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瓊
[摘 要]模因是一種復制現象,人類所有認知活動過程都是建立在模仿基礎之上。語言既是一種模因又是模因的載體,語言學習過程就是通過模仿復制、傳播模因,而模因傳播的成功與否取決于模因的長壽性、多產性和忠實性。探索模因傳播規(guī)律為大學英語聽說教學提供了新的發(fā)展方向。
[關鍵詞]模因;模仿;大學英語聽說教學
[中圖分類號]0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5)06 — 0005 — 02
一、引言
模因論是基于達爾文進化論的觀點,它詮釋了事物之間的普遍聯系以及文化進化的機制。模因(meme)由道金斯(Dawkins)〔1〕在《自私的基因》一書中首次提出,道金斯在書中論述了基因之間的相互競爭與生物進化過程,他模仿gene創(chuàng)造出meme。道金斯認為模因是大腦中的文化信息單位,是一種獨立存在的復制因子,通過模因的復制與傳播,人類文化得以傳承與發(fā)展。道金斯奠定了模因論的理論基礎,他的學生布萊克摩爾(Blackmore)進一步發(fā)展和完善了模因論,她認為“任何東西,只要它以模仿的方式從一個人身上傳遞到另一個人身上,那它就是一個模因。”〔2〕 模因現象無處不在,它既可表現為一種思想,也可以表現為容納該思想的具體大腦結構,或者這種大腦結構產出的行為,還可以是書籍、菜譜、地圖、樂譜之類物品體現出來的復制現象。任何形式的信息復制都可以成為模因。語言本身就是一種模因,它表現為詞、句、篇章等不同的層面。語言也是模因的載體,借助模仿、復制得以傳播、發(fā)展。模因論的核心是模仿,模仿是模因的主要復制方式。布萊克摩爾認為人類的認知活動過程例如語言、閱讀、科學研究等等都是以某種方式建立在模仿基礎上,所有這些過程都具有模因性質。探索語言模因的規(guī)律將對語言教學產生積極的推動作用。
模因論自產生以來立即掀起一股模因研究熱潮。奇爾頓(Chilton) 〔3〕研究了語篇中的隱喻表達后認為思想觀點的傳播問題可以從模因的角度進行解釋。Deacon 〔4〕從模因論的角度分析了符號學,并探討了模因論與符號學相結合的可能性。切斯特曼(Chesterman) 〔5〕把模因論應用到翻譯領域,提出了翻譯模因論,他認為翻譯模因庫中存在大量的翻譯模因,翻譯理論進化的本身就是翻譯模因不斷復制和傳播的結果。國內對模因論的研究起步較晚,本世紀初學者何自然、謝朝群等發(fā)表了一系列論文如《語言中的模因》 〔6〕,《語言模因說略》 〔7〕,將模因論引入中國。國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模因與語言界面,何自然分析了模因的模仿機制,認為語言模因有引用、移植、嫁接和詞語變形等多種模仿方式。此外模因論被廣泛地應用于網絡流行語、廣告語、修辭、語音學、翻譯等領域的研究,模因論也為語言教學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陳琳霞 〔8〕將模因的傳播方式與大學英語寫作相結合,提出利用模因的傳播、復制特點來提高學生的英語寫作能力。模因論與語言教學迅速成為研究熱點,本文擬用模因論探析藝術、體育專業(yè)大學英語聽說教學。
二、模仿是英語教學的重要途徑
美國心理學家桑代克(Edward Lee Thordike)〔9〕認為模仿就是通過觀看某人做某一行為而學會這一行為的過程。 Heyes〔10〕將模仿定義為觀察者對示范者身體運動特征的復制??梢娔7戮褪且环N復制。它是人類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有助于個體更好的適應社會環(huán)境, 與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11〕人類的語言能力是在模因的驅動下發(fā)展而來,通過模仿進行傳遞,“學語言本身就是語言模因的復制、傳播過程,學到手的各種語言表達手段,要靠復制來與別人交流,到達傳播目的?!薄?2〕模仿用于大學英語聽說教學將產生積極意義。
聽說教學首先必須進行語音訓練。暨南大學藝術、體育專業(yè)的學生英語基礎整體偏弱,部分學生在中學階段沒有系統(tǒng)學習音標,有的甚至不懂音標,通常我們會在第一個學期對他們進行系統(tǒng)的語音訓練,讓學生模仿每個音標的發(fā)音及不同的語調。語音訓練的方法主要是模仿、朗誦。模仿也貫穿聽說教學的其他環(huán)節(jié)。根據模因在傳播過程中的表現形式,模仿可采用不同的方式進行。
1. 模因基因型傳播。
它指模因以完全相同的內容、相同的形式或者相同的內容、不同的形式進行傳播。根據模因這一特點,教師可以梳理每一課的名言錦句、經典篇章讓學生背誦。通過背誦可實現模因的同化,進入學生的長期記憶。在遇到相同的場合,學生會“脫口而出”,直接引用。背誦內容一般以段落為單位,因為對構成模因復合體的單個的模因而言,當他們處于模因復合體之中并作為模因復合體的組成單元時,它們被復制的機會將遠遠大于它們處于相互分離的狀態(tài)時?!?〕段落記憶更強調模因復合體的運用。
