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明明 王攀
一、支架式教學模式的內涵
提及支架式教學,學術界有許多不同觀點。諸如,支架式教學是教師教學先學后教的一種新型方法、策略;支架式教學是學生課堂學習的概念框架,為學生自主探究指引方向;支架式教學是教師備課、授課過程中一種新型教學思想……這些觀點的共同之處在于體現(xiàn)了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體現(xiàn)了新課標要求。筆者認為,所謂支架式教學,是以著名心理學家維果斯基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及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為代表的“建構主義理論”為基礎的教學模式,即在教學過程中,為學習者建構對知識的理解提供一種框架,這種框架是為發(fā)展學習者對問題的進一步理解需要的,事先把復雜的學習任務和知識體系分解,以便把學習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形成完整、明了的知識結構框架。簡言之,就是教師提供一定的“支架”,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等一系列活動,最后移走“支架”,使之成為已有“大支架”的一部分,從而完善學生的知識體系,使之學會綜合運用,實現(xiàn)“點、線、面”的完美結合。
二、支架式教學模式在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中運用的重要性
1.支架式教學模式可以充分體現(xiàn)學生主體作用,發(fā)揮其主觀能動性。
受飛速發(fā)展的電子科技的影響,手機、電腦的普及使現(xiàn)代高中生接受信息的渠道大大拓展,使之思維更活躍,知識面擴大,加之青春期的學生本身已有了一些自己的世界觀,并且高中思想政治課中許多知識學生都可以通過自學完成,因此學生不再愿意充當傳統(tǒng)教育模式中“被牽著鼻子走”的角色,更樂意運用自己的學習方法自主探究。支架式教學模式注重教學過程中師生地位的動態(tài)變化,培養(yǎng)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自主探究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2.支架式教學模式能減輕教師的課堂教學負擔。
支架式教學模式中,教師扮演的角色是組織者與引導者,教師課堂中要做的是尋找教學切入點,幫助學生駕馭課堂。高中思想政治課內容有些相對枯燥乏味,教師與其費盡口舌也得不到良好的教學效果,不如改變過去滿堂灌的做法,把任務交給學生,把時間留給學生,使之在擁有完成任務成就感的同時獲得知識,從而減輕教師負擔。
3.挖掘學生潛能的同時,培養(yǎng)其獨立的思想和人格。
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許多教師由于受學時、課堂秩序等種種因素影響,不愿意或不敢放開課堂。因此,學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處于被動地位,習慣“接受”的同時喪失自主觀念,仿佛在教師的充分指引下迷失自己。而支架式教學模式要求教師大膽放手,不僅可以使學生的潛力充分發(fā)揮,而且新建立的“支架”與學生原有知識體系融合后,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想和健全人格。
三、支架式教學模式的基本步驟
1.搭建支架。
教師圍繞三維目標,根據(jù)本班學情,分析教材內容,按照“最近發(fā)展區(qū)”的要求將教學任務加以分解,建立基本的概念框架。這個基本支架形式可以多種多樣,高中思想政治課堂中常用的有圖表、問題、建議等。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上,要求教師對學生知識儲備和學習習慣有充足了解,以便選擇最佳方式。例如,在《政府的職能:管理與服務》一課教學中,教師引入新課后可以給出本課的支架結構圖:
這個支架圖給出后,學生便對本課內容有了清晰的把握,然后進行自主探究,對其填充血肉,完成對知識體系的構建。
2.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
