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秀林
(遼寧省大連市長興島經濟區(qū)實驗學校)
小學生快樂閱讀的點滴嘗試
賈秀林
(遼寧省大連市長興島經濟區(qū)實驗學校)
積極進行小學生快樂閱讀方法的探索,力求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體驗到閱讀的樂趣,沐浴書香,快樂成長。
興趣;探索;體驗;賞識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強調:要讓學生“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在教學實踐中,我積極進行小學生快樂閱讀方法的探索,力求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體驗到閱讀的樂趣,沐浴書香,快樂成長。在這里我把自己的一些做法談一談,以期拋磚引玉。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課堂依然是閱讀教學的主陣地,在教學中我認為可從“激”“情”“展”三個層次入手,激發(fā)學生閱讀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閱讀的能力,提高語文素養(yǎng)。
1.激情引入,喚起閱讀的欲望
為了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好奇心和求知欲,挖掘“快樂”因素,我在教學中特別注重根據不同年齡段孩子的特點以及課文的特點進行導課的設計,促使學生興趣盎然地進入到特定的情境中,積極主動地進行閱讀活動。導課的方式多種多樣:如《我的伯父魯迅先生》《十六年前的回憶》等名人軼事談話導入;《景陽岡》《草船借箭》等古典名篇故事導入;《只有一個地球》《太陽》等介紹事物類課文謎語導入;《月光曲》《唯一的聽眾》《伯牙絕弦》在優(yōu)美的音樂聲中導入等等。新穎的導入激起了學生強烈的閱讀欲望,使他們輕松愉快地投入到閱讀中。
2.真情品味,感受閱讀的美好
“語言文字是有溫度的”,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引領學生品味語言的意蘊,感受文字的魅力,這既能培養(yǎng)閱讀的興趣,又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比如,在教《丑小鴨》一課時,丑小鴨變成白天鵝后“雪白的羽毛,長長的脖子,美麗極了!”我繪聲繪色地范讀了這一句,并輔以肢體語言,通過語氣、語調、表情、體態(tài)把“美”的信息直接傳遞給學生,一下子就引起了學生情感的共鳴,使他們感受到了天鵝的“美”。在接下來誰愿意像老師這樣夸夸這只天鵝的感情朗讀中,學生個個不甘示弱,瑯瑯書聲中盡是學生享受讀書的快樂!為了幫助學生閱讀感悟,教師還要學會把學生帶入具體的教學情境中,讓學生充分去感受、去體驗。如,在教學《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時,通過多媒體課件,感受黃包車夫那樣的窮苦人民的生活現(xiàn)狀;同時引入時代背景資料,拉近了學生與文本的距離,學生才能深刻體會到魯迅先生憂國憂民的偉大與可敬。當一個學生,如果能在老師的引領下,通過閱讀與一個偉大的靈魂對話,感受人性的崇高,那他怎么會不愛閱讀呢?
3.展示提升,共享閱讀的成果
小學生天性好動,喜歡表演本是天性使然,如果老師能再給予肯定與鼓勵,他們必定樂不可支。在閱讀教學中,我充分利用這一特點,通過讓學生說一說、比一比、寫一寫、畫一畫、演一演,把自己的閱讀收獲用喜歡的方式展示出來,體驗到閱讀的成功,感受到閱讀的樂趣。比如,在教學完《凡卡》一課時,鼓勵學生順著課文的情節(jié),展開豐富的想象,續(xù)寫凡卡夢醒后的命運。學生的想象在暢所欲言中得到了升華,同時過足了當導演的癮;在學習《從現(xiàn)在開始》一課時,我讓學生分別扮演“貓頭鷹”“袋鼠”“小猴子”來讀課文表演……這樣,在“演”中生成、體驗,在“讀”中感悟、升華,學生有了最深刻的體驗,感悟語言文字不再枯燥,學習成了學生的樂事。
在努力提高課堂閱讀教學效率的同時,我十分重視學生的課外閱讀,使課內外閱讀有機結合起來,取長補短,互相促進。首先,我在拓展閱讀上下工夫,找準每篇課文可以拓展閱讀的鏈接點,向學生推薦相關的閱讀書目。這樣就讓全班學生有機會同讀一本書,為學生閱讀交流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與此同時,班級定期召開《我最喜愛的故事讀書報告會》,為喜歡閱讀的學生提供了展示交流的機會與平臺,為提高學生閱讀興趣起到了很好的助推作用。其次,提倡“親子閱讀”的概念,讓家長每天陪孩子讀半個小時的書,營造一個良好的讀書氛圍,讓家長的行為去感染孩子,同時讓他們不定期地交流讀書感受,搭建了親子溝通交流的橋梁,讓學生在家長的陪伴下快樂成長。
由于小學生心理發(fā)展不成熟,他們往往僅憑一時的興趣來讀書,缺乏長期閱讀的恒心,因此我開展了形式多樣的活動,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幫助他們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比賽類的有:美文欣賞朗誦會、未來之星習作大賽、讀書報告會、故事大王等;游戲類的有:腦筋急轉彎、天下奇聞、民族風情、名勝古跡、課外知識大家談;還有辦手抄報、黑板報、自編作品集等。這樣,既讓學生有了施展才能的機會,又提高了他們的閱讀興趣。
總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得法于課內,發(fā)展于課外,只要內外兼修,就能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使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為其一生的學習和工作奠定堅實的基礎??粗鴮W生在知識的海洋里快樂遨游,我們做教師的也樂在其中!
劉利寶.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點滴嘗試[J].現(xiàn)代教育科研論壇,2012(12).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