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英 呂宏偉
提起“科研”,許多一線教師感覺不是很親切,總想敬而遠之,但迫于種種要求又不得已而為之。這樣的科研不再是教師主動的需求,而成了一種被動的硬性指標。這種被動的科研我們先簡稱為“被研究”。“被研究”之下的教師,一方面會成為自背包袱前行的人——“作繭自縛”;另一種是能為自己的成長給力的人——“破繭成蝶”。也就是說“被研究”也一樣可以促進教師的成長。
一、找準“被研究”的切入點
怎樣引領教師,關鍵是要找準切入點。找準切入點,猶如商家找到了商機。但話說回來,找“被研究”的切入點,絕不是把教師當成能夠制作產(chǎn)品的生產(chǎn)者,而是能夠自己尋求發(fā)展方向的充滿智慧的人。學校管理者先找一些(哪怕一個)切入點,實實在在做起來是最重要的,貪大求詳終究不了了之草草收兵。最主要的是讓教師感覺到拋開高深的理論字眼,關注身邊事兒,做好手頭的活。于是我校追求的是讓教師能自覺地用心、用筆記錄每一次成功失敗的反思,講清自己或他人遇到的教育故事……盡管有許多教師不理解,上交的材料認真者有之,抄襲者有之,發(fā)牢騷者更有之。給他們一段時間后,逐漸地你會發(fā)現(xiàn)一部分教師能理解了并樂此不疲。從這個點出發(fā),引領教師做即時性研究,再到做專題性研究,讓教師明確方向,并在其中找到適合成長的一條路或是讓其為自己的成長注入新鮮血液,我想這也是在做校本科研,此時的“被研究”便成了一種專業(yè)的引領。
二、培植“被研究”的生長點
校本科研只有根植于學校自身的土壤,才有蓬勃向上的發(fā)展力。教師邁向科研的路上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困難,如何給予其力量,培訓與鼓勵是最好的選擇。例如,我們通過全員培訓讓教師意識到對于一個需長期去研究才能得出結論或指導我們工作的經(jīng)驗與存在的困惑,那就需要我們進行小課題研究。但如何把自己工作中存在的問題變成課題來闡述,我校以教研組、學科組、各科室為單位,結合本部門與進修學校下發(fā)的各學校本年度研究專題進行集體商討,提煉出團隊所要研究的大主題,各部門結合自己工作實際提出自己的子課題。課題名以團隊的方式提交到學校的科研室,待學??蒲蓄I導組成員審核后方可領取本市統(tǒng)一設計的《課題(問題)實錄本》。之后科研主任針對每年度小課題研究存在的共性問題以及卷宗本如何來寫的相關問題進行了強調(diào)與指導。但科研只是寫在紙上的嗎?讓枯燥的科研工作進行下去,適當?shù)亟M織相關活動就顯得很有必要。除了教師自愿參加外,還需要學校管理者善于感知教師,針對他們的個性特點讓其參與其中。如學校每學期組織的教研沙龍、各級部門組織的賽課活動等,讓更多的教師展示自己的才能。此時的“被科研”便被賦予了生命力。
三、塑造“被研究”的亮麗點
科研工作,無論是以主動開始還是以被動開始,在經(jīng)歷一段時間后,都應在原有工作經(jīng)驗基礎上不斷改革創(chuàng)新。當我們努力發(fā)揮科研在學校改革發(fā)展、教師專業(yè)成長中的引領作用,也會逐漸彰顯學校工作的特點,這特點有別于其他學校,我們稱之為自己的“特色”即“亮點”。當這個“亮點”出現(xiàn)時,“要我搞科研”轉向“我要搞科研”的局面也會隨之而來。隨著我校小課題立項數(shù)不斷增加,學校也隨之增加了一些科研項目經(jīng)費的投入,如立項費與課題資料費給予報銷。教師在學校管理者的精心設計之下,參與了許多活動,但活動之后有的下定決心不再去參與,有的則嘗到了其中的甜頭。如需讓每位教師都有一份成功感,不同學校有不同的做法。如在年末的總結會上,播放全年度教師參與各項活動的報道與資料片,以日期為序進行案例回放。為了使教師把激勵化作動力,要讓教師嘗到“可口的味道”。在獎勵項目上,根據(jù)學校教師隊伍現(xiàn)狀可設不同的獎項,如“明星教師”“最佳教研組”“校級全天候教師”等。物質獎勵還可用圖書借閱卡、某刊物全年訂閱卡、教師必讀的教育名著等,既解決了教師平時培訓之需,又為教師積累了一筆精神財富。此時的“被科研”便也不是被科研。
作為教師,我們沒理由拒絕專業(yè)成長,這不僅僅是職業(yè)的需要,更是實現(xiàn)幸福人生的需要。校本科研工作有待于創(chuàng)造一個低起點的平臺讓教師有先嘗后主動買賬的機會,讓基層教師感受到這種職業(yè)需要享受職業(yè)幸福,被科研同樣可以拉動教師成長,這不僅是基層學校所要研究的課題,還要靠上級部門多多給予指導與幫助。
(作者單位:吉林蛟河市白石山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