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卡靜
“Ape not kill ape.”當Koba祈求Caesar施以援手時,Caesar若有所思,最后放手,Koba跌入深淵。這是故事的結(jié)局,也是引起觀眾深度反思的影片主題,如果說《猩球崛起》是對人類科技濫用批判的話,《猩球崛起2:黎明之戰(zhàn)》則是強調(diào)對種族問題的思考,這使得全片更像是一個關于現(xiàn)實人類社會的寓言。
2011年,電影《猩球崛起》作為科幻經(jīng)典《人猿星球》的前傳,在全球取得了5億美元的華麗票房;2014年,影片的續(xù)集《猩球崛起2:黎明之戰(zhàn)》以如幻如真的科幻情節(jié)再一次沖擊觀眾的心靈世界。10年前愚蠢的科技行為,讓人類承受慘重的代價,猿流感瘋狂蔓延,人類毀滅殆盡,殘余的人類龜縮在舊金山,而毗鄰舊金山的原始叢林,則是Caesar(凱撒)與其部族建立的理想王國,當人類面臨能源危機,試圖啟用僅存的發(fā)電站時,猩猩家園的寧靜被打破,人類和猩猩,雙方小心翼翼地接觸、試探,而戰(zhàn)爭在所難免。當Koba(科巴)因為覬覦Caesar(凱撒)的權威,而將猿與人的憎恨加以挑撥和放大的時候,戰(zhàn)爭隨即爆發(fā)。早在電影誕生之初,電影美學評論家雨果·閔斯特堡就指出電影具有心理感染與破壞的可能性,電影也被看作是“社會心理狀態(tài)的癥候系”[1]——電影植根于人的當代精神狀態(tài)??苹檬侄嗡鶢I造的虛擬世界在滿足觀眾感官的同時,更以多維的視角引發(fā)了觀眾關于人的異化和人的存在的深刻思考。
《猩球崛起2:黎明之戰(zhàn)》則沿襲了第一部的異化主題,著眼于人的“類本質(zhì)”的批判,人與猿是兩個種群,也可以被看成兩個部族,是文化發(fā)展程度、文化理念存在差距的兩個族群。人與人之間,猩猩與猩猩之間,人與猩猩之間,信任與背叛不斷發(fā)生,這恰如莎士比亞戲劇所上演的背叛與復仇的主題,這就讓整個影片具有了史詩般的厚重感。
剔除影片的史詩主題,異化無疑是明顯的文化符號,人與猩猩只是文明程度不同的兩個種族,而影片中人類卻成為一種弱勢種族,而作為強勢種族的猩猩,在首領的Caesar的帶領下,整個部族是祥和的,他也試圖用自己所學到的人性交流來教育兒子,并向他灌輸和平的理念,而兒子并不理解,并且Koba由于對人類的仇恨,開始陰謀奪取領導權,猩猩部族的爾虞我詐正是映照了人類的自我特征,猩猩與人何其相似,對待異族的態(tài)度,最終也會成為對待同類的手段,這就是文明異化的表現(xiàn)。另外,影片是針對“非我族類,其心必異”這種荒謬的政治論調(diào)的一種隱喻,而這種荒謬的政治論調(diào)是民族國家、宗教對立的一種形象化影像顯示,是異化的人類對話方式。
電影作為一種藝術形式是美學的藝術再現(xiàn),現(xiàn)代藝術美學一直在追問兩個問題:人是什么?人是如何存在的?毫無疑問,有深度的電影一直在圍繞這兩個問題來構(gòu)建思路。關于這兩個問題的思考源于20世紀初技術的發(fā)展所導致的人類異化——資本主義的生產(chǎn)方式以及戰(zhàn)爭的種種負面效應,這就使人類的悲劇性被揭示出來,而“悲劇的本質(zhì)也就是展現(xiàn)人的存在的一種方式”。[2]對人類的這種悲劇性的存在本質(zhì)的思考,是所有藝術作品的反思目標,反思則使人類的思想得到升華,“悲劇對于人的存在來說,一方面通過挫折揭示人的存在,另一方面又由于得到凈化和救贖而獲得超越”。[3]因此,對人是什么的回答,在存在主義者看來便是——人是悲劇性的存在。
