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良憶
“天啊,還得走多久?”傻傻跟在朋友后頭,走了快四十分鐘,我忍不住開口埋怨了。
“快了快了。”朋友領(lǐng)著我在大廣場附近的小路繞來繞去,這會兒站在一個三叉巷口,東張西望。我的這位老朋友平日對上館子用餐這件事,并不算太挑,哪兒方便,東西又好吃,就去那兒,怎料這一回卻一反常態(tài)。
“那家的意大利面真的很棒,好不容易來羅馬,不回味一下,太可惜了?!彼褂吃诼愤叢A淮吧系哪?,此刻流露出饞人特有的某種迷醉神情,我本來有點惱怒,看了不覺莞爾。我和朋友的角色顛倒了,他這時的言談,分明像出自我口。
“好像就這一條巷子?!彼卣f,也不知道是在自言自語,抑或在對我說話,“沒錯!就這家?!?/p>
我抬頭一望,順著他指示的方向,看見一幢石造樓房,樓底掛著兩面黃色珠串門簾,其中一面珠簾向兩邊掀起,用拉繩固定,露出簾后的一張四人餐桌,正有人在埋頭大快朵頤。果然是家小館,說真的,要不是有朋友帶領(lǐng),我八成會過其門而不入,因為小店連個招牌也沒有。
店里的陳設(shè)亦十分簡樸,木桌上沒有枱布,只鋪了便于換新、清理的大張白紙,看來就是一家給附近街坊吃頓便飯的小吃店。大概是因為已過了午餐尖峰時刻,店內(nèi)不擠,約莫七成滿,大部分顧客應是本地人,看打扮有不少是上班族。只有另一桌兩個客人穿著T恤球鞋,八成和我們一樣也是游客。一位穿著格子襯衫牛仔褲的中年人,笑瞇瞇地走過來,示意我們隨便坐,看樣子,他是小店的老板兼唯一的跑堂。
坐定以后,老板送來一大籃面包,卻沒拿菜單,原來這里可沒菜單這回事,所有的菜全是看掌廚的老板娘今兒個想做啥,客人就吃啥,隨興得很。從我的座位可以瞥見廚房一角,偶爾看得見一位攏起棕色鬈發(fā)、系著圍裙的中年女人忙碌的身影,想必是老板娘。
老板把雙手撐在桌上,笑容可掬地開始報菜名,有些常見的菜名,我聽得懂,有些完全不知道是什么玩意。朋友一邊聽一邊點頭,最后把各項菜名翻譯給我聽,在每道菜名之后,還不忘“加注”,而他的批注不外乎“這個應該好吃,是地道羅馬菜”。
那敢情好,樣樣都是羅馬口味,這下點起菜來容易多了,不會出錯。要知道意大利菜和中國菜一樣,因區(qū)域不同而形成不同的菜系,到威尼斯館子點拿坡里菜,被跑堂暗地取笑事小,廚師做出來的菜全不是味道事大。這就好像到了寧波菜館硬要點麻婆豆腐,也不會多難吃,但多半不地道。
我們合點一盤火腿臘腸什錦拼盤當前菜,一人要了一份面當主食,再請老板給我們一瓶本地紅酒佐餐。老板頷首,說:“選得好?!彪S即慢吞吞地晃至廚房門口,向老婆報點菜單去了。
小店的紅酒雖非高價陳年佳釀,配著冷火腿臘腸倒也適口。就像朋友所說的,小店從裝潢、氣氛、待客之道到飲食口味,都沒有任何矯飾,用料好且實惠,處處洋溢著爽朗又親切的居家感。
我點的那盤花菜干酪面,尤其令我懷念至今。這道面食的材料很簡單,就只有青花菜、白花椰菜,加上意大利南方人愛用的蒜頭。菜料經(jīng)炒香且略軟爛后,拌上煮至彈牙的筆管面,以及厚厚一層干酪,熱呼呼上桌,入口蒜香、菜香和奶酪香在唇舌之間交匯纏綿,美味極了。我一口接著一口,不一會兒便將一大盤面吃個精光。
說句真心話,這一頓羅馬家常菜帶給我的美好感受,絕不亞于在星級餐廳品嘗名廚手藝,感動的程度說不定還更多一些,只因這樸實的滋味如此接地氣,如此有“媽媽的味道”,豪華餐館哪里做得出來?
(摘自《南都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