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玉杰
摘要:近年來,關(guān)于學校體育的演變和發(fā)展這一領(lǐng)域的研究空前繁榮,其聲勢之浩大,呈現(xiàn)出前所未有之態(tài)勢。但是筆者經(jīng)過閱讀大量文獻資料后發(fā)現(xiàn),在論及影響近代學校體育發(fā)展的因素時,很多學者往往忽略了國人體育認知的改變這一重要環(huán)節(jié),文章對近代國人是如何對體育進行認知并最終影響學校體育的發(fā)展進行研究,旨在能夠?qū)Ξ斀駥W校體育的發(fā)展給予啟示。
關(guān)鍵詞:近代體育認知 演變 學校體育
中圖分類號:G8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5643( 2015 )01-0115-04體育認知主要是指:“人們對體育的主要認識過程”[1],也有學者認為體育認知是指主要通過身體對人的運動及其規(guī)律的一種特殊的認識過程。通過進一步的分析,我們認為體育認知簡單點來說就是人們對體育本身以及對體育的功能,并且這些功能能夠帶來何種價值的認識過程。中國近代擁有百年的歷史,其歷史發(fā)展蜿蜒曲折,坎坷不斷,但近代同人對體育的熱情絲毫沒有消減,本文通過對中國近代幾個歷史階段的具有代表性派別體育認知的闡述,來剖析中國近代同人體育認知的演變歷程及對學校體育發(fā)展的啟示。1 以“體”練兵,強兵而“強國”的洋務派體育認知與學校體育實踐
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之后,西方資本主義列強從政治、經(jīng)濟、文化各方面加緊對中國的侵略,造成了嚴重的國家危機,中華民族和資本主義列強的矛盾空前尖銳起來。另一方面,資本主義的侵略,特別是大規(guī)模的商品輸出,加速了中國自然經(jīng)濟的土崩瓦解,從而使中國資本主義的產(chǎn)生成為了一種客觀的歷史趨勢。于是清政府于1861年成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立即推行洋務運動,一場為時30年的“洋務運動”,從此在華夏大地上如火如荼地開展起來。
洋務派認為,造成中國奇恥大辱和統(tǒng)治危機的根本罪魁禍首正是西方的“堅船利炮”,所以洋務派主張學習西方應從練兵制器開始。洋務派模仿西方練兵之法,看到了西方體育之于練兵的作用,對體育加以認知,遂引進西方體育用以練兵。南此可見,洋務派一開始便以強兵為目的而接受和引進西方體育,并且主要是接受西方的“兵式體操”,如在軍事學堂中開設(shè)體操課;在軍隊中推廣西洋體操,但是,這種種作為,不過都是以練兵為目的,所有的一切都沒有從體育的本身去定義,甚至在當時社會上也并無體育一詞,稱為體育者,均以“體操”冠之?!啊襟w操冠上了體育的名號,這就使得中國人在初始建立的朦朧的體育觀念上,從一開始便打上了濃厚的軍事烙印,體育強兵,在不知不覺中形成了人們的共鳴,并影響著后來體育的發(fā)展”。[2]這樣一來,洋務派便產(chǎn)生了中國最初的體育觀念,對體育加以了最簡單的認知:即練兵、強兵之功能。
為什么洋務派會對體育產(chǎn)生這樣的認知呢,這是由其歷史背景和具體原因的,以下分為三點來談:其一,“價值判斷基于事實認識的基礎(chǔ)之上,救世路徑的選擇必須基于形勢的判斷”,[3]洋務派基于對清王朝內(nèi)憂外患的這樣一個內(nèi)外形勢上的認識,得出了此乃“千年未有之大變局”的結(jié)論。洋務派這種基于形勢判斷而言的變局觀讓其產(chǎn)生了“師夷長技”的認識,為其引進西方體育奠定了思想前提。其二,文化傳播學揭示,兩種文化進行交融時,文化是以整體形態(tài)呈現(xiàn)出來的,所以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之后,雖然西方文化是以一個整體的態(tài)勢大規(guī)模的輸入中國,但魏源首先感知到得是西方軍事的強大之處,他指出,西方強于中國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一戰(zhàn)艦,二火器,三養(yǎng)兵練兵之法”[3],從而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主張。洋務派在經(jīng)歷了太平天國運動和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之后,也深切的體會到西方堅船利炮的威力,再加之受到魏源思想的影響,洋務派提出“自強之術(shù),必先練兵”,主張模仿西方練兵之法,引進西方體育,并將西洋體操引入軍隊訓練。