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一軍
近期看到兩個畫面,感觸頗深。畫面一:一年級的語文課堂上舉起的小手如一片樹林,課堂的活躍度十分高。畫面二:六年級學生端坐于課堂內,舉手學生寥寥無幾,回答問題時,膽顫心驚,如過獨木橋。學生們怎么了?語文課堂上的活躍程度竟然與學生的成長成反比?還是我們的語文太難了?這一現象有些普遍,但我們絕對不能漠然視之。如何讓語文課堂成為學生鮮活的學習陣地,讓學生在課堂中踴躍展示,這是語文教學中必須重視的問題。
如何讓學生喜歡上語文,老師很關鍵,既要讓學生的主體性得到張揚,又要呵護好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語文教學不能局限于語文書中的文章,而應以此為基點延展開去,為學生巧妙地搭建發(fā)現“語文”的平臺,讓學生學習語文的視角更為廣泛,內容更為豐富。
在教學《秋天》一課時,課前,我讓學生去尋找秋天的足跡,感受秋之美;課中,讓學生成立學習小組,交流各自的收獲;課后,以秋為主題,開展系列活動:品讀關于秋天的詩歌、美文,在品讀中感受秋之靜美,靜享秋的詩意;拿起手中的畫筆,畫出自己眼中的秋天,感受秋之絢爛,品味秋的豐碩;或是彈奏關于秋的樂曲,或是唱響秋天的歌謠,采擷秋的音符,與秋天來一場私密約談。由此一來,一篇課文的收獲變成一類文章的收獲,進而變成看、聽、感等多方面的受益,學習語文收獲了有內涵的快樂。
其實,只要我們教師有著“大語文”觀,有著讓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不斷提高的意愿,相信,在教學中還會有更多、更有特色的方法。學有所悟,學有有用,恰恰能讓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變得更加濃厚,讓學生愛上語文,從而由被動學習變?yōu)橹鲃幼鳛椋敲磳W習的快感則會在心田涌動。
我們常會用欣賞的目光關注成績優(yōu)異的學生,但是班級中絕大部分學生的學習能力還有待提高。教師需要結合學情,放慢步伐,從學生的視角看學生的語文學習。
曾將一堂《天游峰的掃路人》公開課的教案用于自已的教學中,雖然課前也進行了二次備課,但還是發(fā)現學情不一樣,一些問題的處理也不同。當講到“作者聞聲尋人見到了這位質樸但卻精神矍鑠的老人后”時,我讓學生看看這兩處外貌描寫,提問:“你發(fā)現了什么?”公開課上,學生能一下子回答得十分到位,可在教學時,學生的回答還是停留在對這個老人外貌給人什么印象來答,我想,是否這樣的提問對于我班的學生而言有一定的難度呢?于是引導學生留意了第二次外貌描寫中的“仔細打量”,孩子們一下子明白了,立即就說出:“第一次是粗粗地看,第二次是仔細地看。”教到這里,我忽然想,我們在進行問題設計時,有時學情不同,同樣的問題也要分解開來,要給學生一定的思考的時間和空間,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fā),必要時可以進行遞進式的提問。
教學時教師既要回頭看學生的學習情況,也要蹲下身來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看語文學習,有時還要幫學生“站高”去看一看,給學生恰當的學習目標,讓他們覺得自己“跳一跳”也能達到預期目標,這樣,教學的效果才事半功倍。
教學是一項實實在在的工作,我們行進在教育教學的大道上,應不時自我反思,總結經驗,同時也要不斷汲取新的理念,運用到教學中去。
注重講授的時效性。一堂課四十分鐘,如果完全是教師講,學生聽,則成了滿堂灌,學生的學習效率怎會提高。據專業(yè)人士調查,一堂課中,最佳的講授時間為十五分鐘左右,更多的時間應留給學生,這樣,才能為學生提供學習時間和空間。
注重小組的合作性。合作探究能夠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參與性,同時,又能以“小手拉小手”的形式達到學生齊頭并學的效果。很多班級中一般以四人小組為單位開展合作,合作時不能只將一個問題拋給學生讓他們交流,否則會成為較為優(yōu)異的學生暢所欲言,平時不愛發(fā)言的學生仍然是位好“聽眾”,這不能稱之為合作??梢栽谛〗M中設立小組長,老師設計合作學習單,小組長進行組內分工,這樣小組合作則落實到每個學生,效果更佳。
注重學生的展示性。每個學生都是一個個體,教師都應為他搭建展示的平臺。特別是語文課堂中,更需多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走進文本,體驗情境,感受內涵,充分展示。展示的形式也可以多樣,如小組匯報、情境表演、感情朗誦等,從而讓學生真正融入課堂,成為課堂的主人。
學生學習興趣的提升,教師教學方式的轉變,教學過程最優(yōu)化,教育效果最大化,才能讓語文課堂真正成為學生鮮活的學習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