當模因在傳遞過程中進入不同的語境,有的會發(fā)生變異組成新的模因復合體,以縱向遞進的方式進行傳播。這時盡管形式千變萬化,內容仍保持不變。在教學中老師需梳理出每課的模因鏈,固定的句型、詞組,單詞中的同義詞、反義詞,讓學生在一定的語境中模仿、練習。暨南大學藝術體育專業(yè)聽說教學采用《新視野大學英語視聽說》作為教材。每一個單元都配有核心句式。以book1,unit6, part IV Modal2為例,訓練主題為如何表達擔憂與慰藉。首先學生通過聽力練習找出錄像里醫(yī)生與病人之間的對話中表示擔憂與慰藉的語言模因It worries me. Is it serious? Don’t worry. Your condition is not as bad as that. No need to get so nervous. 圍繞這一主題教師引導學生歸納出更多的相關模因鏈:I’m concerned about…. I’m afraid… I can’t help worrying….What’s wrong? What’s the trouble? What happened? I’m sorry to hear that. Bad luck. Is there anything I can do? Don’t worry. Everything will be OK. There’s no need to get nervous. I can understand how you feel. Cheer up.最后教師可以做擴展訓練,讓學生置身于不同的語境,從醫(yī)生與病人之間對話到大學日常生活,在多種情景中作出回應,使用主題模因:
1) You feel drowsy everyday and can’t sleep well at night. So you go to see a doctor for help.
2) You find your friend looking sick.
3) Your sister tells you that her wallet was stolen.
4) Your classmate worries that he will fail in the coming examination.
5) You friend becomes homesick.
這些模仿訓練有助于學生熟練應用相關語言模因。
2. 模因表現型傳播
模因以相同的形式,不同的內容進行傳播,是一種橫向并聯傳播方式。主要表現為同音異義和同構異義,即原有的結構形式不變但內容迥異。英語中一詞多義很常見,教師可設計不同的語境引導學生表達同一模因,進而讓學生歸納同一單詞、詞組的多種詞性與用法。又如book1,unit4,part III, task 3中,學生聽故事回答問題,教師可結合該錄音讓學生進一步了解構成故事的基本要素:Orientation(背景介紹包括故事發(fā)生的時間、地點、人物、場景、原因):A film crew was shooting a film in the desert. Complication(情節(jié)展開,矛盾深化):The director was impressed that an old man could forecast the weather of the next day correctly. However the old man suddenly disappeared. Resolution(故事結局):It turned out that the old man depended on his radio to make forecast. Finally his radio broke.教師給出銜接詞組或句子啟發(fā)思維,讓學生講述各自的故事:One day…A week later…However…Finally…,通過結構模仿練習,學生能在同一框架下說出許多精彩故事,掌握了故事的基本結構,懂得如何應用細節(jié)發(fā)展情節(jié)。
三、模因傳播規(guī)律對英語聽說教學的啟示
語言模因揭示了語言傳播規(guī)律,可有效地指導英語教學。模因通過語言進行復制、傳播,在傳遞過程中語言模因不斷重復、會出現增減、變換組成新的模因。Francis Heylighen〔13〕總結出模因復制的四個階段:
1同化(assimilation):模因被宿主注意、理解從而停留在宿主記憶里。
2記憶(retention):指模因在記憶中的保留時間。同化與記憶為模因的學習、記憶階段。道金斯認為復制因子質量的高低取決于模因的保真度、多產性和長壽性。保真度指原有模因的核心得到忠實地復制。多產性是指模因得到大量的復制與傳播。長壽性指模因在模因庫里存活很長時間。一般來說,成功的模因是那些被大量準確復制并長時間停留在宿主記憶里的模因。且模因停留的時間越長,其被傳播的可能性就越大。而記憶是有選擇性的,這是人類進化的自然結果?!坝行┦虑闊o論是對我們的大腦還是對我們的經驗,都不產生任何影響。有些事情只能進入我們的短時記憶而后不久就趨于遺忘;還有一些事情則會對我們產生戲劇性的深遠影響而永生不忘?!薄?〕那些難易適中、生動有趣的模因更能進入學生的長期記憶。為了讓學生注意、記憶語言模因,教師應選擇那些與學生生活相關,符合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的聽說材料。教學輔助手段如幻燈片、音頻、視頻文件能增強材料呈現的生動性,學生從視覺、聽覺不同的渠道感知模因,提高記憶效果。模因的成功傳遞與人的注意、情緒和愿望分不開,構建任務驅動型課堂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熱情與積極性。在任務驅動型聽說練習中教師布置任務、確定目標,學生通過自主學習、互相協作完成規(guī)定的任務。比如book1, unit6 part V,教師首先解釋活動任務-完成一份大學學生健康調查表(college student health survey),同時提供詞匯支持。學生分組逐一討論表中的每個項目,總結出小組成員的健康狀況或問題,提出解決方案。最后每組代表與大家交流意見。這類練習具有較強的交際性,讓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分析問題,探索方法,記憶、傳播模因,完成交際任務。