教師將學生引入一定問題情境,其實質就是引導其進入知識框架中的某一個位置,使之發(fā)現(xiàn)已有經驗的不足或者產生探索興趣。要求教師創(chuàng)設最佳問題情境。例如,人教版高一《政治生活》第三課第二框《政府的責任:對人民負責》一課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出示問題情境:“年初,某市政府召開新聞發(fā)布會,通報上一年市政府承諾要做的實事完成情況,公布市長承諾市政府在新的一年將繼續(xù)為群眾辦好的23件實事,其中有以下幾方面:第一,新增就業(yè)崗位6萬個,實現(xiàn)下崗失業(yè)人員再就業(yè)2.5萬人,安置就業(yè)困難對象4000人,培訓下崗失業(yè)人員2萬人以上。第二,新建鄉(xiāng)村柏油路1579千米,使94%的行政村實現(xiàn)通柏油路:解決6萬農村人口飲水困難問題:再建設600個生態(tài)文明村。第三,建成市、縣兩級疾病控制中心和市傳染病綜合門診樓,新增城鎮(zhèn)參保職工6萬人。第四,改造舊校舍20萬平方米。設計探究:市長最關注的問題有哪些?假如我們是該市市民,市長的承諾和我們有什么關系?”而市長關注的問題恰恰是上節(jié)課《政府的職能》中的知識點,可以理解為最近發(fā)展區(qū)的起點。并且市長作為政府工作人員,有責任對人民負責,出示的問題情境便是政府為人民辦實事、辦好事、為人民負責的表現(xiàn),從而引出政府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等一系列內容。最佳問題情境是處于學生“最近發(fā)展區(qū)”內的問題情境,這個情境是學生沿著支架探索求知的前提和保障。
3.自主探究。
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教師首先要給予學生探究的大體方向,在學生探究過程中,教師要時刻關注其進度和方式,做到“眼要尖、耳要靈、手要快”,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解決。教師可以通過提問、演示等方式給予一定啟發(fā)。隨著教學不斷進行和深入,教師可根據(jù)情況逐漸減少參與,盡量使學生在概念框架中完成自我監(jiān)控和探究。例如,在《民主管理:共創(chuàng)幸福生活》一課中,講解之前,教師可以先對本課基本內容進行框架式分析,從總體上把握本課內容,在學生頭腦中建立起知識的基本支架。當教師完成村委會的含義、性質、法律依據(jù)、原則等村民自治內容教學后,學生便有了范例支架,這時教師便可以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居委會的含義、性質、作用、形式等新知。
4.協(xié)作學習
支架式教學模式不僅關注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還強調其在學習活動中的交往性、互助性和合作性,使學生在討論、溝通、交流等群體活動中完成探究,使原來多種意見相互沖突的復雜局面變得協(xié)調一致,最后與教師共同分享思維成果,完成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
例如,在《民主決策:作出最佳選擇》一課中,教師在設計“同歷決策過程,共享決策成果”這一內容時,可以組織全班同學進行一次有關學校收費問題的模擬聽證會。設置8種不同身份的參與者,全班劃分為8組抽簽決定身份,進行討論,發(fā)表本組意見。這八組分別是:(1)教育局;(2)高收入家庭代表;(3)普通收入家長代表;(4)外來打工家長代表;(6)學校校長代表;(7)人大或政協(xié)代表;(8)相關媒體。學生在小組合作交流中完成對知識的鞏固;在互相爭論中表達自己的新想法、新觀點;在與老師的互動中產生對問題的進一步認識。模擬聽證會的形式,不僅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還反映新課程標準在實踐教學中的應用,同時使學生完成對本課知識的支架建構。
5.效果評價
支架式學習是學生在不斷反思和探究中逐步獲取知識的過程,效果評價是與問題探索一體的。評價方式根據(jù)情境決定,可以由教師評價,也可以由小組成員互相評價,當然,高中生具有自我評價能力。評價是內容可以是各方面的。例如,在小組討論中的表現(xiàn),在探究過程中思維的活躍程度,是否完成對所學新知的建構,等等。效果評價的最終目的是使每一個學生把所學知識融入自己的知識體系,從而轉化為能力,促進其學有所用。例如,完成《我國政府是人民的政府》這一課學習后,教師可以布置這樣的任務“如果你是市長,你會做些什么?運用所學知識,結合當?shù)貙嶋H情況,寫一篇小論文”。作為評價的依據(jù),相信會比考試這種評價方式收到的效果好。
參考文獻:
[1]孟艷華,唐路.支架式教學模式在教學中的應用[J].吉林教育教研,2014(17):9.
[2]高芹.“支架式教學”的理論與實踐探索[J].中國電力教育,2010(4):49-50.
[3]高穗.支架式教學模式研究[J].校長閱刊,2005(12):30-33.
[4]潘梅紅.支架式教學在高中思想政治課中的運用研究[D].山東:山東師范大學,2010.
[5]劉鵬.支架式模式在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中的運用探究[D].湖北:華中師范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