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燕
(內蒙古根河市金河小學)
我國有著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古詩在歷史文化中占主要地位。古詩大都體現民間疾苦、激發(fā)人的意志、寄予情感,描述自然景觀或規(guī)勸君王高官等。小學語文教學課程中,雖然古詩只占據一小部分,卻不能忽視其重要性,所以,教師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認知古詩的意識,將具有中國歷史悠久文化特色的古詩發(fā)揚光大。
古詩作品不僅詩情畫意,而且較多的作品還含有理趣性。例如,北宋文學家、書畫家蘇軾的《題西林壁》,前兩句描述的是廬山千姿百態(tài)的形象,接著往下看,蘇大學士要如何才能將廬山的秀美描述出來呢?難道是他詞窮了?非也,原來是大學士悟出了真諦,才有了下面的兩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首詩中所蘊含的理趣,想必學生都是比較容易理解的。針對詩的前兩句“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學生能領悟到,若不對復雜的事物進行深入全面的調查,就容易被局部的現象所迷惑,很難對事物有正確全面的了解。古詩中的意境和哲理,是熏陶學生具備高標準思想品德的典范。
想要了解和欣賞古代詩詞或者現代文學作品的藝術魅力,必須對作者的時代背景進行分析。反之,即便是名著也沒有在文學界立足的資本。例如,現代文學、思想和革命家魯迅的作品,若不去聯(lián)想他所處時代的愚昧和封建,就不會體會其文章的深刻思想,挖掘其藝術魅力。若對作者的生平、思想和背景加以研究,就能走近詩人,體會其作品的含義。例如,唐朝詩圣杜甫的作品《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是作者對“安史之亂”剛剛平息后的情景有感而發(fā)作的一首詩。學生很難一下子領悟出詩圣的感情,老師可以讓學生去搜集有關詩圣杜甫和“安史之亂”的相關資料,讓學生明白其寫作背景的同時充分體會作者的愛國情感。
在小學語文的古詩教學中,教師要想使學生領悟詩中所描述的情景,可以將詩中場景同現實生活中見到的類似場景聯(lián)系在一起,通過熟悉的場景對照使學生盡快領悟陌生的詩境。例如,在教授宋代詩人楊萬里的《小池》作品時,老師可以選擇與其相似的一處場景帶領學生進行觀賞,并引導他們理解詩中的情境,使學生有種身臨其境的感覺,讓學生對詩句加強理解的同時更能體會詩人的感情。
總之,古詩文化影響深遠,新時代的人要將其繼續(xù)發(fā)揚光大。小學語文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合理有效的教學方案,激發(fā)學生對古詩濃厚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領悟古詩和欣賞古詩的能力,陶冶學生情操的同時提高其人文修養(yǎng)。
陳慧云.淺談小學語文教育中的課程創(chuàng)新[J].中國校外教育,20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