”“很簡單”“說好的一年簡單一年難呢?這個作文題明明那么簡單,比去年糾結得要死的空谷容易多了”,媒體戲稱福建作文題是“業(yè)界良心”,連續(xù)十一年“炮轟”高考作文命題的孫紹振老師也認為“這是個水平極高的命題,比之我省2004年的‘十個名人的命題,更有思維深度和發(fā)揮的空間”。
筆者以為,今年的福建高考是福建省自行命題的謝幕,明年起將全國統一出卷,今年的作文題中規(guī)中矩、清晰淺易,這點可以理解,平穩(wěn)過渡嘛,但這也應證了筆者考前說過的一句話,2015年福建高考作文將“成于個性”,必“累于個性”,教師只須瞄準福建“高考體”這一命題樣式,學生則可以單打一,全力以赴;再不必為狀物寫景、敘事抒情、書信寫作、時政評說等寫作技巧是否掌握而“傷筋動骨”,做無用功,他們將如古代士子應對科考般,為奪取高考勝利,專心一意正反論證,闡析駁難,久而久之,“量”的積累終將促成“質”的提升。
一、成于個性
“閩派語文”的創(chuàng)建得到全國語文界的推崇,閩派語文經過幾年的討論和實踐,“求實、創(chuàng)新、去弊、兼容”,已經獲得廣泛的認同?!伴}派語文”在作文教學中則強調貼近自我,理性思維,其領軍人物孫紹振教授說,“福建省前幾年的高考作文題,出的題都是比較抒情,比較感性的,寫起來也會比較輕松,適合寫一些抒情的文章。但經過這幾年的探索,特別是我本人反復主張高考應該寫議論文后,這幾年題目逐漸難度加大,幾乎都是要求寫議論文的形式出現” 。
綜觀近幾年來福建高考作文題型的探索,我們可以發(fā)現,福建高考語文命題專家是務實、進取的,并且形成了“閩派語文”“供料作文”的鮮明特色。這里之所以稱“供料作文”,是沿用閩派語文專家潘新和教授的提法,借以反映福建高考作文命題的研究動態(tài)、價值取向。在潘新和教授看來,“供料作文”既能考查從材料中選擇角度的能力,也能考查形成觀點、概括立意的能力,這是“命題作文”和“話題作文”所不具備的優(yōu)點。另外,“供料作文”的起點是“材料”,其思維方法比較符合自然寫作的情境,因為自然情境下的寫作,總是從搜集、感受材料開始的。
我們不妨先來梳理一下近幾年福建高考“供料作文”的流變。
2008年“供料作文”第一炮打得比較響,材料敘述三個人各自喜歡三種不同的飲料及其理由,讀來簡潔明了(材料僅82個字),寫起來角度多元開放,唯一不足之處是稍顯淺白、直接。
2010年命題組在高考中作了有益探索,材料源自作家格林兄弟的成名故事,涉及人物、信息較多,寓意和內涵比較豐富。但卻因材料內容較陌生、復雜,冗余信息較多(篇幅達255個字),對材料進行概括的難度大,大大增加了考生的閱讀負擔。
2011年的“供料作文”“袁隆平的夢想”,吸取前兩年的經驗,并注意規(guī)避教訓和不足,選材奠定了福建高考作文“簡潔性”的特點,并延續(xù)至今;而且進一步加強文體規(guī)范,引導考生寫記敘文或議論文。事實上,就命題的內涵而言,標準的議論文得有完整的故事,而學生很難有現有的素材,其結果是80% 的考生選擇了議論文,用孫紹振教授的話說,2011年福建高考作文有歷史轉折意義――以抒情審美為主向智性議論為主的歷史過渡。
2012年的“供料作文”題又有新的提升,“思辨性”特點得到彰顯,“運動中的賽跑,是在有限的路程內看你使用了多少時間;人生中的賽跑,是在有限的時間內看你跑了多少路程”,題目的對立面鮮明,在字面上互不相容,對考生思辨能力的挑戰(zhàn)很強,智性的發(fā)揮空間很大,直接對立的素材,不但為智性分析提供了空間,而且有可能上升為哲理性的可能。而且材料簡明,指向明確,沒有審題障礙,不易離題,材料的前半段是引言,后半段才是關鍵,材料直接告訴了考生有關的人生哲理,考生只要聯系自己的人生體驗去詮釋和感悟即可。
