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史玉君,1969年6月生,江蘇宜興人。中學高級教師,江蘇省語文特級教師,“江蘇省優(yōu)秀教育工作者”?,F任宜興市實驗小學副校長。
長期探索“主線式三維融合”的自主探究課堂范式,并得以區(qū)域性推廣;提倡以無限接近兒童的方式挖掘學生的無限可能性,提出了“順心方能致性”的教學主張,逐步形成了“追求回歸兒童意義的本真語文”的教學特色;主張“做有兒童成長意義的作文”,形成了基于兒童生活、富有兒童意義的小學作文教學體系;堅持讓“語文回歸兒童,回歸生活”,構建了語文課堂、課外閱讀和語文綜合實踐課相結合的立體多元的語文校本特色!
有六十余篇文章發(fā)表于省級以上各類雜志,多篇文章獲獎,曾獲江蘇省教海探航“杰出水手槳,多篇論文被人大復印資料轉載。
縱觀當前語文教學課堂,孩子的思維現狀不容樂觀:或是跟著老師跑,沒有自己的獨立想法;或是依賴老師,等待老師的答案;或是想方設法揣摩老師的意圖……究其原因,老師的思想禁錮了孩子的思維,造成其僵化;老師的思想主宰著孩子的思維,促使其退化;老師的思想代替了孩子的思維,導致其情化。
學生的思維能力都去哪兒了?作為語文老師,往往更關注人文精神的熏陶,注重語言積累運用能力的培養(yǎng),卻有意或無意地漠視了思維訓練的存在。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規(guī)定:語文課程除了要引導學生豐富語言積累,培養(yǎng)語感,還應當發(fā)展學生的思維。
課堂教學中師生之間的思維交流猶如傳球,作為教師,要以“傾聽”和“欣賞”的姿態(tài)機智地接住學生投來的“思維之球”。關鍵是又將從哪里入手,使球有目標地、有針對性地投回去,讓學生能再一次投出更出色的“思維之球”,即如何在師生之間的你來我往中將“被動的能動性——應對”發(fā)揮到極致。
一、循規(guī)而啟,讓思維自由生長
小學兒童思維具有直觀性、單向性、模仿性……兒童的思維訓練必須循規(guī)而啟,順生而教。
1.于“直觀”處控球。19世紀俄國教育家康斯坦丁認為兒童是“用形式、聲音、色彩和感覺”思維的。而夸美紐斯早在17世紀就主張兒童教育應當師法自然:“自然不強迫任何事物去進行非它自己的成熟了的力量所驅使的事?!币虼?,我們小學階段,應該本著直觀性原則進行思維訓練。
其一,向“直觀”處去。筆者在教學(《燕子》時,就“青的草,綠的芽,各色鮮艷的花,都像趕集似的聚攏來”這句發(fā)問:花草怎么會趕集?這個問題直接落在“抽象概括”這個思維點上,拔高了孩子的思維起點,使他們無所適從。筆者見此狀改問:“讓我們展開想象的翅膀,讀著讀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一石激起千層浪,教室里思維火花四濺。
生1:我仿佛看見小草從地里調皮地鉆了出來,柳樹在河邊甩著長發(fā)……
生2:我仿佛看到了五顏六色的花,聚在一起,紅的似火,白的像雪,黃的似金……它們把美麗的春天給捧了出來。
生3:我聽見小草在說:“伙伴們,我們快去為春天添光彩吧!”花兒在說:“姐妹們,快展開你們的笑臉吧!”芽兒在說:“快睜開眼睛吧!這世界太美麗了!”
兩個問題,都意在體會、理解“趕集”,但所經歷的思維過程卻是截然不同的。改變問法,使表達更具直觀性,給學生的認識帶來一種情緒色彩,視覺、聽覺、感受和思維同時進行,其思維的欲望就被激發(fā)出來,就能從不同角度考慮問題。
其二,從“直觀”處來。不同的學段,思維培養(yǎng)的側重點不同。兒童思維的發(fā)展是有階段性的。從形象到抽象的思維訓練才是最核心目的。筆者在教學《望月》一文時,獨辟蹊徑地將教學確立在“萬物皆著我色彩”這樣一個思維高度。在教學中,層層遞進,創(chuàng)設了一個“思維場”:體會作者眼中江上月景靜謐安詳之美時,有層次地朗讀——感受月亮的慈祥和寧靜;想象——感受月景的活潑和靈動;品析詞句——感受月景的神秘富有光澤……進而感悟作者眼中之景與環(huán)境、心境、性情之間的關系,從而揭示教學主線——我心觀物,萬物皆著我色彩。接著,在吟誦“明月”詩詞,體會小外甥眼中月亮這一系列的豐富多彩的思維活動中,水到渠成地探究“為什么同是月亮,在不同人的眼里不一樣”的緣由,懂得“我不同,我心不同,我情不同,事物的色彩自然也不同”。從直觀處出發(fā),走向思維的深處!
