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薇蕙
高中語文教材是經(jīng)典文學著作中一些精妙文章的集合體,內(nèi)容豐富。但是每篇文章又有書的厚度,耐人尋味。其主題、思想深不見底,需要反復讀,反復悟,才能浮出水面。所以,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有層次的反復閱讀,讓學生在與文章多次接觸后,產(chǎn)生新見解、新領(lǐng)悟、新思想。
初次接觸一篇文章,就像第一次走一條陌生的路,總會磕磕絆絆,不順暢。但這第一次卻是無論如何不能繞過去的,而且還要熱情飽滿、信心十足地去走,去讀。這是由于第一次與文章的接觸態(tài)度決定了對文章的第一印象,第一印象又為更好的閱讀奠定了感情基調(diào)。學生往往是靠這第一印象進行有效閱讀的。對于高中語文閱讀課來說,首先要從粗讀開始,這是閱讀的第一個層面。粗讀可以最少的時間實現(xiàn)讀者與作者的一次會面,讀者一目十行,也以最快的速度進入閱讀狀態(tài),知曉文章的內(nèi)容,奠定繼續(xù)閱讀的情感基調(diào)。
以郁達夫的《江南的冬景》為例,標題就透露出文章內(nèi)容的信息,作者是以對江南冬景的描述來結(jié)構(gòu)文章的,以細膩、多情的文字呈現(xiàn)出一幅幅代表江南冬景的圖畫。由于是初次接觸這篇文章,教師可讓學生進行粗讀,讓學生對文章內(nèi)容有一個大致的認識,并思考文章展現(xiàn)了哪些景象。通過粗讀,學生以最快的速度進入閱讀狀態(tài),以最短的時間獲得文章內(nèi)容的訊息。在文章中,作者展現(xiàn)的幾幅畫面分別是曝背談天、冬郊植被、微雨寒村、江南雪景和旱冬閑步。作者還列舉了一些景物,如白色的蘆花、紅葉、烏桕樹、烏蓬小船、月暈、柴門犬吠、紅梅怒放。通過粗讀,學生有了簡單的認識。
文章都有骨架和線索,骨架是字句、段落,線索是貫穿在字句、段落中一些場景、事物所表現(xiàn)出的感情指向。線索起到連接和聚集的作用,連接一些散亂在文章中的字句,聚集字句的內(nèi)在含義,并形成線索力量,指引讀者抵達文章的內(nèi)涵。所以,線索的找尋也十分重要,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對文章的細讀,發(fā)現(xiàn)字句、段落的感情指向,找到抵達文章內(nèi)涵的線索,為更好地理解文章做鋪墊。
還以郁達夫的《江南的冬景》為例,這篇文章惟妙惟肖地再現(xiàn)了江南的美好冬景。作者也飽含著喜愛之情,充分享受著江南冬景帶來的美好感受,這樣的情感幾乎表現(xiàn)在每一個字上。教師可讓學生進行細讀,找出能表現(xiàn)作者心情的詞或句子。如“這一種江南的冬景,豈不也可愛得很么”,“江南的冬景便是一種明朗的情調(diào)”,“還可飽覺著一種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氣”,“人到這一境界,自然會得胸襟灑脫起來”,“空言不如實踐,還是拿起手杖,上湖上散散步罷”等等。這些句子都是文章的線索,它表現(xiàn)了江南冬景本身的美,這種美是作者發(fā)現(xiàn)并表達出來的。通過細讀,學生更能體味作者詞句之用意,從而獲得新的體悟。
通過精讀,學生可獲得對文章最隱秘部分的領(lǐng)悟,讓主題從龐雜的文字語言表達中脫穎而出。精讀不是隨意進行的,它要求讀者運用發(fā)散思維,以某字句或段落為中心進行研究,或利用聯(lián)想,或利用想象,將主題引出來。所以,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精讀,充分咀嚼文章,提出并分析閱讀中遇到的問題,最終使文章澄澈見底,學生一眼就能辨認主題。
郁達夫《江南的冬景》中潛伏著許多可問的問題,這些問題都是主題折射出的光芒,看破光芒,便也找到了折射體,即文章主題。例如,教師可讓學生充分精讀第八段。第八段中大量地引用詩句,將這些詩句排列,分別表達了日暮、冬宵、雪夜、早晨,這是以時間順序進行引用的。此處,教師可讓學生分析“作者引用詩句的目的及好處”。作者引用詩句是為了避實就虛,借詩句之意境裝點文章的氛圍和境界,加強文章的意趣,并且完美地體現(xiàn)了自己心境的閑適、灑脫。學生通過精讀,獲得對主題的體悟。
書本上的文章只不過是一個個驛站,我們總要從這一驛站出發(fā),到達我們心中所想的目的地。所以還要從書本的文章中跳脫出來,并以它為研讀中心進行知識延伸,看到書本知識的外延結(jié)構(gòu)。簡而言之,就是要以書本為中心,找到書本知識所延伸出來的外延性的知識。這些外延知識可幫助學生更加深刻地掌握書本知識,并建立起知識系統(tǒng),加大學生知識儲備量。
教師在講解《江南的冬景》這篇文章之后,可為學生講一下作者各個人生階段的不同代表作,感受一下人生境遇對一個作家的影響?!督系亩啊纷饔谧髡咧心陼r期,此時作者工作順心,生活舒心,所以表現(xiàn)在字里行間的文字也傾向于這一基調(diào)。而郁達夫留學日本期間所創(chuàng)作的短篇小說集《沉淪》卻迥然不同,表達了深切的痛苦。
閱讀要有方法,不能像無頭蒼蠅一樣亂撞;閱讀要有從略到細到精的過程,不能一蹴而就,不能敷衍了事。為了引導學生進行有效的閱讀,教師應該讓閱讀教學富有層次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