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漳浦縣杜潯中心學校 林鴻彬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曾指出,語言文字訓練離不開聽說讀寫,而其中的“說”是最基本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小學“語文課程標準”對低年級學生的說話能力也提出了明確的目標:能正確地口述一段話和一件簡單的事。小學生說話能力的培養(yǎng)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長期訓練的過程。因此,我們應該重視對低年級學生說話能力的訓練。說話能力的訓練不能孤立地進行,而要靈活采取多種形式,要結合字、詞、句等教學內(nèi)容,“串聯(lián)”聽、讀、寫,并貫穿在語文教學的整個過程當中。那么,如何培養(yǎng)低年級學生的說話能力呢?本文結合教學工作實踐,從以下幾點談談自己的體會,以求日臻完善。
從低年級學生的情感需求出發(fā),教師要善于巧妙地創(chuàng)設各種口語交際的情境,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fā)學生的想象能力,讓他們“心花路放”,不拘形式地進行口頭語言表達。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說過:“一切語文從實踐去學習比用規(guī)則學習來得容易?!痹诘湍昙壵Z文教學中,教師可以精心選擇一些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話題,讓學生進行自述和簡要評說所見所聞、所感所想。進行“接地氣”式的說話訓練,不僅容易激發(fā)學生學習的內(nèi)驅(qū)力,同時還能在師生、生生互動中營造輕松的交流氛圍。
例如,教學人教版小學語文一年級下冊《語文園地三·口語交際》,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多種多媒體教學情境,設計出許多讓學生思考、自述的內(nèi)容——以“環(huán)保小衛(wèi)士”為主題:看見校園內(nèi)的果皮紙屑等垃圾,你怎么做?以“安全伴我行”為主題:上學、放學路上穿過馬路時應該注意些什么?以“我愛我家”為主題:介紹自己的家里發(fā)生了哪些新的變化?以“感恩教育”為主題:表達對學習小伙伴、老師和親人的感激之情等等,可以采取大家互相交流、對話、自由插話的說話形式。這樣的自述訓練要達成的目標是:學講普通話,逐步養(yǎng)成講普通話的習慣;有表達的自信心,對感興趣的話題發(fā)表自己的意見。在這些“生活化”的口語交際實踐中,學生學會了傾聽與合作,興趣盎然地投入說話訓練的過程中。
心理學研究發(fā)現(xiàn),人的知識80%以上是通過視覺感知而獲得的。說話能力是認知能力和觀察思維想象力等多項能力的綜合體現(xiàn)。對低年級學生來說,這既是語言訓練的重點,又是難點。學生的思維與表達若要成為有本之木,有源之水,教師應該有的放矢地引導學生感知事物、觀察生活,為“說”創(chuàng)造取之不盡的素材。在觀察活動中,教師應該教會學生正確的觀察方法和順序;鼓勵學生自由表達時,應該提示學生適當加上自己的心理活動,在語言材料和學生表達之間搭建思維的橋梁。
例如,教學人教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下冊《恐龍的滅絕》一課,教師可以利用文本的插圖,充分發(fā)揮插圖的直觀性、形象性和啟迪性等特點,訓練學生的說話能力。從恐龍的數(shù)量,到觀察恐龍的外形差異,再到不同種類的恐龍的生活環(huán)境,教師請幾位學生口述圖上畫的內(nèi)容:有的膽怯地叫起來:“這么多的恐龍,真恐怖哇!”有的驚奇地說:“恐龍不都是在地上跑的,也有在天上飛的!”還有的像發(fā)現(xiàn)新大陸似的喊:“這只黃色恐龍的背上長著三角形的刺!”……學生“有一說一”東拉西扯,說話欠缺條理性。于是教師又耐心指導學生小組合作討論,從恐龍的外形特點、生活環(huán)境等不同角度仔細觀察,并選擇一個自己最感興趣的角度,用上“有的……有的……有的……”進行描述。這樣,學生的表達就通順、流暢了。最后教師提出難度高一點的要求,讓學生圍繞“大約兩億年前,地球是恐龍生活的樂園”這句話把幾方面的內(nèi)容串連起來。通過描述,學生領會到了遠古時代恐龍的輝煌,從而引起學生思考:為什么恐龍會在地球上消失?這樣全方位、多層次的觀察訓練,激起了學生學科學、愛科學、發(fā)現(xiàn)科學的探究欲望,有效地提高了說話能力。