2013年的“供料作文”是顧城的一首詩,關鍵的意思是,假如地球沒有引力,人就會在天上飄??;為了拒絕這種“自由”,詩人愿變成一段樹根,深深地扎進地層。這首題仍然延續(xù)了這幾年福建省高考作文命題的思路,一是強調思辨性,材料多能引人進行哲理性思考,二是強調文學性。遺憾的是,往年給出的材料往往沒有觀點,這一年的詩歌材料主題倒非常明顯。同時作文材料用詩歌的形式呈現,“?!弊×讼喈斠慌鷮W生。
2014年的“供料作文”題“隱喻性”突出,“提到空谷,有人想到的是懸崖峭壁,有人想到的是棧道橋梁”,文字簡潔,但思考空間大,什么是空谷,什么是懸崖,懸崖比喻什么、象征什么,還有棧道橋梁又是什么意思,考題顯然具有啟發(fā)理性思考,具有議論文的導向性,這和近年來大多數省市強調命題的理性思維導向是一致的。材料也沒有像2013年那樣把主題包含在命題之中,而是把不同的觀感直接置于考生面前,有迫使考生作正反兩面的思考的功能。 “閩派語文”領軍人物孫紹振教授說,“今年(2014年)福建的高考作文題目出得很不錯,有難度,和去年相比有進步。去年的《憂天》題目太過詩意,沒有腳踏實地的感覺,表面華彩,實際過程也是比較虛的”。
福建已經連續(xù)六年出這種“供料作文”題型,可見該題型有一定的生命力,能在一定程度上檢測出學生臨場審題的能力。但既然能夠連續(xù)六年命制這種“供料作文”題型,我們在作文教學中也一定能總結出其鮮明的個性特色,為我所用,從而引導學生寫出結構合理、內容充實、文從字順的好作文來的。
簡潔性。福建高考作文題材料語言明快,文字簡約,文意昭然,不追求奇詞麗句,沒有模糊晦澀語言。縱觀近幾年福建高考作文題材料,幾乎都是一句話或者一段非常簡短的材料,2011年“袁隆平的夢想”87個字,2012年“人生的賽跑”49個字,2013年“憂天”62個字,2014年“面對空谷”24個字,簡短的文字,考生易于見微知著,涉淺悟深,明確主題,拓展思考空間。
思辨性。思辨性是材料作文命題的一個重要指導思想,也是材料作文應試必須高度重視的一個寫作原則。既然孫紹振教授“反復主張高考應該寫議論文”,而議論文的核心能力是“思考辨析”,當然命題者提供的題材料也必須具備思辨屬性。2011年“袁隆平的夢想”中“曬太陽、呼吸新鮮空氣”與“野外作業(yè)的艱辛和反復失敗的痛苦”的對立,2012年“人生的賽跑”中“有限”與“無限”的對立,2013年“憂天”中“自由”與“約束”“扎實”與“輕浮”的對立,2014年“面對空谷”中“懸崖峭壁”與“棧道橋梁”的對立,這類思辨性作文題給了學生更大的發(fā)揮空間,這樣的題目沒有對與錯,鼓勵學生言之有理、言之有物、言之有據。
隱喻性。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yǎng)的綜合體現,作文教學要從生活出發(fā),但孫紹振教授認為此話不妥,“什么生活?那是大人們生活”,“要求還沒走出校門的高中生,以社會事務的參與或管理為文,不是強迫閉門造車嗎”,作文重要的是要貼近自己,要寫自己熟悉的內容,寫自己能駕馭的內容,這樣才能有話寫,才能寫得好,孫教授的這些思想為閩派語文的寫作教學起到撥亂反正的作用。體現在命題中,命題者不是把抽象的理念直接表述出來,也不引導考生關注熱點焦點,關注社會發(fā)展,而往往以某種感性語言,或者哲理名句為主干,喻理于事,虛實相生,題材料往往以花鳥草蟲、帆路珠星等自然人文景物為載體,要求考生化虛為實,化抽象為具體。比如2011年袁隆平的兩小段言論中,“穗子像掃把那么長,顆粒像花生米那么大”、“我和我的朋友,就坐在稻穗下乘涼”,虛中有實,意味深長,需要聯系袁隆平的生平事跡和偉大貢獻來理解;比如2012年“人生的賽跑”,虛實相生,要由運動引出人生,要明確句中的關鍵詞 “賽跑”“時間”“路程”的比喻義:人生是一場競爭,生命是短暫的,但要在“有限”的時間內創(chuàng)造“無限”的價值。