3表達(expression)模因由記憶模式通過演說、篇章、圖片等表達方式轉化為宿主能感知的有形體。如果模因長期得不到表達將會被遺忘,甚至消失。比如小說《魯濱遜漂流記》中主人公魯濱遜孤身一人在荒島生活二十余年,重返英國時他竟不會說母語了。
4傳播(transmission):模因借助有形的載體或媒介如書籍、CD-ROM等傳遞給其他個體。表達、傳播為模因的運用階段。教師可以采用多種形式讓學生充分表達模因。比如復述、英語演講、小組討論、角色扮演、戲劇表演、演講比賽等。暨南大學網絡教學平臺也為模因的傳播提供了大量的機會。在這里教師可以上傳教學資源,布置作業(yè),創(chuàng)建論壇,發(fā)起討論。在討論區(qū)學生能自由發(fā)表意見,相互評論。師生互動區(qū)教師隨時為學生答疑解惑。網絡渠道的訓練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創(chuàng)造性。
四、結語
模因論對英語教學有著深遠的影響,它讓人們重新審視傳統(tǒng)的教學理念與模式如背誦、模仿?!澳R驇熘械哪R颍浞毖芊绞浇浻伤^廣義的模仿過程而發(fā)生,它將自己從一個大腦傳到另一個大腦?!薄?〕模因通過復制得到傳播,人類知識可以代代相傳。模仿又是多種多樣的,模因傳播規(guī)律帶給英語聽說教學許多有益的啟示,大大提高了課堂效果。模因視野下的傳統(tǒng)教學方式與現代化教學手段相結合將煥發(fā)出新的生命。
〔參 考 文 獻〕
〔1〕 Dawkins, R. The Selfish Gene〔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6.p.206.
〔2〕萊克摩爾.蘇珊 謎米機器〔M〕. 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7.p.306, p.99.
〔3〕 Chilton, P. Manipulation, Memes and Metaphors: the Case of Mein Kampf 〔A〕. In L. Saussure & P. Schulz (eds.). Manipulation and Ideologies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Discourse, Language, Mind 〔C〕.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2005.
〔4〕 Deacon, T. W. Memes as Signs 〔J〕. The Semiotic Review of Books, Volume 10(3),1999.
〔5〕 Chesterman, A. Teaching Translation Theory: the Significance of Memes. In C. Dollerup & V. Appel (eds.), Teaching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 〔M〕. Amsterdam: Hohn Benjamins, 1996.
〔6〕 何自然.語言中的模因〔J〕.語言科學,2005(11).54-64.
〔7〕謝朝群,何自然.語言模因說略〔J〕.現代外語, 2007 (2).30-39.
〔8〕陳琳霞.模因論與大學英語寫作教學〔J〕.外語學刊, 2008 (1).88-91.
〔9〕 Thorndike, E. L. Animal Intelligence: An Experimental Study of the Associative Processes in Animals〔J〕. Psychological Review Monographs,1898,2(8).
〔10〕 Heyes, C.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Imitation〔J〕.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 2001,5(6).253-261.
〔11〕Young, G. S., Rogers, S. J., Hutman, T., Rozga, A., Sigman, M., & Ozonoff, S. Imitation from 12 to 24 Months in Autism and Typical Development: A Longitudinal Rasch Analysis〔J〕.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011, 47(6).1565-1578.
〔12〕何自然. 語用三論:關聯論.順應論.模因論〔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p. 168.
〔13〕 Heylighen, F. What Makes a Meme Successful? Selection Criteria for Cultural evolution. In R. Jean(eds.) Proceedings 15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Cybernetics〔M〕. De Cybernetique,Namur,1998.418-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