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成功
摘 要: 在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深挖文本語言訓練點,通過聽、說、讀、寫等綜合性學習,提高學生的言語理解和運用能力。
關鍵詞: 閱讀教學 語言訓練點 言語理解運用能力
語文閱讀課“教什么”、“怎么教”是每一位語文教師教學之前需要仔細思考和研究的問題。其中“教什么”涉及教師對教材內(nèi)容把握的程度,捕捉語言訓練點的能力等因素;“怎么教”涉及教學策略的選擇,駕馭課堂的能力等。這是衡量語文教師教學能力的重要依據(jù)之一。那么,如何才能真正做到正確把握語言訓練點,發(fā)展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的言語理解和運用能力呢?筆者從以下幾點就閱讀教學初讀感知階段,如何把握語言訓練點,提高學生的言語應用能力加以闡釋。
一、以課題為切入點,提高學生整體把握課文內(nèi)容和主旨的能力。
拿到一篇課文,首先進入我們視野的是課題,而課題語言簡潔明了,概括性較強,能給學生留下想象的空間,最能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一個高明的教師往往能善于抓住課題,以課題為切入點,引導學生質(zhì)疑、想象、猜測課文內(nèi)容和中心,以此發(fā)展學生的思維,培養(yǎng)學生的言語理解運用能力。如在教學《廬山云霧》一課時首先讓學生齊讀課題,接著讓學生抓住課題質(zhì)疑,學生就會很容易提出以下諸多問題“廬山在哪里”、“廬山有哪些景色”、“廬山的云霧有什么特點”、“作者從哪些方面去寫廬山云霧的”、“《廬山云霧》這一課作者想表達怎樣的思想感情”……然后教師積極引導學生對這些問題進行交流反饋,這樣學生就會調(diào)動原有的知識積累、生活經(jīng)驗及閱歷等暢談自己的觀點,言語表達能力就能得到較好的鍛煉。
二、感知課文的謀篇布局,培養(yǎng)學生理解概括課文內(nèi)容的能力。
初讀感知課文階段,課標要求學生理清文章的層次,知道各層次表述的內(nèi)容,進而歸納概括出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讀過一篇文章以后學生將獲得一定量的文本信息,這些信息一般是零散與文本之中,無系統(tǒng)性。在教學中,教師要教給學生理解概括課文內(nèi)容的主要方法,把這些零散的內(nèi)容組合起來,讓學生在理解時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當然概括課文內(nèi)容的方法有很多,我主要從課文的謀篇布局層面,談談對理解概括內(nèi)容的看法。
1.理清文章的層次,把握文章主要內(nèi)容。
教材中所選的課文文質(zhì)兼美,作者寫作的邏輯思路非常清晰,教學時教師要著力引導學生理清文章層次,理解概括課文主要內(nèi)容。第一、二學段的課文結構大多簡單明了,一般采用“總—分—總”、“總—分”、“分—總”等層次結構,段落層次較少,課文內(nèi)容表現(xiàn)為“顯性化”,學生只要抓住段落中的主要句子,如中心句、總起句、總結句等,就能知道課文內(nèi)容。如蘇教版三年級語文下冊《美麗的南沙群島》這篇課文,文章的邏輯層次非常清晰。全文共三個自然段,主要介紹南沙群島美麗的風光和富饒的物產(chǎn),而第二、三自然段開頭的兩個中心句開門見山地體現(xiàn)這一內(nèi)容。第三學段的閱讀課文內(nèi)容大多比較長,段落層次較多,文章內(nèi)容表現(xiàn)為“隱性化”。如不仔細斟酌,不能感知作者寫作的邏輯思路,將很難把握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對于這些類型的課文,在教學時教師要積極為學生搭建劃分層次的平臺。因為這一類型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是由諸多零散的分內(nèi)容組合起來的,它分散于各自然段之中,分散于文本的字里行間,寄予作者的情感之中,它需要讀者用自己的知識積累再創(chuàng)造。如蘇教版六年級語文上冊《船長》一課,全文共有30個自然段,段落很零碎,學生對劃分層次有一定的難度。在學生通讀全文后,教師可以出示“遇險—自救—犧牲”這一提綱,讓學生把這三十個自然段按照這一邏輯層次重新組合,這樣理解概括內(nèi)容就不會混亂。
2.抓中心句及主要標志性段落,理解概括課文內(nèi)容。
教材中有一類表達方式較復雜的課文,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分散于中心句及主要段落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挖掘這些語言訓練點,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nèi)容。如蘇教版六年級語文《輪椅上的霍金》一課,第八自然段是一個過渡段,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上面幾個自然段主要介紹霍金是一個物理天才,下面幾個自然段主要介紹他是個生活的強者。在教學中,如能引導學生緊緊抓住這一段,理解概括課文內(nèi)容就不成問題。
三、結合具體語言環(huán)境理解詞語意思。
隨文理解詞語意思,是初讀感知課文階段的主要任務之一。對于如何理解詞語的意思,課標對不同學段提出不同層次的要求。但無論哪個學段,課標都特別強調(diào),理解詞語時一定要結合具體的語境和生活積累。只有讓詞語植根于具體語言環(huán)境的土壤中,它才能發(fā)揮應有功能,才能真正表情達意。結合具體的語境理解詞語的例子俯拾皆是,如蘇教版六年級語文《鄭成功》一課,對于“負隅頑抗”一詞的理解,就要放在“荷蘭侵略者憑借高大堅固的鐵甲和艦上的大炮,企圖負隅頑抗”這一語言環(huán)境中?!坝纭钡谋疽馐恰敖锹洹保菊n是指荷蘭侵略者的鐵甲艦和艦上的大跑;蘇教版六年級語文《輪椅上的霍金》一課:“嘴已經(jīng)歪成S型,只要略帶微笑,馬上就會出現(xiàn)‘齜牙咧嘴’的樣子?!边@里的“齜牙咧嘴”在這樣的語境中,已不再是貶義詞,而是指命運對霍金的殘酷,進一步說明霍金是生活的強者,擁有勇敢頑強的偉大人格。
語言訓練應貫穿閱讀教學的始終,這就要求語文教師根據(jù)大綱及班級學生的學情,全面挖掘教材語言文字訓練點,精心搭建訓練平臺,不斷提高學生的言語理解運用能力。
參考文獻:
[1]陸志平.小學語文新課程教師研修教材.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8.
[2]吳立貴.語文教學參考書.江蘇教育出版社,2010.12.