其三,雖然洋務派將洋操引進了軍隊訓練,但卻發(fā)現(xiàn)缺少新式軍隊訓練的軍事人才,洋務派普遍認為,中國要想由弱變強,人才是關(guān)鍵,必須以西方為師,興辦新式學堂,培養(yǎng)掌握科學技術(shù)的人才。在其強烈的人才欲望的驅(qū)使下,更為了達到其培養(yǎng)軍事現(xiàn)代化所需要的人才的目的,軍事學堂成為了洋務派引進西方體育的落腳點。在洋務派自強觀、人才觀以及御悔、強兵的體育思想的指導下,洋務派開辦新式學堂,將西方體育引進近現(xiàn)代學校教育之中。然而洋務派想要建立新式軍隊,就必須要培養(yǎng)新式軍官,為此,洋務派先后設(shè)立了眾多軍事學堂,并且在軍事學堂中開設(shè)“體操課”,練習“兵操”。如“1866年,在天津設(shè)立船政學堂,1881年在天津開辦水師學堂,1883年天津武備學堂開課,還有北洋軍事學堂、上海電報學堂,南京陸軍學堂,這些學堂多仿照國外類似學校的課程設(shè)置,多聘請外籍教官教授‘兵操”[4]。雖然洋務派膚淺的只認識到西方體育的軍事價值,根據(jù)其強兵練兵的需要引進西方體操隊軍隊進行訓練,造成了中國近代體育具有濃厚的軍事色彩,但不可否認的是,隨著眾多軍事學堂的不斷開辦,體育從此走進了近現(xiàn)代學校,日漸成為了學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2 體育“強兵、強種、強民”的維新派體育認知與學校體育實踐
甲午戰(zhàn)敗和《馬關(guān)條約》的簽訂,進一步加深了民族危機,同時也促進了全民族的民族意識的全面覺醒,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維新派發(fā)起了變法維新運動,掀起了維新思潮,試圖能夠建立君主立憲制政體,并推動中國政治制度現(xiàn)代化以實現(xiàn)自強強國。他們主張進一步向西方學習,對西方體育的認知也在潛移默化地實現(xiàn)著一定程度上的轉(zhuǎn)變。
維新派的體育認知主要表現(xiàn)為其在學習西方的過程中認識到了體育強兵的軍事價值、體育有強壯體魄的強民價值以及體育能夠健身強種的價值,他們還提出了中國若要實現(xiàn)“救亡圖存”和“自強強國”就必須效法西政,論述了“興民權(quán)”的重要性,將“興民權(quán)”作為效法西政之本原,而“興民權(quán)”則首在“開民智”。梁啟超認為“世界之運,南亂而進于平,勝敗之原,南力而趨于智,故言自強與今日,以開民智為第一義”[2],嚴復也指出“至于民智之何以開,民力之何以原,民德之何以明,三者皆今日至切之務”[2],維新派認為“開民智”就必須興辦新式學校,并在新式教育中提倡“德育、智育、體育三育并重”,即梁啟超的“三育并重”體育思想。梁啟超晚年在清華執(zhí)教時非常明確指出:“德育,智育,體育,為教育上缺一不可之物?!盵6]康有為也曾在其《大同書》中指出“‘始終堅持德教,智教,體教的基本方針,那么最終實現(xiàn)‘人類平等,人類大同的目標也就為期不遠了”[2]。endprint
所以,維新派在推進中國政治制度現(xiàn)代化,并在強國圖存的需要之下,重新認知體育的價值,認識到體育能夠強民、強種、強國,進而形成了新的體育觀念?!叭绻f在洋務思潮的影響下,中國人對體育的認知主要還是側(cè)重于強兵的作用,導致了對西方近代體育的最初引進,那么,維新思潮影響下的變化則是近代中國人開始從更深的層面上認識到:近代體育不僅有軍事上的強兵作用,更有在國家與民族長遠利益上的強種、強國作用”[4]。
那么,是什么讓19世紀末的中國人在體育的認知方面有如此的轉(zhuǎn)變呢,究其原因,首先,還要得益于維新變法思潮的影響,“變法維新思潮助推了中國體育的二元建構(gòu)和體育現(xiàn)代化進一步發(fā)展”[3],維新思潮讓中國人叢舊夢中徹底醒來,認識到學習西方先進知識的重要性,這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國人在體育認知上的轉(zhuǎn)變。其次,嚴復將達爾文的進化理論引進中國,并運用到人類社會領(lǐng)域,在社會上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進化理論認為自然界乃至人類社會都存在著競爭與選擇機制,只有適者才能生存。受進化論影響,國人普遍認為,只有“種強才能國強”,自此,身心俱健的體育觀成為了國人的共識。維新派在對體育有強種、強國認知的基礎(chǔ)之上,興辦眾多新式學堂,例如“為維新變法培養(yǎng)人才和提高國民的素質(zhì),維新派創(chuàng)辦了不少新式學堂,如京師大學堂,時務學堂,上海南洋公學,通藝學堂等”[3]在新式學堂中積極貫徹“三育并重”思想,并開設(shè)體操課。