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慧
歷史教學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是中學歷史教學中時常面對、值得思考的問題。新課改指出,歷史課程資源不應局限于歷史教科書,還應該涵蓋歷史教科書之外的大量資源。歷史教科書之外的課程資源形象具體,內容貼近學生、貼近生活、貼近社會,能極大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因而,廣泛而充分地挖掘、利用課本之外的教學資源,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我們依托學校的優(yōu)質資源,借助各項教改項目為歷史學科開發(fā)課程資源。
初中階段——“二·四學制”改革?!岸に膶W制”課程實驗是將中學六年的教程進行整體設計,為學生成長提供夯實基礎和個性化的培養(yǎng)方案。課程內容上側重對主要學科的教學內容重新整合,重視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課程實施方面,倡導“對話與交流”,構建師生“生命互動”的、共同參與課堂活動的高效生命課堂;課程評價方面,注重過程性評價和個性評價,改變傳統(tǒng)的“分數(shù)加評語”的評價模式,實施綜合素質評價。針對“二·四學制”班的歷史教學,筆者嘗試開發(fā)并利用了異于其他班級的教學資源。常規(guī)課堂為,15分鐘的歷史小論壇+30分鐘的大綱授課,授課方式逐漸向以學生為主體的探究性學習發(fā)展。歷史小論壇由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通過網絡、圖書館、博物館等途徑,自主準備與本節(jié)課相關的歷史知識,并以PPT+講述、話劇、演講等多種方式向大家演示;或由教師設置問題,學生根據問題自主選擇探究主題,借助小論壇這一平臺實現(xiàn)展示、交流,對課堂知識進行有效補充。教師的授課時間由45分鐘縮短為30分鐘,這就需要教師在備課時依據課標內容整合知識,同時針對學生學習能力強、知識面廣的特點,增大知識的深度及寬度,以激起學生的求知欲。歷史課本不應是學生獲取知識的唯一途徑。在課程設置上,學校增加實踐課的時間,帶學生參觀博物館、歷史古跡、遺跡等。我們要讓學生在實踐中去發(fā)現(xiàn)問題,并運用已學的歷史知識、技能和方法去解決問題,提高實踐能力。
高中階段——大學先修課程實驗。大學先修課程實驗,即將大學課程與高中校本選修課程進行融合,大學課程進入校本選修課程目錄清單,由學生自主選擇,鼓勵學有余力的學生選擇該類課程。筆者參與并推進大學先修課程的開設,同時延續(xù)大學先修課程的教材開發(fā)工作,在《中國古代通史》先修課程的開發(fā)過程中,為高中文科生提供綜合的、深層次的知識視角,同時開設講座課程,為學生定期開設人文講堂;開設實踐課程,利用寒暑假時間,選擇部分學有余力的學生走進高校,開展研究性學習,感受大學學習生活,了解大學專業(yè)及相關學科的前沿發(fā)展情況,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和基本的科研興趣,從而實現(xiàn)學生在科學家身邊成長的愿望。
課外教學拓展方面,結合“雛鷹建言”活動,安排學生于寒假開展社會實踐活動,走出家門、走進社會。學生們紛紛走進博物館、走進社區(qū)、走進公共場所,悉心觀察、體驗北京的變化和發(fā)展,一篇篇生動的甚至深刻的假期實踐總結,一個個比以往更接地氣的探究學習小點子,讓我們看到了實踐中得出的真知。學生們逐漸有意識地將社會熱點問題變成歷史學習資源,不斷發(fā)現(xiàn)問題。歷史老師敏銳地抓住學生在思考問題以及提出問題方面的變化,通過指導學生自主探究,進一步強化學生的問題意識,逐步建立科學性思維。為激發(fā)學生實踐的積極性,教師把實踐活動納入了歷史成績評價體系,即每學期成績評價包含綜合性學習、過程性評價。諸多措施的實行,均旨在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總之,歷史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充分展現(xiàn)了生命教育的理念,是沖破“制式學?!钡姆h,給學生個性化提供發(fā)展“特區(qū)”,開發(fā)學生多元智力的一個有效途徑,為中學歷史教學注入了新鮮的血液,亦對我們的課程與教學改革提供了嶄新的視角和多元的切入點。我們將繼續(xù)立足實際,在繼承傳統(tǒng)的基礎上,準確把握教育教學的契機,不斷探索適應本校學情、適應時勢的課程資源。
編輯 肖佳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