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百陸
我國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yǎng)職能,在經歷了多年關于教學、科研孰輕孰重的爭論后,越來越為高校教師所認同并踐行。多數(shù)高校教師從教書育人的本職出發(fā)而敬畏和研究課堂,努力提高自己的授課能力和授課質量。在這樣的背景下,快速發(fā)展的教育技術進入課堂教學的速度也在加快。多媒體作為教學輔助設施的觀點,在還沒有得到多數(shù)教師認可的情況下,慕課(MOOC)已經悄然興起并迅速風靡全球。慕課給傳統(tǒng)高校課堂的授課內容和授課形式等帶來巨大沖擊,全國高校從管理層到專業(yè)教師已經感受到了慕課襲來的強勁勢頭,而產生了較為嚴重危機感,甚至有這樣一種觀點:使用慕課的高校將淘汰不使用慕課的高校,使用慕課的教師將淘汰不使用慕課的教師。
一、問題的提出:授課方式與授課內容孰輕孰重
傳統(tǒng)的歷史教學以一支粉筆、一張嘴、一本講義為主要特征,高超的講授能夠引領學生在思想海洋中遨游,2000年以來,多媒體作為輔助教學的設備被大量引入大學教室,甚至一度成為潮流。在老師們?yōu)槎嗝襟w利用過多、過濫而爭論傳統(tǒng)教學和多媒體教學孰優(yōu)孰劣的當口,慕課來了。在爭論中的“多媒體”以一個新的更高層次的面目,以更為猛烈的潮流沖擊我國高校的教學模式爭論。在此背景下,如何將傳統(tǒng)講授與新教育技術充分結合,實現(xiàn)教學的整體性變革,成為高校教師必須面對且必須解決的嚴峻問題。
于是有部分教師不解:學習運用教育技術手段改革授課方式與完善課堂內容、引領學生思想升華孰輕孰重?這其實也是關于授課方式和授課內容關系的思考。
在傳統(tǒng)的高校課堂上,高校教師之優(yōu)秀者憑一支粉筆、一張嘴加上自己形象的肢體語言引領學生遨游學術殿堂,講者繪聲繪色,聽者激情澎湃、思緒萬千,并不時有思想火花迸發(fā),從而激發(fā)學術研究興趣。學生對這樣的老師既敬更愛,因為這些老師為他們指引了學術研究之路。對于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來說,這似乎已經足夠。正因為此,一批教師認為沒有必要將多媒體引進課堂,濫用多媒體造成授課質量下降是得不償失的,是過于注重授課方式而忽視授課內容的結果。
由此可見,課堂內容與授課方式的關系已經困擾我們多年,只是我們一直沒有引起足夠重視。這里面有深層次的教育管理體制原因,也是我們對此未作深度思考的結果。內容設計是高校歷史學課堂的核心,思想性則是其靈魂,以思想引領的課堂總是能夠生動活潑、緊張有序,學生總能從中受益良多。但也有另外一種現(xiàn)象,個別高校教師授課形式多樣,充分運用多媒體、微視頻等技術手段,課堂秩序良好,學生參與性也高,但其講授內容僅僅滿足于知識介紹,缺乏思想性,甚至出現(xiàn)課堂內容與“百度搜索”內容高度一致的現(xiàn)象。這就走入了歧途,也是對高等教育的褻瀆??梢哉f,沒有思想引領的課堂,無論教育技術手段運用得如何充分,也不是高等教育所需要的。
說思想性是課堂的靈魂,并不意味著完全不需要相應的教育技術手段的輔助,思想的充分表達需要借助相應的輔助設施才能實現(xiàn)。優(yōu)秀的傳統(tǒng)課堂需要的輔助設施是粉筆、黑板和老師的肢體語言。除此之外,現(xiàn)代教育技術的課堂輔助設施,還有多媒體、課件、麥克、微視頻、慕課等。如果有更完善的表達輔助設施將教師要傳授的思想充分表達則善莫大焉,問題關鍵是如何實現(xiàn)內容更新與技術手段更新的同步。
二、高校歷史課堂教學保持思想性的基礎是思想的不斷更新