這些近代的新式學堂中體育教學的內(nèi)容亦相當豐富,如嚴復在其管理的北洋水師學堂中,體育教學的內(nèi)容有“擊劍、刺棍、木棒、拳擊、啞鈴、足球、跳攔比賽、算術(shù)比賽、三足競走、羹鑰拖物競走、跳遠、跳高等項,此外還有游泳?;?、平臺、木馬、單雙杠及爬山運動等。”[2]維新派將西方體育引進新式學堂,很大程度上推動了近代學校體育的興起和發(fā)展。 進入20世紀之后,清政府也在學校體育方面做出了很多措施,1902年,清政府頒布《欽定學堂章程》,規(guī)定體操為各大學堂的必修課,標志著近代學校體育開始得以實施。1903年,清政府義頒布《奏定學堂章程》,章程明確規(guī)定:各學堂一律練習兵式體操,以肆武事。“《奏定學堂章程》的頒布,標志著我國近代新教育制度的建立,并從此確定了近代學校體育的地位?!盵5]3 體育“強種強民,重塑精神”的革命派體育認知與學校體育實踐
“《辛丑條約》的簽訂標志著封建主義的清政府與帝國主義列強完全結(jié)合,清政府完全淪為洋人的朝廷?!盵3]帝國主義從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方面進一步加緊對中國的侵略,民族危機極其嚴重,中華民族與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空前激化。以孫中山為代表的民主革命派站在憂國憂民的視角提出了“強種保國,強民自衛(wèi)”的思想,革命派一致認為體育關(guān)系到國力的強弱和民族的興衰。孫中山先生說:“因二十世紀立國于地球之上者,群雄競爭,未能至于大同時代,非兵力強盛不能立國?!盵7]所以他主張國人要加強體育鍛煉,強健體魄。在此基礎(chǔ)之上,革命派認知到了體育強身健體以強兵、強民的價值,他們極力提倡“強國必先強身,強身必行體育鍛煉”。盡管革命派的體育認知程度依然停留在強調(diào)體育強身健體的社會價值,但這一時期的革命派對于體育精神價值的認知已經(jīng)初顯端倪。孫中山就曾明確指出:“今以提倡體魄之修養(yǎng),此與強種保國有莫大關(guān)系?!睆亩洋w育與民族存亡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來看待,并且提倡尚武精神。以求中華民族從精神上和體格上強盛起來,不被他人欺悔。[2]革命派“強兵強民以強國”的體育觀念的產(chǎn)生,究其原因,還要追溯到嚴復的進化淪思想,受其進化淪思想的熏陶,“革命派接受并內(nèi)化了嚴復的進化論思想,并以此為指導,認識到在列強并存的弱肉強食的世界,只有強種才能保國,強民才能自衛(wèi)?!盵3]在強兵強民以強國的體育認知指導下,革命派認為,“反清變政體以強國不能不講體育,開民智培養(yǎng)軍人精神不能不講體育。所以革命派做了一系列的體育實踐,其中就包括創(chuàng)辦軍事和體育??茖W校,實行有組織的軍事體育訓練,利用體育來為革命服務。如革命派創(chuàng)辦了青山軍事研究所、大森體育會、大通師范學堂、中國體操學校、重慶體育學堂、松口體育會等,這些學校以開辦體操??频拿x,進行有組織的軍事體育訓練,如大通師范學堂,‘凡黨人來者,僅習兵式體操專修科?!盵8]革命派非常重視學校體育,并且主張軍國民教育,在學校中加強體育的教學。體育的本質(zhì)在于提高國民身體素質(zhì),是軍國民教育的重要內(nèi)容。蔡元培認為,軍國民教育雖“在他國已有道消之兆,然在我國,則強鄰交逼,亟圖自衛(wèi),而歷年喪失之國權(quán),非憑借武力,勢難恢復?!彼运f,“所謂軍國民教育者,誠今日所不能不采者也?!盵2]中華民國成立以后,蔡元培先生擔任第一任教育總長,正式提出“軍國民”教育,要求各級各類學校實行軍事編制,開設(shè)以兵式體操為主的體育課程。然而,民國初期軍國民體育的實施,并沒能夠?qū)崿F(xiàn)“體育救同”的理想,之后因為種種原因,軍國民體育思想雖然退出了中國的歷史舞臺,但其在近代學校體育發(fā)展的歷史中卻留下了不可磨滅的一頁。4 “人本體育”,五四新文化人的體育認知與學校體育實踐
1915年,《新青年》在上海創(chuàng)刊,標志著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正式開始,新文化的倡導者在極力宣揚人權(quán)的同時,也強調(diào)人的主體性,認為人生而平等,人們的生命自由、平等,財產(chǎn)和安全等權(quán)利都是與生俱來的。陳獨秀在其創(chuàng)刊詞《敬告青年》一文中疾呼“同人而欲脫蒙昧時代,羞為淺化之民也,則急起直追,當以科學與人權(quán)并重。”[9]1919年,陳獨秀提出‘民主”與“科學”的新文化運動口號,希望通過用西方資產(chǎn)階級民主主義思想取代封建專制思想來武裝同民的頭腦。