關于人類如何存在,技術理性認為,技術延伸了人類無限的認知能力,這就讓人在判斷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上表現(xiàn)出較強的技術自信,這就表現(xiàn)在人對自然的無限掠取,人對其他物種以及人對人的不信任甚至是屠戮,人的存在狀態(tài)則表現(xiàn)為一種簡單的生物性存在,而不是一種“詩意的棲居”,在海德格爾看來,人的存在絕對不是一種浪漫化的“詩意棲居”,而是一種與“技術棲居”艱難抗爭的存在過程,因此,“‘詩’作為一種本真存在的標志在海德格爾的詩之思中重新恢復了它應有的沉重”。[4]
這里的“詩”我們可以簡單的理解為一切具有“詩意”的藝術作品,因此,藝術作品的屬性就是揭示人類的存在狀態(tài),揭示“真理”,“在作品中,如果存在者是什么、如何存在這一點被加以揭示了,那么,作品的真理也就出現(xiàn)了”。[5]電影毫無疑問也承擔著對人類生存狀態(tài)揭示的重任?!缎汕蜥绕稹肥侨祟惖募夹g理性導致了人類毀滅性的后果的一種形象再現(xiàn),而《猩球崛起2:黎明之戰(zhàn)》則將人類的悲劇性存在放大到極致,人類制造的病毒——猩流感讓人類喪失殆盡,人類龜縮在舊金山的狹小區(qū)域內(nèi),人從控制一切的“優(yōu)勢物種”,成為不及猩猩部落的“劣勢物種”。人類為了獲取僅有的發(fā)電系統(tǒng),采取的方式仍然是與猩族的對抗與戰(zhàn)爭,最終的結(jié)局是兩個部族的全面沖突。也就是說人類對自己的悲劇性存在并沒有反思,仍然是在悲劇生存之路上繼續(xù),這正是影片的深度所在。
但是,《猩球崛起2:黎明之戰(zhàn)》并沒有將表達的主題停留在對人類悲劇性存在的揭示上,影片試圖通過對人與猿的對比映照中,揭示人悲劇性存在的原因。在對待與猿族的關系上,人類存在兩種方向——和諧相處與對抗,以對抗開始,以和諧結(jié)束;猿族對待人類的關系上則表現(xiàn)為Caesar的溫情派以及Koba的仇恨派。而這兩種態(tài)度的根源在于人性的取向問題以及仇恨、權勢等人性陰暗面的介入。所以說《猩球崛起2:黎明之戰(zhàn)》不僅表現(xiàn)為一部科幻電影,也表現(xiàn)為一部生存哲學的藝術小品,更是一部人類存在的紀錄片,當凱撒無奈地說戰(zhàn)爭不可避免,觀眾則通過130分鐘的閱讀,見證了人類最真切的歷史,而當凱撒回到當年的小木屋,想起往事時淚如泉涌,觀眾的情感則自然得到升華,這些細節(jié)性的描述以及對人物內(nèi)心世界的刻畫、多角度的敘事方式讓影片對人類存在的反思更加生活與詳實,而不是簡單的科幻構(gòu)思以及技術對人類眼球沖擊所造成的眩暈效果。
當然,《猩球崛起2:黎明之戰(zhàn)》畢竟是一部好萊塢的商業(yè)電影,它的賣點則更多的聚集在科幻、暴力展示等層面上,對細節(jié)的刻畫仍然是略顯乏味和呆板的。在《猩球崛起》第一部中,當凱撒落寞地用粉筆在牢籠的墻上畫出那扇象征自由與溫暖的窗戶時,觀眾的情感被帶入到凱撒的內(nèi)心世界,他的委屈與無奈表現(xiàn)得非常到位,這些細節(jié)的處理,為以后凱撒揭竿而起、奮起反抗的情節(jié)做了必要的情感鋪墊,而《猩球崛起2:黎明之戰(zhàn)》則缺少這種細節(jié)的鋪墊與過度,這也讓其在揭示人類生存悲劇之時,更多的選擇了用宏大場面來取代細節(jié)刻畫。
當今社會是一個跨文化交流的社會,不同種族、不同文明之間正在進行著文化的沖突與融合,在這個過程當中一種“普世文明”開始逐漸顯示,從歐洲文明到美國文化,“普世文明”在影響著社會的現(xiàn)代化進程,“它使各種人類學家和其他帶著驚慌看待原始人群消失的人感到恐懼。文明在這一意義上說已在整個人類的歷史上逐步擴張,文明本身的傳播與多元文明的存在并不矛盾”。[6]但是,“普世文明”的傳播過程中,不同文明之間總是試圖排斥、消滅另一種文明,這恰恰是電影《猩球崛起2:黎明之戰(zhàn)》試圖表達的思想。
