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玲
[摘 要]“言意兼得”是語文學習的根本宗旨。然而,由于我們太在乎學習的結果,導致急功近利的教學行為。在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在自由的空間里感知語言的意義,在開放的方式中享受精神的魅力,充分感受語言文字背后的意蘊,獲得語文素養(yǎng)和人文素養(yǎng)的有效提升。
[關鍵詞]閱讀課堂 教學片斷 語言 精神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5)25-009
【課堂重現(xiàn)】
師:讀了開天辟地這個故事,盤古給你留下怎樣的印象?課前同學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對他進行評價。現(xiàn)在把你的思考與小組同學分享一下,待會兒每組可以推薦一位同學在全班交流。
(小組交流)
師:請各小組推薦的同學做好與大家交流的準備,請其他同學注意傾聽,做好發(fā)言的準備。
生1:我想用一首詩來評價盤古:
盤古開天辟地,為民造福
川流不息的江河,是他的血液
遼闊無垠的大地,是他的肌膚
四季的風和云,是他的氣息
轟隆隆的響雷,是他的聲音
淅淅瀝瀝的小雨,是他的汗水
雄偉的高山,是他的肌肉
太陽和月亮,是他的雙眸
只因為他,我們的生活如此美麗。
生2:我同意他的評價。不過,我的語言更簡潔,就借用課文中的一句話:盤古以它的神力和身軀開辟天地,化生萬物,他一生都在為民造福。我還配了三幅插圖:第一幅是他開天辟地,第二幅是他頂天立地,第三幅是他化生萬物。
師:這兩位同學都從課文中提煉出盤古最大的貢獻。
生:我想這樣評價盤古:他的職業(yè)是開天辟地,身材巨大,成就是化生萬物,特點是舍己為人,為民造福??傊痪湓挘鹤钣袗鄣拇笊?!
師:好一句“最有愛的大神”,點評精辟!
生:我寫了一段韻文:很久以前,天地不分,混沌一團。天神盤古,昏睡萬年,睜眼一看,漆黑一片。猛翻立坐,“咔嚓”一聲,雞蛋裂縫。左鑿右斧,猛劈猛鑿,大蛋破碎。青清上升,重濁下降,變天變地。天地分開,日增一丈。幾萬年過,盤古力竭,微笑倒下。臨死之前,化生萬物:聲音變雷霆,左眼變太陽,右眼變月亮,肌肉變高山,血液變江河,筋脈變大道,皮膚變良田。盤古開天,造福萬物。
(全班掌聲)
師:真了不起!誰來評價一下他的發(fā)言?
生1:把課文改編成了一段韻文,讀起來朗朗上口。
生2:他的概括能力真強,把長文濃縮成了短文。
師:好,誰愿意繼續(xù)交流?
生:我用一張表格從四個方面來評價盤古:力量——我給他90分,課文中具體表現(xiàn)在“左手持鑿,右手握斧,對眼前的黑暗混沌,一陣猛劈猛鑿”。意志力——我給95分,課文中的具體表現(xiàn)是“這樣又過了一萬八千年,天變得極高,地變得極厚了,盤古的身體也長得極長了”。神力——我給他85分,課文中的描寫是“這個巍峨的巨人,就像根長柱子似的,撐在天地之間,不讓它們再合攏”。最后一個方面是精神——我給他100分,他的身體化成風、云、雷、太陽、月亮、三山五岳、江河、大道、雨露甘霖??傇u95分。
師:真是個稱職的好評委,每一個方面都打分,還有總分。不過,大家有沒有發(fā)現(xiàn)他和其他同學還有什么最大的不同?
生:他還引用課文中的語句。
師:是的,借用課文中具體詞句能讓我們的評價更有說服力!
……
【教學思考】
語文,一直是個令人詬病的學科:學生害怕語文,枯燥又沒有成就感;教師不喜歡語文,負擔重,效率低。究其原因,是我們自己將語文學習的天地窄化了,是我們只看到字面的意義而沒有看到文字背后的靈魂。
一、在自由的空間里感知語言的意義
英國哲學家懷海特說過:“通往智慧的唯一道路是在知識面前享有自由。”清華大學教授譚浩強也曾說過:“現(xiàn)在,衡量人才的標準已經(jīng)由知識的積累改變?yōu)橹R的檢索和知識的創(chuàng)造?!爆F(xiàn)代教育的首要目標應該是教學生“如何學習”以及“如何思考”。智力教育的目的除了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智慧。那何為智慧呢?智慧如何獲得?智慧是掌握知識的方式,它涉及知識的處理,知識的選擇以及運用知識解決解決問題,使直覺經(jīng)驗更有價值。智慧高于知識。因此,在課堂上,我們應該更注重自由,不要過多地干涉學生,以免影響他對智慧的感悟,或是對知識和智慧產(chǎn)生恐懼感。
當我們將語文學習的自由還給學生時,他們的智慧會讓你感受到課堂的精彩?!坝媚阕约合矚g的方式評價盤古”這個話題給了學生無限的空間,讓他們自由發(fā)揮。他們有的用詩歌來吟詠,有的用圖畫來反映,有的用表格來說明。如此,孩子語文學習的空間被“洞開”,思維空間被“打開”,這樣的語文學習讓孩子們披上想象和創(chuàng)造的翅膀。像這樣的語文學習,就學生而言,不僅調(diào)用所有的知識積累,更重要的是學習運用了語言,進而獲得了言語智慧和思維發(fā)展,學會了學習。
二、在開放的方式中享受精神的魅力
俗話說:“因循”二字,從來誤盡英雄。課改多年,但還是有很多教師總是以自己的價值觀來觀照課文,從而產(chǎn)生出“成人化”的意義和價值觀,進而用機械、粗暴的方式強加給孩子。體會盤古的奉獻精神是本課的重點之一。慣常的教學是設計一個半開放的問題來驅動:“我們認識了( )的盤古”,教師預設的答案也大同小異,無非就是“無私奉獻”“為民造?!薄坝⒂聼o畏”等。如此,本應生動的故事情節(jié)和鮮活的人物形象被僵化成了一個個抽象的、生冷的詞語,課堂教學變得雖有“意”卻無“情”,雖有人卻無“魂”。
本案例中,孩子詩歌中“盤古開天辟地,為民造福 / 川流不息的江河,是他的血液……只因為他,我們的生活如此美麗”優(yōu)美的詩句,對盤古的贊美自然流暢、清新質樸。而接下來,孩子用韻文、圖畫與表格等形式,直抒胸臆,與詩歌的意蘊雖不相同,但卻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他們以不同的方式,從不同的側面,表達了對本文的核心價值觀的認識,不著痕跡但盡顯風流。
“言意兼得”是語文學習的根本宗旨。很多時候,我們太在乎學習的結果,而忽略學習的過程;太在乎今天的收獲,而忽略明天的意義。因此,我們的語文學習,原本應該是日積月累、潛移默化的過程,卻變得急功近利,追求立竿見影。由于我們的成就動機過高,而不得不以犧牲兒童今天的幸福為代價,以泯滅兒童的思維創(chuàng)造力為代價。試想,如果沒有了兒童的幸福,沒有了兒童的創(chuàng)造力,又何來祖國的明天呢?
(責編 韋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