經(jīng)過新文化運動的啟蒙,國人的主體性意識普遍覺醒,主體性意識的覺醒也帶來了同人體育認知上的轉(zhuǎn)變。如果說新文化運動之前,同人對于體育價值的認識還糾結(jié)于社會價值之上,片面地強調(diào)體育的社會價值而忽略了體育對于個人生命的意義,那么,經(jīng)過新文化運動的啟蒙,同人的主體性意識確立,體育的個人價值即被發(fā)現(xiàn),同人漸漸認識到,體育是人的基本權(quán)利,體育是人的體育,應服務于人性解放和個性自由。如陳獨秀在其《敬告青年》一文中提出體育活動應該注重人性,因為“教育兒童直接的目的,是要尋種種機會,用種種方法,訓練兒童心身各種感官,使他各種感官及觀察力、創(chuàng)造力、想象力、道德、情感等本能,漸漸地自由生長發(fā)育?!盵2]endprint
可以說,經(jīng)過新文化運動的洗禮之后,國人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從進化論角度強調(diào)體育的強身健體的生物體育觀,已經(jīng)開始從人本主義的視角考察體育問題,認識體育的功能和價值。雖然在當時落后的同情條件下,仍有很多人關(guān)注著體育的強兵、強種、強同作用,但受“人本體育”思想的影響之下,健身、娛樂、競技的體育觀念開始逐步確立。這可謂是近代國人體育認知上的巨大進步。新文化運動也為自然主義教育理論營造了傳播的思想環(huán)境,以實用主義教育學說為基礎(chǔ)的美同“自然主義體育”理論,在20世紀20年代伴隨著基督教青年會的體育活動傳人到中國,自然主義體育思想的理論基礎(chǔ)。其主要觀點包括:“體育即教育;體育即生活;自然體育取代非自然體育,把體操視為‘人為的活動予以摒棄;體育要順應人的生理心理本能?!盵10]自然主義體育思想的引入和確立在我國學校體育發(fā)展史上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義。在實用主義教育思想的影響下,1922年北洋政府教育部效仿美國召開“學制會議”,頒布了《學校系統(tǒng)改革命令》,教育史上稱為“壬戌學制”,1923年頒布的《課程綱要草案》規(guī)定:學校體育南“體操科”改名為“體育科”;體育課以田徑、球類、游戲、體操等為主要內(nèi)容,并完全廢止了兵式體操?!啊度尚鐚W制》的頒布帶來了20世紀初我國體育教育領(lǐng)域的革命。它所包含的豐富的民主、自由和科學精神,構(gòu)成我國近代體育課程的思想基礎(chǔ),對后來的體育課程乃至當今我國的體育課程改革都具有一定的現(xiàn)實意義。”[11]5 小結(jié)
中國近代學校體育南產(chǎn)生到確立再到不斷發(fā)展和完善,雖然經(jīng)歷了漫長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但學校體育的這種發(fā)展都是建立在不同歷史階段不同社會階層對體育的價值和功能的認知基礎(chǔ)之上的,盡管近代同人的體育認知經(jīng)歷了相當曲折的過程。而且,近代同人對體育的認知也正符合了文化傳播學的規(guī)律,文化傳播學揭示,任何一種文化從結(jié)構(gòu)上來看,都是一個整體,當兩種文化發(fā)生碰撞,并且進行交融時,文化雖然是以整體形式出現(xiàn)的,但其物質(zhì)文化的文化阻力最小,文化穿透力最強,文化選擇的成功性也最大。而體育文化的表層包含的是技術(shù)層面的體育。中層則包括制度、規(guī)律等,精神文化層主要是指體育價值觀念、運動心理,思維方式等等。這就完全可以理解為什么洋務派從技術(shù)層面對西方體育加以認知和引進,維新派和革命派從制度層面對西方體育加以認知和引進,新文化運動的領(lǐng)導者們從價值層面學習西方體育了,都是有其歷史必然性的。
所以,正是由于同人這種體育認知上的不斷改變和深化,學校體育才得以在改革和發(fā)展中不斷成長和壯大,由此可見,體育認知的改變對于學校體育的發(fā)展意義之非凡,如何對體育進行有效和正確的認知,將直接影響到學校體育的發(fā)展方向。所以,現(xiàn)階段我們在談論如何深化學校體育改革,如何促進學校體育發(fā)展的同時,應更加注重人們和社會對體育的認知程度,在體育認知明確的基礎(chǔ)之上,對學校體育的改革和發(fā)展提出實質(zhì)性的建議,否則就可能是紙上談兵。