課堂教學是訓練學生說話的主渠道,但是說話訓練的加強不能僅僅局限在課堂上,應把說話訓練有效地延伸到各種活動中。教師必須針對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有計劃、有針對性地巧妙捕捉一切有利于口語交際的時機,充分利用第二課堂創(chuàng)造交際氣氛,挖掘說話素材,引導學生參加豐富多彩的活動,在活動中汲取知識,并讓知識在活動中活躍起來,讓學生言之有序、言之有理,讓學生在活動中鍛煉交際本領。
例如,學校開展“陽光體育大課間”活動后,教師可以設計一些簡單的口語表達的活動,以“跳繩”為話匣子,讓學生說說活動過程或比賽場面。學生在說話訓練過程中既是參與者,也是評議者,一邊聽一邊評,由始至終他們都處在積極主動的學習狀態(tài),極大地鍛煉了他們的交際本領。在關注語言表達時,教師應該注意讓學生多動手,充分讓學生手、腦、口并用,邊做邊說。學生不但能說出“跳繩”的動作,而且能描述自己當時的心情。既能把整個過程完整地說出來,又能把運動員的動作、神態(tài)生動地描繪出來,說得惟妙惟肖。教師指名某位學生自述后,要求其他同學們討論交流,還可以質(zhì)疑問難,學生在這種雙方互動的交流中培養(yǎng)了良好的聽說態(tài)度;課堂上還可以進行朗讀互評,“請大家評一評這位同學讀得怎樣?”這是對學生仔細聆聽、客觀評價、口語交際信心的激發(fā)和口語技能的強化訓練。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強調(diào),沒有積累,就談不上良好的語感,也絕不可能有真正的聽說讀寫能力,更不可能學好語文。只有“厚積”,才能“薄發(fā)”。低年級學生說話時,組織語言的能力和表情達意的能力還較弱。針對這一情況,教師應該從積累語言入手,訓練學生掌握說話的技能技巧,并在日常的聽說訓練中加強對學生語感的培養(yǎng),使學生更準確地理解語言材料,在實踐中學以致用,使其成為自己的知識。
例如,教學人教版小學語文一年級上冊課文《四季》中,“草芽尖尖、荷葉圓圓、谷穗彎彎”這幾個疊音詞具有形象性、確切性和音樂性的特點,讀起來朗朗上口,聽起來富于童真童趣。教師讓學生模仿課文分組分別說一說春夏秋冬四季的美麗。第一位學生舉手發(fā)言:柳樹彎彎,他對小河說:“我是春天?!钡诙粚W生擲地有聲:雷聲隆隆,他對小樹說:“我是夏天?!钡谌粚W生不甘示弱:落葉飄飄,他對大地說:“我是秋天?!钡谒奈粚W生慷慨陳詞:北風呼呼,他對雪人說:“我是冬天。”學生不但復習鞏固了課文中的詞句,而且積累了語言的表達方式,既激活了自身的語言積淀,又吸收了他人的新鮮語匯,實現(xiàn)了語言的再積累,體會到語言訓練的樂趣正在于“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的美妙。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還要指導學生通過反復大量的朗讀與背誦,夯實學生說話的語言基礎,增強學生的悟性,這樣一來,學生說話的能力就不斷提高了。
總之,“說話”訓練是集語言、思維、觀察、表達,聽、說、讀、寫和課內(nèi)、課外于一體的綜合性訓練。培養(yǎng)低年級學生說話的能力,是語文生活化教學的需要,是發(fā)展思維的需要,是提高學生素質(zhì)的需要。教師要根據(jù)學生的年齡和認知特點循循善誘,堅決反對形式主義的訓練方式,要充分創(chuàng)設一切語言表達條件,通過多渠道、多形式、多角度的訓練,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使學生有話就說、有話樂說、能說會道,從整體上提高低年級學生的說話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