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納
當下,“勸業(yè)場”以北京大柵欄為母體,正成為中國文化復興的物證,為觀眾與游客展現(xiàn)當下民族精神及藝術生活共生的潮流,再次成為中西交互的實驗場。
為響應2015年北京國際設計周“為中國設計”主題,在北京大柵欄新街景,政府定位為“文化復興、當代中國生活美學和國際融合的新文化體驗區(qū)”——北京坊BEIJINGFUN進行開幕展。
展覽分為“對照記”、“中兼態(tài)”、“再生活”三個部分,將結合藝術、設計、論壇、工作坊和音樂會等多種創(chuàng)意形式,用立體策展的方式集中展現(xiàn)在“新中勢”生活美學及家居設計探索過程中,涌現(xiàn)出來的代表性人物,從群體角度重新審視東方視角下的國際潮流演進。
“對照記——新中勢設計與藝術跨界大展”敬借學冠中西著名作家張愛玲書名,在勸業(yè)場百年民國建筑里玄幻出一個浮游空間,抽樣展現(xiàn)在過去10年間中國涌現(xiàn)出來的尊崇魏晉風尚和宋明美學、素樸之華而尊重當代生活語境和生活需要的一批“已成就”和“在路上”的當代設計師和當代新中勢藝術家作品;展現(xiàn)這批熱衷反觀自我文化身份,又具備獨立價值世界的設計師和創(chuàng)意人的過往成就的同時,共同探討兼具現(xiàn)代功能、傳統(tǒng)美感、人文關懷的新中勢藝術作品和家居設計方向。沿著由心念引領的游走路線,鼓勵觀者在中西、古今、人物、動靜、情景之間游戲對照;體察藝術和設計營造的“新中勢”美幻環(huán)境暗示的“文化自覺”時代的來臨。
展中展“中兼態(tài)Emerging Mindful Wave”拷問當下和更為未來的設計課題。從禪(極簡或斷舍離)到新中勢復興,從綠色騎行到社區(qū)慈善,從聯(lián)合辦公到互聯(lián)網(wǎng)眾籌……突破常規(guī),勇于跨界已經(jīng)成為當代中國和世界接軌的主流價值。將傳統(tǒng)文脈打散,變異,轉移,重組,以有容乃大的視野吸收心靈營養(yǎng),做美學探索,思考、嘗試適合當下&未來中國人生活的設計和創(chuàng)作?“中兼態(tài)Emerging Mindful Wave”參與設計師和創(chuàng)意人給出了“生活方式+文化情懷+人本主義+設計實踐”的未來新中勢良方。有意識無意識投入到“新中勢”美學再造浪潮里的代表性設計師和藝術家,無論是先行可敬還是后生可畏,都具有普遍受西式設計教育的背景。以西式思維為設計坐標系原點的中國設計師們,今天開始尋找獨立身份和精神家園時,返本開新燃起的星火燎原之勢——“新中勢”,才是我們真正關心的話題。
“再生活”這部分體現(xiàn)的是曾經(jīng)微弱的“靜下來、慢下來、放下來”的小眾呼聲,在幾十年“發(fā)展是硬道理”的極速前行后的中國,逐漸成為普遍生活訴求。琴棋書畫花酒茶的古韻風雅生活雅集開始流行;在市井和民俗中提取文藝滋養(yǎng),向往質樸手工溫暖慢生活也成風潮。無論是追求清涼禪意還是向往手工溫暖,回流反思重拾傳統(tǒng)的新中勢生活都強調慢消費和獨特性,其背后是消費者對“再生活”的渴望——從物質到精神,從表象到體驗,從環(huán)境到個人,整體生活理想和生活方式的超越和轉化。設計品牌如何在傳統(tǒng)文化中持續(xù)尋找滋養(yǎng)心靈和當下生活的設計良方,將傳統(tǒng)中式固化的形式打散、變異、重組創(chuàng)造全新的生活美學系統(tǒng),為“當下服務”是新中勢發(fā)展未來的持續(xù)課題。
“新中勢”設計論壇中,娜爾蘇是作為設計師的代表談論她的設計的。跟其他諱莫如深談宇宙、談神秘學的設計師不同,娜爾蘇是一個母親,就是想給孩子建一所房子。
其實,設計所達到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其主旨就是需要,熱愛和需要,才可以讓這個世界運轉起來。
我先是個母親,才是一個設計師
