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秋根
詩歌作為一種抒情言志的文學體裁,它需要借助大量的意象作為載體來抒發(fā)詩人內心的情感,寄寓自己的思想。小草作為自然界中隨處可見的事物很早就進入了詩人的視野,走入了中國古典詩歌中,或用來起興,或用來抒情,或用來言志。
如《詩經·鄭風》第20 篇:
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有美一人,清揚婉兮。邂逅相遇,適我愿兮。
野有蔓草,零露瀼瀼。有美一人,婉如清揚。邂逅相遇,與子偕臧。
很明顯,這里的“蔓草”主要用來起興。宋代的朱熹所言“男女相遇于田野草蔓之間,故賦其所在以起興”是也?!对娊洝ば⊙拧~藻之什》中“何草不黃?何日不行?何人不將?經營四方。何草不玄?何人不矜?哀我征夫,獨為匪民”中“草”的作用大抵如是。
從屈原作品開始,草由單純的表達技巧開始成為有特定內涵的意象,逐漸形成了“美人香草,以喻忠貞”的傳統(tǒng)。在《楚辭》中,草的出現更為頻繁。如《離騷》中:“蘭芷變而不芳兮,荃蕙化而為茅。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為此蕭艾也?豈其有他故兮,莫好修之害也!”屈原以芳草喻賢才君子,而以蕭艾比變節(jié)退化了的人物。芳草成了屈原精神世界中堅貞人格、純凈內心的一種寫照,也是“草”這一意象獨立成為有特定內涵的意象的典型例證。唐代王維的《春過賀遂員外藥園》中“前年槿籬故,新作藥欄成。香草為君子,名花為長卿”的詩句,把香草直接比做君子,比屈原更干脆、直白。
自此以后,香草意象進一步升華,逐漸成了詩人理想人格和精神世界的追求,成為他們在污濁現實中維護美好德行、寄托高蹈情懷的一種象征,同時也成了后世隱士生活的一個象征。比如,唐代孟浩然《留別王維》中的“欲尋芳草去,惜與古人違”和宋代文天祥《端午感興》中的“風雨天涯芳草夢,江山如此故都何”等詩句,均以芳草比喻自己追求的理想,只是孟浩然期望歸隱,文天祥希冀復國。
從“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楚辭·招隱士》),草又成為寄托離別情懷、懷人思緒的物象,用來抒寫詩人的思念、惆悵和苦悶。漢樂府中的“青青河畔草,綿綿思遠道”,謝眺《酬王晉安》中的“春草秋更綠,公子未西歸”和李煜《清平樂》中的“離情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等詩句,以連綿不絕、無處不在的青草象征連綿不絕、無處不在的愁情。在類似的情感表達中,有的人更高明,用類似借代的表現手法來表達懷人情愫。如五代詞人牛希濟的《生查子》:
春山煙欲收,天澹星稀小。殘月臉邊明,別淚臨清曉。語已多,情未了,回首猶重道:記得綠羅裙,處處憐芳草!
綠羅裙顏色與草色相同,所以詩人就“愛屋及烏”,由愛人羅裙的顏色,故而憐愛普天下的芳草了。一開始以羅裙代指愛人,繼而以羅裙的顏色代指愛人,后又以羅裙顏色相同的芳草來代指愛人了。那種戀人相別的難言纏綿、深沉悱惻的情緒如江水涓涓流出。
在中國古典詩詞中,還經常看到“芳草”與“斷腸”聯(lián)系在一起,因為綠草重生,而友人難見,詩人對此難免頓生惆悵,悲傷斷腸。如韋莊和朱淑真,在同一詞牌《謁金門》中都用到了“芳草”與“斷腸”。韋莊說:“空相憶,無計得傳消息。天上嫦娥人不識,寄書何處覓。新睡覺來無力,不忍把伊書跡。滿院落花春寂寂,斷腸芳草碧?!敝焓缯嬲f:“春已半,觸目此情無限。十二闌干倚遍,愁來天不管。好是風和日暖,輸與鶯鶯燕燕。滿園落花簾不卷,斷腸芳草遠?!睔v史就是如此的巧合與相似,都流露出惆悵,悲傷斷腸的滿懷愁緒。
同時,芳草又以其頑強、蓬勃的生命力給人以希望、生氣和活力,象征一種美好的生命。如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中的“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詩中原野上的草秋枯春榮,歲歲循環(huán),生生不息的野草象征一種頑強、堅韌、蓬勃的生命力,表現出了一種積極向上的樂觀主義精神。
芳草還可以作為人事盛衰、感時傷世的象征。草有榮枯,敏感且敏銳的詩人從這種變化中又洞察到了人事盛衰的興亡之感,并用它寄托不盡的愁苦、感慨和思考。如俞紫芝《詠草》:
滿目芊芊野渡頭,不知若個解忘憂?細隨綠水侵離館,遠帶斜陽過別洲。
金谷園中荒映月,石頭城下碧連秋。行人悵望王孫去,買斷金陵十二愁。
首聯(lián)從渡頭草寫到忘憂草,頷聯(lián)從離館寫到別洲草,頸聯(lián)從金谷園中草寫到石頭城下草,這凄迷衰草,正象征了榮華已逝。月是當年月,園是昔日園,離館的奢華已付流水,石崇的奢富已成陳跡,只有草還在那里一歲一枯榮。石頭城,這六朝建都之地,虎踞龍盤,過去也是金粉膏澤,豪華相繼,如今徒剩秋草迎風,敗葉委地。由金谷園寫到石頭城,以今日之敗象暗襯往日的盛況,概入了廣闊的空間和悠久的時間,以草枯象征豪富的衰敗,字里行間人事盛衰的興亡之感油然而生。
從《詩經》到《楚辭》,從漢樂府到《清平樂》,從《賦得古原草送別》到《詠草》,在這條縱向的時間線上,隨處可見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草”的身影,在詩人的筆下,在詩歌的不斷傳承中不斷演繹、豐富著自己的獨特內涵,展現出自己的意象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