單一性。題材料的呈現方式為“情境+可能性”,命題者往往要求考生就這一“情境中的可能性”說看法,談感悟。
筆者以為,如果我們能夠順著福建“高考體”這一命題規(guī)律,順勢立意,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則,就有可能盲人摸象,片面武斷。
下面是筆者高考前曾指導過學生寫作的兩道題目:
1.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作文。(70分)
特意捕捉,蝴蝶飛向了遠方;靜靜欣賞,蝴蝶落在你的肩上。
上面的材料,引發(fā)你怎樣的感悟和聯想?請就此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議論文或記敘文。
2.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作文。(70分)
知道事物應該是什么樣,說明你是聰明的人;知道事物實際是什么樣,說明你是有經驗的人;知道怎樣使事物變得更好,說明你是有才能的人。
上面的材料,引發(fā)你怎樣的感悟和聯想?請就此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議論文或記敘文。
作文指導:
上文題材料1,情境是“對蝴蝶的態(tài)度”,做法有兩種,一種人“捕捉”而且“特意”;一種人“欣賞”而且是“靜靜的”。題材料簡潔性、思辨性不言自明,隱喻性中“實”的是人們“對蝴蝶的態(tài)度”,“虛”的是人們對“蝴蝶”內涵的理解。一般說來,考生是要在“虛”的這一方面多用心,多思量,比如“蝴蝶”是什么?它象征什么?考生務必讀出自己的理解,悟出自己的認識。
為此我們可以作如下立意:
從第一種人的角度:
(1)面對美好事物,求之愈切,得之愈難。
(2)破壞美,美會離人而去。
(3)學會給別人、給生命一點空隙。
(4)對美好事物,要摒棄功利,學會審美,學會尊重。
從第二種人的角度:
(1)心靜才能擁有美好生活。
(2)人與自然要和諧相處。
(3)欣賞美,美才會不請自來。
上文題材料2,由三句話組成,這三句話是法國哲學家狄德羅的名言,每一句話都是由“情境+可能性”組成,即“面對事物”:
第一種人“知道它應該怎么樣”,而不僅僅停留在實際表象,也就是說,在第一種人看來,實際表象與理想狀態(tài)是不一致的;
第二種人“知道它實際是什么樣”,而不僅僅停留在理想層面,也就是說,在第二種人看來,理想與現實往往是矛盾的;
第三種人“知道怎樣使它變得更好”,而不僅僅停留在“知道”層面,也就是說,在第三種人看來,“知”不如“行”,“知”重在“行”。
三句話相對獨立,又互為支撐、充滿聯系??忌趯忣}時,不管是基于哪一句話立意,都一定要有整體意識、聯系意識、比對意識。相對而言,前兩個觀點處于認識層面,第三個觀點已到實踐層面,審題時也應考慮這一因素。在審題時應重點抓住這些關鍵詞:應該、實際、變得;聰明、有經驗、有才能。并盡量思考前提與結論之間的合理點和不合理點。
聯系命題意圖,大致可從以下幾個方面立意:
(1)能預知事物的理想(詩意)狀態(tài),是聰明的表現。
(2)能預知事物的實際情形,只有經驗豐富的人才能做到。
(3)能改變并優(yōu)化事物,能創(chuàng)新事物,才是真才能。
(4)發(fā)揮聰明才智,結合實踐經驗,變革美化事物。