我是個母親,不是特別偉大的設計師,但是所有的母親都是偉大的。
我在北歐斯德哥爾摩生活了很多年,七年前搬回了北京。我為什么喜歡北京?因為北京有郊區(qū),我喜歡自然,我是一個蒙古族人,我從小就是在大自然里長大的,我喜歡城市的生活,也喜歡郊外的生活,這種生活方式讓我更喜歡北京,北京開車出去一個半小時就有山,跟城市強烈的對比我特別喜歡。我有兩個兒子和一條狗,我要遛兒子遛狗,經(jīng)常去爬山,在密云發(fā)現(xiàn)了一個山,這是我第一次跟我的兩個兒子,大兒子現(xiàn)在已經(jīng)1米8了,我們去了一個黃營口的地方,看到了一個村子。這是北京郊外的美景。
人們想到自己的生活計劃,大概可以計劃到五年。回想我五年前做了什么事情,就是找到這個村子。當時我想,我要給我的兒子在這里蓋一棟房子。其實,農(nóng)民的房子很美,我就思考怎么樣才能把村子里山間的美麗景色跟現(xiàn)代人的生活結合在一起,我不是一個設計師,就是憑借母性的本能。我拿腿量土地,想這兒要有一個衛(wèi)生間,這兒要有一個院子,那里的空間和朋友喝茶。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
每個人的夢想都不一樣,給你一塊地的時候對于一些人就是美夢,對有些人就是惡夢,所以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不一樣的夢。你要跟著你的心,跟著你的感覺,做你有感覺的事情。把這個小院子變成了這樣的小房子,后來五年里我蓋了五棟房子,我起了名字叫山里一居,當時有很多朋友特別喜歡,我就把鑰匙借給他們,他們就去,后來注冊了個網(wǎng)站,現(xiàn)在是一個小酒店。
我在瑞典買了一本書叫《怎么蓋房子ABC》,農(nóng)民沒有見過抽水馬桶,我教他們做馬桶,做壁爐。我問當?shù)氐拇迕?,你們都會搭炕為什么不會搭壁爐?就是角度的問題,給他們畫圖,塌下來六次,第七次成功了,所以就有了壁爐。室內是北歐風格的家具,特別實用,特別樸素,有當?shù)剞r(nóng)民的東西,把它這樣混搭,把窗戶打開,這樣可以看到外邊的山,住在屋子里能感受到外面的風景。我想找壁紙,美院有教書法的本子很便宜,我把本子糊在墻上面,躺在那還可以看楷書。我現(xiàn)在做的是建筑設計,而本身是學服裝設計和面料設計的,我認為設計都是相通的。在生活中找不到很實用很好的家具,我已經(jīng)慢慢設計了很多家居的產(chǎn)品,我在蓋這幾棟房子的時候發(fā)現(xiàn)了一個問題,我找不到好的家具。六七年前的時候國內的家具很多都是進口的:法國的、意大利的,特別繁瑣特別亮。我記得我的一個客戶說你的設計看起來像窮人的設計,我說你是想要給別人看起來你有錢,還是你這個東西用起來像是一個有錢人呢。
用設計來分享我對生活的感受
因為沒有東西,我就開始自己設計燈、沙發(fā)、床上用品、茶幾、桌子,我做的東西就像我一樣。我在國內找不到餐巾盒,日本有,餐巾盒是我們亞洲人用的,所以我說我要自己做一個好看的餐巾盒,這個想法其實跟我們小時候用的飯盒很像。我很喜歡銅和紅銅,它是金屬,它很堅強、很堅硬、有質感,但是它給人的感覺是溫暖的,它有柔性。比如它的燈,我掛在那的時候白天也發(fā)著很溫暖的光,晚上更溫暖了。
我設計了很多蠟燭,這個是跟我在北歐生活有關系,因為北歐很黑、很暗,經(jīng)常點蠟燭,我覺得很浪漫,所以我設計了一些蠟燭,晚上的時候點個蠟燭跟朋友在一起吃飯喝杯紅酒是很享受的。我設計茶幾。給我兒子設計學習的燈,我希望他們好好學習,天天向上,所以給他們設計了一個臺燈。我設計調料罐,因為我喜歡做飯,我發(fā)現(xiàn)很多包裝特別難看,所以自己設計了,都是非常實用的家庭生活用品。我想說我跟你們分享了我前邊的五年生活,接下來的五年我就想好好把家居的品牌娜爾蘇好好做,我的五棟房子,去住一下是短暫的,但是如果我的產(chǎn)品可以被大家擁有,那么可讓大家感受到我對生活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