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德君
司馬光在《資治通鑒》194卷記載過一個很有名的故事:貞觀六年(公元632年),唐太宗親自省錄囚徒,看到那些將行死刑的死囚犯后,生憐憫之心,就放他們回家,約定第二年秋天來京“就死”。第二年秋天即貞觀七年9月,這390名放回家的死囚在沒人監(jiān)管的情況下,全部按期報到,沒一個人逃亡。唐太宗感念于此,全部免于死刑。
《資治通鑒》是信史,司馬光的記載是可信的。但對這一事件的解釋則多有旁歧,要么視為唐太宗為表現(xiàn)“仁政”、“皇恩浩蕩”而作秀;要么作為古代君王“干預(yù)司法”之案例,君王一聲令下囚犯回家一年,又一聲令下390名死囚全免于死刑,即使是唐太宗這樣的開明君主,干預(yù)司法亦不能免;當然也多有頌揚其“人性關(guān)懷”的。
這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過去君王審看刑獄稱“錄囚”,是檢視、省錄囚徒的意思,目的是檢查刑獄是否存在審判不公和刑案淹滯、久拖不決等情況。唐太宗親審死囚案卷和赦人死罪,不是別出心裁的作秀,而是依從慣例。
“錄囚制”源于漢代?!独m(xù)漢書百官志》有“錄囚徒,考殿最”的記載,最初只是刺史的職務(wù)行為,定期省錄囚犯,檢查是否存在冤假錯案和久拖不決等問題。東漢時有了皇帝檢錄罪囚的做法,光武帝劉秀曾“留心庶獄,常臨朝聽訟,躬決疑事……”
到了唐代,國力強盛,社會安祥,司法公正問題進入朝廷視野,君主親看刑獄案件多了起來。據(jù)統(tǒng)計,唐代“錄囚”共有101次,超過以前任何時代。有皇帝親錄京師囚徒的,也有由臣下代理的,地方上則由行政首長審錄或朝廷派使者察看。
以現(xiàn)代眼光看,唐太宗錄囚并“皆赦之”,有君王任意干預(yù)司法的問題;但在當時,法出于皇帝意志,皇帝能親省刑獄,防止冤假錯案,有著進步意義。
而這件事更讓人感興趣的,是390名死囚在無人監(jiān)管的情況下無一人逃匿,“皆如期自詣朝堂”。如此誠信,這是為什么?
要知道那個時代天高皇帝遠,交通不便,既無攝像頭,又無通訊聯(lián)絡(luò)設(shè)備,要逃匿是極容易的,也是很難尋找的。能“大度”地放390名死囚回家,他們又能全部如約回來,真是一件不簡單的事。至少,我們可以判斷出那時的社會風氣是相當不錯的。
更值得體悟的是當時的社會治理方式和“貞觀精神”。千百年來,人們對“貞觀之治”探討很多,眾說紛紜,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點,是那時的治政之道不僅是清廉的,更是簡約的?!兜赖陆?jīng)》五十八章說:“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闭螌捄袂迕?,民眾便淳樸忠誠;政治細密苛繁,民眾就狡黠怨結(jié)。辜鴻銘在《中國人的精神》一書中也指出:凡繁雜政治“就需要從民眾那里征收越來越重的稅,終于使得民眾不堪忍受,從而引起帶有破壞性的運動……”
貞觀之時,整個上層建筑大體是扁平化結(jié)構(gòu),運轉(zhuǎn)效率高,勞民傷財、形式主義的東西少;再加上社會和諧度高,沒有更多不平之氣導(dǎo)致普遍化伺機抗爭的事情。所以390個囚犯能按期歸來,是很自然的事。
一個社會的治理方式與民情、民風和社會心理、社會信任存在很大關(guān)聯(lián)。歷史經(jīng)驗證明,治政的簡約和清廉,不僅是節(jié)簡行政成本的根本之舉,更對人的行為和整個社會風貌產(chǎn)生深刻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