2.于“單向”處傳球。思維的單向性即思維從一點出發(fā),按一種模式去進行。
其一,掀起思維的風暴。五年級,學生初學“對對子”。他們了解對子的基本規(guī)律后,很感興趣。筆者便讓他們以“山對水”為基本組成方式,要求二字對,學生興致很濃,一下子對出十幾種。筆者趁機提出“長(zhang)對子”游戲,進行三字對、四字對……
列舉一生長“山對水”的對子:
黃山松對長江水
千年黃山松對萬里長江水
千年黃山松堅韌不拔對萬里長江水川流不息
學生的思維完全被調動起來了,從不同角度長出了五花八門的對子,越長越長,最后長成了一幅畫卷,一段故事。此后,每天筆者都會出一個一字對,讓學生一字開花,如“天對地”“風對雨”等,學生熱情高漲,興趣盎然。在課文的支撐點處著手一點爆破,在教學的增生點中有機一觸,掀起了思維的風暴,拓展了思維的寬度,形成多元化思想。
其二,亮出思維的鋒芒。語文課應該“讓學生大膽地沖破迷信權威的思想牢籠,沖破盲從書本的思想牢籠,沖破膜拜師長的思想牢籠,沖破固執(zhí)己見的思想牢籠”(李鎮(zhèn)西)。學習《關云長溫酒斬華雄》片段時,筆者把“曹操教釃熱酒一杯”中“教”讀成“jiao”,一生當場質疑:如果文中“教”就是“叫”的意思,那么這個字就應該讀去聲。于是師生當場查閱相關資料,最后證實孩子的質疑是正確的。面對學生思維“單向性”的特點,有意識地指導他們反其道行之,在向書本質疑中學會思考,在向老師“挑刺”中獲得思維的“生長”,最終向“疑難能自決,是非能自辨”(葉圣陶)的目標行進。
3.于“模仿”處墊球。模仿是兒童的天性之一。為了讓孩子的思維更具活力,教師要以各種方法引導、促使學生“始于模仿,終于獨創(chuàng)”(葉圣陶)。特級教師靳家彥老師的《陶罐和鐵罐》給了我們這樣的啟示。靳老師在課堂伊始,通過一段自我介紹讓孩子辨別其中真?zhèn)?,在笑聲中孩子明白“學與思”的關系,繼而通過朗讀、表演感悟寓言道理,引領孩子思維出新:長處弄不好會成短處,短處弄好了也能變成長處。在思維深度開發(fā)的過程中,很自然地引導他們總結出陶罐和鐵罐的優(yōu)缺點,并當場與學生一起改寫寓言,贊美鐵罐,批評陶罐,賦予它們相反的性格?!案摹钡倪^程是一個思維引領的過程,旨在讓學生通過模仿習得思維的方法。最后,靳老師放手讓學生編寓言,《黑貓和白貓》《大海和小溪》……一篇篇創(chuàng)編的寓言體現了語言的吸納、積累和運用,經歷了一系列的思考、感悟、想象、判斷等思維過程,突出一個“創(chuàng)”字,使人耳目一新。
二、順勢而導。讓思維踏點起舞
語文教學往往是非全然線形預設的,師生活動的多樣性和教學環(huán)境的復雜性,使課堂進程中產生了豐富多彩的動態(tài)生成的資源,如學生閱讀的受挫處,感悟的豁然開朗處,人格精神的備受浸潤處……都構成稍縱即逝的寶貴的思維訓練資源。老師要用一只無形的手,抓住學生的思維點,抽繭剝絲,推波助瀾,掀起學生的思維運動,建立好的思維情感,進而形成良好的思維能力。
1.巧引“遲疑”之球。個性的不同,所表現出來的思維狀態(tài)不同;認識的不同,決定著思維深度的不同。作為教師,我們的思維引領、點撥要力求個性化、靈活化、人文化。
一位老師上《地球清潔師》時,曾讓孩子針對課題質疑。有個小男孩猶豫了半天,才說清問題:“大家是怎樣酬謝清潔師的?”這個質疑環(huán)節(jié),顯示出他是個學習上稍有困難的孩子,他的思維具有一定的功利性。大家的哄堂大笑,告訴他這個問題不合時宜??衫蠋熥屗麕е@個問題繼續(xù)讀文。等到大家通過讀書解決自己的問題時,這個男孩又舉手了,他結結巴巴地說:“大家……沒有用金錢……去……酬謝清潔師,而是用……”原來,他還是圍繞自己提出的問題來解答的,不過,到目前為止,他已經無法再說下去了。老師立刻幫他尋找援助之手。
生1:大家是用掌聲來感謝他們的。
生2:大家用贊許的目光來表揚他們。
生3:大家稱他們?yōu)椤暗厍蚯鍧崕煛眮砜隙ㄋ麄儭?/p>
男孩的發(fā)言是猶豫不定的,他的思維是沒有把握的,可他卻能鼓起勇氣堅持圍繞自己的問題展開,進行學習、思索,可以說老師功不可沒。當他的思維開啟的一瞬間,老師便意識到了。當他的“異向交往”(日·垘原資明,即思路各異)的語言引來嘲笑時,老師卻用肢體語言制止了這一現象,給了孩子很大的鼓勵。這位老師憑借領先的思維意識,在等待中給了孩子思考的時間,使他有充足的時間深入思考,提升了思維能力,也為老師提供了很好的訓練思維資源。
因此,當孩子的思維處于微妙、遲疑、模糊的狀態(tài)時,我們不急于提供答案,而是應給予他們最需要的思維時間,必要時借助他們同伴的力量,在交流中讓思維碰撞,在整理中讓思維清晰,在自我表現中重振思維的信心!