政治需求下的體育推動一定是不完整和不能持久的體育,例如清末民初廣泛實行的“軍國民體育”,就是在政治需求下造成的體育認知的異化表現(xiàn),結(jié)果,“軍國民體育”不但沒能實現(xiàn)“體育救同”的理想,反而嚴重摧殘當時學校體育下學生的身心,最后只能淹沒在歷史的長河里。體育只有在人的根本需要的推動下才能具有發(fā)展的“可持續(xù)性”。所以,體育再也不是為政治服務的工具,而是人們更好地享受現(xiàn)代社會生活的載體,是提高人們生活質(zhì)量的重要內(nèi)容。學校體育亦是如此,我們應更加重視人的發(fā)展,從人的發(fā)展的角度來提升學校體育的價值和功能。所以,在體育的發(fā)展中,廣大民眾對體育的認知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體育的發(fā)展過程,這也直接決定了學校體育發(fā)展的基本方向,縱觀近現(xiàn)代學校體育發(fā)展的歷程,不可否認的是,這種同人在體育認知上的演變已經(jīng)成為了推動和影響學校體育發(fā)展的最根本動力和最重要因素。參考文獻:[1]羅時銘.從生物體育到文化體育——當代中國人體育認知發(fā)展變化研究[北京:體育文化導刊,2006(11).[2]崔樂泉.楊向東:中國體育思想史[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3]田標.中國近代社會思潮與體育[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2.[4]崔樂泉.中國體育體育通史[M].北京: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8.[5]舒慧文,易小堅.對我國近代學校體育發(fā)展的簡要回顧[J]科技信息,2008(4).[6]黃延復.水木清華:二三十年代清華校園文化[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7]孫中山.《孫中山全集》第三卷[M].北京:中華書局,1981.[8]田標,唐永干.體育強同的歷史尋脈——清末民初知識分子“強國”夢的體育路徑選擇[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10(6).[9]陳獨秀.陳獨秀文章選編[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81:78.[10]劉國,孟凡強.我國近代學校體育變革的思想動因[J].國成人教育.[11]李新科,李遠華.近代學制與我國中小學體育課程近代化概述[J].教學與管理,2009(9).
The Enlightenment of Modern Chinese Sports Cognition Evolution
for School Sports Development
Yang Yujie
( Nanjing Sport Institute, Nanjing Jiangsu 210014, China)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research field has an unprecedented prosperity, its momentum vast, showing a hitherto unknown situation. But the paper, after reading a lot of literature, finds, in regard to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modern school sports development, many scholars often neglect this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sports cognitive changes, so the study analyzes how people understood school sports and physical education and how their sports cognition influenced the development of school sports and physical education in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give superficial enlightenment, and make a modest contribution to improve modern school sports and P.E. development.Key words:modern sports cognition evolution school sports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