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衛(wèi)紅
科學課教師要和學生一起“自主、合作、探究”,就需要自己有較高的科學素養(yǎng)??茖W教師要擔任學生實驗探究的組織者和引路人,必須自己親歷實驗探究的全過程,并對實驗的原理做更深層次的研究。本文通過對沉浮子原理的探究實驗做深層次研究,以提高科學教師的實驗探究能力,更好地把握、引領學生實驗探究。
一、提出問題
教學中的探究與真正的科學探究是有區(qū)別的。畢竟教學的探究是讓學生“學習”,而不是真正的摸索,教學計劃、教材、教師的課前準備、學校的設施都已經(jīng)決定了一節(jié)課的內容、目標和基本方法,以及大致結果。有的教師在新課前讓學生討論“關于×××,你想研究哪些問題”,對于學生在倉促無準備情況下缺乏深入思考,隨心所欲提出的問題,最后只能說“因為時間有限,今天我們就來研究×××……”從而納入自己預設的教學中(長此以往,學生也會明白老師在耍我們),既費了不少時間,又不能對所要研究的問題有所幫助。我認為引導學生提出問題,應當做到切口小,針對教學目標,富有思考與辨析內容。
在此,我把自己提出的問題限制在教材中要學生知道“是什么”的問題,探究它的“為什么”和“真是這樣嗎”。
1.關于沉浮子的原理?!督處熃虒W用書》的解釋是“筆帽內的空氣被壓縮,筆帽內進了更多的水,筆帽重量增大了,才使‘潛艇’下沉”。但筆帽的下部是敞開的,水從下部進去,真會增加筆帽的重量?
2.關于碘液與淀粉混合后的變化。為什么會變成藍紫色?是碘液變色了還是淀粉變色了?或兩者同時變成藍紫色?
3.關于大小不同的兩個氣球相通后的變化。為什么大的更大,小的更???
此外還有不少問題,如:
在淀粉糊里加進唾液,搖晃幾下后,再滴入碘酒,就不會變色了?
有人說,氧氣是易燃物,又有人說,氧氣是助燃物,還有人說氧氣支持燃燒、參加燃燒,等等。這些說法的區(qū)別在哪里?準確的說法應該是怎樣?
……
以上問題都是在教學中引發(fā)的,“因為時間和其他條件有限”(套用一些老師對學生說的話),我只能探究第一個問題。
二、分析與假設
對問題做出分析,提出假設,是建立在已有經(jīng)驗和概念系統(tǒng)之上的,是對問題研究中方向和本質的預設。
※沉浮子為什么能在水中沉???
有人把沉浮子與潛水艇的原理歸為同一類,其實是不對的。沉浮子有兩類,分為敞口式和封閉式。
敞口式沉浮子
開口朝下,水能從下部自由進出。教材上的筆帽沉浮子就屬于這一類。水的重力沒有作用在沉浮子上,因此水的進出不會改變沉浮子的重量。隨外部壓強變化,沉浮子內空氣的體積發(fā)生變化,即排開水的體積發(fā)生變化,從而使受到的浮力大小發(fā)生變化。還有一種敞口式沉浮子有所不同,有底,在體壁側面打洞,水的重力作用在沉浮子上。水隨著壓強變化而進出沉浮子,影響沉浮子升降的因素既有內部空氣體積變化形成的浮力變化,又有水的增減形成的重量變化。
封閉式沉浮子
用蓋有軟蓋的瓶子或軟塑料盒做成,全封閉,與外部沒有物質交流。內部水的重力作用在沉浮子上,但水的多少不發(fā)生變化,所以重量也不發(fā)生變化。沉浮子的軟性部分隨外部壓強變化發(fā)生變形,即排開水的體積發(fā)生變化,從而使受到的浮力大小發(fā)生變化。
潛水艇
艇體是鋼性的,在水中體積不變,因此受到浮力大小也不變。通過密封式管道與外界進行水體流通,水的重力作用在艇體上。隨著艇內水的增減,艇體的重量發(fā)生變化。
通過以上分析,我得出結論(不是假設):沉浮子的沉浮主要是由于它排開水的體積發(fā)生變化,從而造成所受浮力大小發(fā)生變化而形成的;潛水艇的沉浮是艇內水的增減造成艇體重量發(fā)生變化而形成的。
三、搜集證據(jù)
科學探究的關鍵之處是拿出確鑿的證據(jù)。如何取得證據(jù),不同的問題有不同的途徑。
對于沉浮子的問題,我目前難以用實驗方法證明,主要是沒有測量有關體積、重量細微變化的儀器。但我認為,前面的邏輯推理分析是建立在已有證據(jù)和概念基礎之上的,已經(jīng)說明了其中的原理,這也是某種情況下的探究途徑。當然,這樣的結果是階段性的,有待實驗的證實。
四、交流與評價
探究的途徑不是單一的。關于沉浮子的力的分析,我是運用已有經(jīng)驗和概念系統(tǒng)進行的邏輯推理,尚未取得證據(jù)。關于碘遇淀粉變色的問題,我是查找資料,是別人在證據(jù)基礎上所做的結論,那么,別人研究的科學性、真實性、先進性如何,就決定了我的結論如何。因此,我們設計學生研究的問題時,一定要考慮它的可操作性,即現(xiàn)有條件與學生基礎。
只有教師親歷探究過程,在探究中體驗、感悟探究的核心思想,并對實驗教學進行深層次探究,才能更好地在課堂教學中引領學生嘗試探究,逐步培養(yǎng)他們的探究意識與探究欲望,未來科學家將在他們中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