思想更新是亙古之常理,僅就思想文化史領域,從先秦百家而漢朝儒術獨尊而魏晉風骨而隋唐中西文化交匯,后經宋明理學,至明清西學東漸,無不是思想更新的重要節(jié)點。歷史學課堂中厘清上述思想脈絡,引領學生領略先賢思想是高校教師的根本任務。而教師如何審視先賢思想、如何體會古代文化又受時代和環(huán)境的制約。當下的思想史家對前輩學者學術理論的揚棄就非常明顯。高校歷史課堂思想更新是一個不間斷的漸進過程,每位教師只有充分吸收先賢和當前的學術成果,才能保持自己思想的更新從而保持授課內容的更新。
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保持思想更新,就需要結合自身所處時代和環(huán)境,從不同視角審視歷史。環(huán)境和視角的變化過程中,必然會出現(xiàn)新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手段??谑鍪肪褪乾F(xiàn)代歷史研究中興起的一個重要分支學科,應當引起足夠重視并用作課堂內容的更新①??谑鍪肥且粋€古老又新興的歷史書寫和研究方法,我們了解史前史的主要來源就是口述史料,猶太教《托拉》、中國史籍《史記》關于史前的記錄便源自口述。當口述方法被歷史文獻研究法取代后,口述史就淡出了歷史學家的研究視野②?,F(xiàn)代意義上的口述史從1940年代在美國出現(xiàn)后,1980代在我國逐漸興起,目前已經被作為重要的史學研究方法和分支學科受到廣泛重視。根據(jù)歷史研究的構成要素分析,口述史有口述史料和口述歷史兩個層面的含義:以錄音、錄像等技術手段搜集和保留采訪對象的歷史記憶所形成的影視資料為口述史料;而對口述史料結合文獻和時代背景進行考訂、整理所形成的研究成果則為口述歷史。
口述史由于運用影視手段對歷史親歷者作面對面的復述與還原,又由于口述采訪對象的多元而視角分散,因此口述成果具有形象、生動、細致、深入、有立體感等特點,易于受眾理解和接受。將口述史內容和成果引入課堂,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多元的歷史觀和“自下而上”的歷史視角,豐富學生對歷史多樣性的認識??谑鰵v史所記錄的既有社會精英的歷史記憶,又有普通民眾的人生感受,既有宏大的政治經濟畫面,更有瑣碎的民眾生活和隱性的社會心理等。將口述史引入教學,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也是引導學生開展探究性學習、研究性學習的有效途徑??谑鍪纷⒅貙嵺`操作,是歷史學走向大眾、服務社會的重要途徑,學生從選題、確定調查對象、設計訪談、開展訪談到整理訪談報告都參與其中,對其史學修養(yǎng)和實踐能力是有效的培養(yǎng)。
三、先進的教育技術手段有助于講授者思想的有效表達
改革開放以后,口述歷史成果斐然,出版了一大批口述史論著,如《最后的記憶:十六名旗人婦女的口述歷史》、《中國知青口述史》、《老北京人的口述歷史》、《中國底層訪談錄》等,這些成果豐富了對我國現(xiàn)當代歷史的認知。然而,口述歷史成果、口述史的實踐在教學中的運用還不夠充分,一般僅限于教師在課堂上介紹一些口述史成果,供學生課下閱讀??谑鍪吩诖龠M教學、提高教學質量方面的重要作用未充分發(fā)揮,這就造成了新興史學成果與課堂教學的脫節(jié)。如何彌補是關乎口述史這一新興學科能否后繼有人、繼續(xù)發(fā)展的重要問題。
慕課的興起為口述史成果走進課堂提供了有效途徑。慕課(Massive open onlinecourse,MOOC)是2012年斯坦福大學借鑒慕課創(chuàng)始機構加拿大亞大巴斯卡大學和馬尼托巴大學創(chuàng)造的新興教學模式,它作為一種學習方式從其問世就受到全球范圍的重視,美國有雜志稱2012年為慕課元年,我國從2013年起就開始引進并建設自己的慕課。
