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小燕
宋代沈括《夢溪筆談》中有載:“古人藏書辟蠹用蕓草。蕓,香草也。”古人在書中放置香草,不僅可以防蠹蟲咬蛀,而且還可以給書留下幽幽清香,“書香”一詞便由此而來。后人們據(jù)此加以引申,形容讀書人有“書香氣”,而讀書人家曰“知識分子家庭”,則被稱之為“書香門第”。宋朝程頤語曰:“外物之味,久則可厭;讀書之味,愈久愈深?!闭f的是有“書香氣”的人,讀書時若能品出書的味道,就算進入讀書的真境了。
何謂書味?比如吃飯,有飯、菜、湯,有西餐、中餐、地方風味小吃,不逐一而論,但無論何種飯菜,吃時總要品嘗味道,五味俱全方能構(gòu)成美味佳肴。讀書亦然,讀書之味也是諸味雜陳。
讀書的人有時也難免遭遇意想不到的尷尬,當書中的道理與現(xiàn)實生活之事不能呼應(yīng),書中的事與生活中的道理發(fā)生沖突時,讀書人難免會有迷離若失、恍惚不定的感覺,甚至陷于進退維谷的窘迫,就會有一股酸澀涌入心田。
讀一本好書如進一幢新房,開一扇未知之窗,展現(xiàn)在面前的是世外桃源,藍天白云,青山綠水,可以修身養(yǎng)性,讓讀書人按捺不住內(nèi)心的沖動,吸吮著新鮮的空氣,張開思想的翅膀,自由自在地馳騁翱翔。臻于此境,讀書人怎能沒有甜滋滋的體驗?zāi)兀?/p>
其實讀書人攻城掠地,在知識的海洋中苦苦求索,都要經(jīng)歷“山重水復(fù)疑無路”的苦悶階段,其時身臨遏澀之境,前不見村后不著店,孤苦伶仃,步履維艱,那份愁苦實難堪受。何況讀書人亦是凡人俗子,哪能沒有來自書外的聒噪?若要跨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心里若沒有一番痛苦煎熬的爭斗抉擇,恐怕難臨其境。
讀書可令人練達性靈,陶冶情趣,使媚俗不再,浮躁不再,使人寧靜,高尚依然。但我以為,這般深厚綿長的意蘊還要靠書中摻和的辣味來完成,或者說是火藥味。如果沒有一點辣味的文章,讀之味同嚼蠟,不如不讀;而真正有辣味的書,如同急風暴雨射向垢陋的心靈一角,所向披靡,無堅不摧,終將令讀書人臉紅心顫,羞愧難言,并猛然頓悟。而后者可沖破名韁利鎖的困擾,靈魂因之而升華。
讀書的味道雖說是酸甜苦辣,但最終給人的感覺卻是愉悅快樂。如果沒有書籍相伴,漫漫人生,多少個無眠的黑夜和無聊的白日將十分難熬,而這樣的人生必定無趣而乏味。
有書相伴,方能從中品出味道,得到收獲,在心中涌滿喜悅,進而由衷地欣慰,隨即增強讀書的志趣,進而堅定與書相守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