(5)知易“變”難,不要僅停留在“知”的層面,更要在“變”字上下功夫。
二、累于個性
個性是指個體身上特有的、經常、穩(wěn)定地表現出來的心理特征的總體輪廓,個性具有獨特性、穩(wěn)定性、整體性、傾向性的特點。研究個性的目的在于對個人有更深刻、更全面的認識,并能夠相應采取不同的方法進行有效管理。這話同樣適用于對寫作命題的研究。
按理說,高考是“指揮棒”,命題者要打破高考命題中形成的思維定勢,增加文化積淀,增加文化含量,增加科學思辨,努力把作文教學引向更廣闊的文化空間和思維空間;同時高考命題又要堅持穩(wěn)定性,堅持“穩(wěn)中有變”,不應被某一風格固定住, 但2015年這一特殊時段和高考固有的命題模式,注定了2015年福建高考作文平庸暗淡的結局。
1.平庸暗淡
2015年福建高考作文“路路路”,延續(xù)了近幾年高考的命題風格,沒有令人耳目一新的感覺,在難度上,與其他省作文題相比,福建卷自然顯得比較平庸暗淡。此次命題的三句材料,都是學生們耳熟能詳的話語,在中學六年中都完全可能被反復操練過。
2.撞車套作
2015年福建高考作文,予人似曾相識之感。曾記得,2006年江蘇卷“人與路”,借用魯迅《故鄉(xiāng)》語言材料,要求考生就“路”與“人”的關系及有無之辯證作文,此題受到師生歡迎。2014年浙江卷“門與路”,則檢測考生關于“終點”與“起點”的辯證,也能得到師生好評。2015年福建卷“路路路”,讓考生思考用什么樣的人生態(tài)度去面對生活中的“無路”、“錯路”和“難路”等種種情況。雖然與“路”相配的對象不同,思辨方向也迥乎有異,但“路”來得如此密集,還是給人新意不足,走投無路的感覺。
其實,這一結局主要受制于福建高考固有的命題模式:
其一,時文短評的牽累:自動屏蔽社會生活
2009年福建高考語言文字運用首次出現時文短評題, 引用一個簡短的時事材料,要求考生用120字左右的文字發(fā)表自己的感想和看法,一時博得全國上下的好評,這是福建高考命題的一項改革,一個創(chuàng)舉。它考查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要求考生能夠關注社會、關注熱點,針對材料提出自己的觀點并作簡要闡述。福建師大潘新和教授特別關注這類文章,曾撰文要大家重視時文評述文章的寫作。然而,眾所周知,考試命題應具有信度和效度,這就要求命題者盡量回避社會熱點和焦點,以防猜題押題,這樣,時文短評自然只能成為“現象短評”,更讓人沒想到的是,福建高考作文從此自動屏蔽了社會生活、時政新聞、科技發(fā)展、流行時尚進入作文視野的可能性。
其二,文體限制的牽累:自然排除寓言與故事
2011年福建高考規(guī)定作文文體,只允許考生寫記敘文或議論文,“思辨體”開始盛行,其結果是80% 的考生選擇議論文。高考是“指揮棒”,致力于二元對立、虛實相生的“思辨體”寫作,對于培養(yǎng)學生綜合寫作能力,無疑會帶來相當的傷害。從理論層面認識,高中學生,寫作不僅需要思辨力,同時也應加強形象思維力的開掘發(fā)展。作為教師,有計劃地漸次介紹各種文體范式,對提高學生綜合寫作能力,無疑大有裨益。前幾年,各省市的命題,形式多樣,其百花齊放的試題為中學作文教學帶來生機,為應對高考,學生曾儲存并歷練多種“寫作圖式”,以求在考場彰顯個性,展示才華。但現在,“思辨體”瘋行,后果如何,不言而喻,一方面是將師生拉入“言必思辨”的苑囿而“不復出焉”,另一方面是哲理類作文“一枝獨秀”,時評類、故事類作文“慘淡退場”。
[作者通聯:福建寧化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