研究和建設自己的慕課已經引起全國各大高校的充分重視和積極行動。姜明文等人認為慕課使我國高?,F(xiàn)行教育體制面臨的挑戰(zhàn):以“學”為本的教學價值取向,沖擊以“授”為主的教學模式;精巧的課程設計使照本宣科和滿堂灌將無立足之地;撼動現(xiàn)行的教學評價方式,高校人才交流與競爭更加頻繁激烈,倒逼大學加快教育改革、提高教學質量③??梢哉f,慕課是技術與教育深度融合的最新發(fā)展形態(tài),是網絡教育的巨大革命。作為人文社會科學的歷史學如何將慕課這種教育技術充分融入課堂,實現(xiàn)高校歷史學課堂從內容到形式的更新,是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臺灣大學華文慕課《史記》參與人數(shù)達到3000多人,播放5萬多次④,哈佛大學慕課《幸?!贰ⅰ端劳觥犯侨驘崤酰f明作為以思想砥礪為核心的歷史學教學,能夠利用慕課的形式實現(xiàn)授課方式、理念等方面的變革,而且變革的效果很好。
慕課的基本元素有網絡平臺、微視頻、翻轉課堂、同儕互助等,它關注學習者的社會和文化體驗,而不是他們的說教性傳播或以自我為中心的詢問,使用教育技術傳授核心知識,讓教室成為輔導、指導及同儕互助的地方。慕課的成功運營至少要包括兩個要素:運營商對平臺的有效管理、高校教師高質量的授課內容與視頻制作。
鑒于我們目前眾多高校還不具備建設自己慕課的條件,高校歷史課堂可以嘗試利用慕課的基本精神改進和完善自己的課堂。如拍攝一系列微視頻,發(fā)至一個公共郵箱,由授課對象分別下載并提前觀看,在此基礎上,教師圍繞微視頻組織課堂討論學習或由學生根據(jù)自己的體會向老師和其他同學講授,從而實現(xiàn)翻轉課堂與同濟互助。
口述史引入課堂因此找到了向立體鮮活突破的途徑。我們常說歷史是鮮活的,方法就是在講授內容中融入更多口述史研究成果,包括錄音、錄像、整理筆記等,補充書本內容抽象和扁平等不足的同時,幫助學生增進對歷史資料搜集、整理和研究的了解,也使歷史顯得更為感性、多元、真實和具體。在此基礎上,開展口述史訪談實踐,組織學生結成研究小組(一般3-5人),在教師指導下擬定選題、選擇訪談對象(至少3人)。小組成員分工合作,查閱相關背景資料,設計訪談提綱,進行訪談,訪談結束后,小組共同整理訪談資料,每一小組成員撰寫各自的訪談總結報告。最后,對訪談效果進行總結、交流、評估。利用課堂時間進行小組間的總結交流,教師對每一小組的訪談效果進行評價,并審閱學生的訪談報告,記錄入平時成績。運用口述史方法,結合慕課基本元素,就能推動二者的深度融合。學生分組參與口述史活動所形成的影像資料和整理筆記既是實施課堂教學改革的手段,更是口述史成果。在有了足夠的前期積累后,分專題建設口述史中文慕課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注釋:
①關于口述史學的學科與方法定位,可參閱陳獻光:《口述史二題:記憶與詮釋》.《史學月刊》,2003(7);左玉河:《方興未艾的中國口述歷史研究》,《中國圖書評論》,2006(5);秦漢:《當代中國口述史的發(fā)展及其文化身份》.《中國圖書評論》,2006(5).閆茂旭:《當代中國史研究中的口述史問題:學科與方法》.《泰山學院學報》,2009(5).
②馮曉華.《對于口述史的理解綜述》.《科技情報與經濟》,2012(21).
③姜明文,李興洲.《慕課熱”之思考》.《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4(2).
④據(jù)http://www.chinesemooc.org/mooc/4467,查詢日期:2015. 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