電影是一種對話方式,它總是以特定的音像和視聽符號進行思想的敘述,尤其是進入有聲電影之后,電影語言包含了更多的實質(zhì)性內(nèi)容,“事實上,在一種對無聲電影的難以治愈的懷舊病驅(qū)使下,人們總把對話看成是一種毫無生氣的、裝飾性的敘事方法,這是錯誤的。我已經(jīng)說過,認為電影一旦成為有聲后,就將不再成為一項世界性語言的論點是錯誤和荒謬的”。[7]《猩球崛起2:黎明之戰(zhàn)》幾組對話能夠?qū)⑽拿髦g的思考表現(xiàn)的更為深刻。當Koba 說:“Ape not kill ape.”Caesar的回答是:“You not ape.”語言表達簡練,卻表達了對種族特征的一種定義,Koba之所以被從猿族排除出去,是因為它的陰險以及好戰(zhàn)的心理導致人與猿的戰(zhàn)爭的不斷升級,而這是文明之間對抗的表現(xiàn)。
影片中的人類與猩猩可以看作是具有不同文明背景的兩個族群,文明發(fā)展程度不同,文明的自我認同也不同,本來不同的文明之間可以溝通與和平共處,但是由于人性的自私以及對其他文明的蔑視與不信任,當人類啟動發(fā)電站設備,進入猿族的領域,人類所采用的不是溝通,而是戰(zhàn)爭。而猿族在凱撒的治理下本來是和諧的族群,但是由于科巴的挑撥,人與猿之間進行了激烈的傷亡沖突。其實,若把影片中的人與猿之間的對立隨意換成基督教和伊斯蘭教、東方文明與西方文明等概念同樣適用,一點沒有違和感,這正是影片所表達的文明沖突的主題,不同文明之間所奉行的是叢林法則——強者生存,弱肉強食,而這恰恰是當今社會不穩(wěn)定的根源之一。
影片似乎在劇情方面模仿了《獅子王》《第九區(qū)》等經(jīng)典影片,人性與文明、不同文明之間的對立,總是與陰謀聯(lián)系在一起,影片的深層寓意是通過人與猿的對立、戰(zhàn)爭、兩敗俱傷到相互被動的理解、共存來反思不同文明之間如何共存的問題,通過文明之間的認同與交流,實現(xiàn)人類總體的“詩意棲居”的生存狀態(tài)。
如果說《猩球崛起》是一部警示寓言的話,《猩球崛起2:黎明之戰(zhàn)》則是一部反戰(zhàn)史詩,導演在堅持好萊塢商業(yè)影片科幻劇情的前提下,一改好萊塢商業(yè)片緊鑼密鼓的快節(jié)奏,用緩慢的敘事手法、沉重的敘事基調(diào)將人類與猿族的主要角色進行一一對應,兩個文明之間的對立沖突被完美的展現(xiàn)出來,影片表現(xiàn)出了較強的戲劇性張力,更具有哲學思考容納其中,這也是好萊塢商業(yè)電影的價值所在。
[1](美)C·艾倫,道格拉斯·戈里.電影史:理論與實踐[M].李迅,譯.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1997:201.
[2](德)雅斯貝爾斯.悲劇的超越[M].北京:工人出版社,1986:6.
[3][4]朱立元,張德興.西方美學通史(第七卷)——二十世紀美學(下)[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9:459-460,479.
[5](德)海德格爾.詩歌、語言、思想[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1:35.
[6](美)塞繆爾·亨廷頓.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M].周琦等,譯.北京:新華出版社,2002:58.
[7](法)馬賽爾·馬爾丹.電影語言[M].何振淦,譯.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1993: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