2.妙糾“偏離”之球。一位老師在教《草船借箭》時,抓住“諸葛亮為什么能借到箭”來體會諸葛亮的神機妙算。正當師生討論得如火如荼時,一個不和諧的聲音響起:“曹操其實很笨,如果是我,用火箭攻之,諸葛亮的計劃不是完全失敗了嗎?”這顯然是屬于節(jié)外生枝的思維,如果不處理,或者直接否定,都將使孩子的思維認識偏離軌道,認為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只是偶然,曹操也不是歷史上名副其實的軍事家。該老師很機智地接過孩子的話題,就“曹操為什么沒有使用火箭”讓孩子閱讀文章,展開討論,把“矛盾”的“繡球”重新拋給孩子。他們在交流、思辨中得出:曹操之所以沒用火箭,其一是因為事情發(fā)生突然,來不及準備火箭;其二是當時大霧,曹操不明對方情況,當然不肯浪費寶貴的火箭資源;其三是曹操在不了解敵我之間的差距時,絕不會輕易用火箭暴露自己……最后,以“這一些曹操想到了,你們說還有誰也想到了呢?”將研究的方向重新拉回主題,感受到諸葛亮的神機妙算。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边@位老師沒有讓思維“偏球”隨意落地,他認識到偏離思維的意義所在,直面問題,“趁熱打鐵”,巧設矛盾話題,“找到文本對解讀的限制和解讀之間的切合點”(錢夢龍語)。保證其思維航向的正確性,在深入文本的解讀、分析、概括中,使其思維變得更開闊、更深刻、更多元、更敏捷。
3.智通“堵塞”之球。學生思維的過程如流淌的溪水,在涓涓細流中常會突然路遇堵石。在“山窮水盡”之處,思維方法的滲透,常能讓孩子的思維“柳暗花明”。
筆者教學《推敲》一文,在結尾設計了一道練習:紅杏枝頭春意(濃、滿、鬧)。推敲哪個字更好,為什么?學生各執(zhí)一詞,在“濃”和“鬧”上爭論不休,理由聽起來都很充分,誰也說服不了誰。此時,其思維受堵,繼續(xù)爭論已無意義。這時,教師引領:要想確定哪個字更適合,不能孤立地讀詩句,而應放到全詩中去揣摩。學生運用這種方法,一下子統(tǒng)一意見,都認為用“鬧”更好。從爭論到得出結論,自始至終都是孩子自己在交流、揣摩、梳理、歸納,教師僅僅是滲透了一種思維方法,“四兩撥千斤”地讓孩子領悟到“推敲”意義所在,拓寬了他們的思維領域。將方法貫穿于思維訓練中,給孩子的學習從未知到已知、從抽象到具體、從特殊到一般,提供了一個循序漸進的平臺。從教學過程看,滲透的是一種思維的意識,收獲的卻是一種思維的習慣。
思維訓練的策略探索,對于語文教師而言,是一個沒有終點的研究課題。對小學生而言,思維的訓練更在于平時點點滴滴的潛移默化的滲透。從“兒童之需”出發(fā),遵“兒童之律”,啟“兒童之思”。這意味著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喚醒與培養(yǎng);意味著用生命點燃生命,用智慧開啟智慧的相互造就;意味著以思引思的絲絲聯結;意味著孩子由學會型向會學型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